1.流行特点 牛球虫病是由牛的球虫寄生在牛小肠下段和整个大肠上皮细胞内的多种艾美耳球虫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它具有传染性。各种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犊牛,且症状特别严重。成年牛大多为带虫者而散布病源,其粪便污染草料、饮水、畜禽及哺乳母牛乳房而引起本病的传播。该病大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特别是多雨季节在高湿牧场放牧更易感染发病。突然改变饲料、长途运输、畜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诱发该病。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2~3周,有时达1个月。发病多为急性型。病初期病牛表现精神沉郁,被毛松乱,体温略升高或正常;腹泻,便中稍带血液,约1周后,症状加剧,病牛食欲废绝,消瘦,精神萎靡,躺卧不起,反刍停止;粪中带血,混有纤维性假膜,味恶臭,体温升至40~41℃。病末期,粪呈黑色,几乎都是血液,体温下降,由极度贫血和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40%。呈慢性经过的牛只,病程可达数月,主要表现为下痢和贫血,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生死亡。
3.剖检病变 剖检发现,牛球虫寄生的肠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直肠出血性肠炎和溃疡病变最为显著,可见黏膜上散布有点状或索状出血点和大小不同的白点或灰白点,并常有直径4~15毫米的溃疡。直肠内容物呈褐色,有纤维性薄膜和黏膜碎片,直肠黏膜肥厚。有出血性炎症变化。淋巴滤胞肿大,有白色或灰色小溃疡,其表面覆有凝乳样薄膜。
4.综合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以上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初步诊断,最后通过实验室粪便镜检,见大量球虫卵囊,并在病变部刮取物中发现有大量裂殖体、裂殖子,即可确诊。
5.治疗方法 可选用以下方法对整个牛群进行投药。①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5~50毫克,1次内服,连用5~6天。②地克珠利或妥曲珠利(按产品说明)拌料,连用3~5天。③呋喃西林,按每千克体重7~10毫克,1次内服,连用7天。④磺胺脒1份,次硝酸铋1份,矽炭银5份混合,200千克的小牛,1次内服140克左右,每天1次,连服4~5天,效果很好。⑤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口服,连用7天。⑥莫能霉素,每吨饲料中添加20~30克,连用7~10天。⑦生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天2~3次,口服,连用3~4天。⑧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甲基嘧啶,第一天按每千克体重口服100毫克,每日2次,以后将剂量减半连服1~2周。⑨美蓝配成0.25%的溶液,每次3000毫升灌肠,或250毫升口服,每天2~3次,连用6天。⑩鱼石脂银每次1~1.5克口服,每天2~3次,或配成1∶500的溶液灌服,每天2次。11 在牛患病期间,加喂维生素K3,有辅助治疗作用。12 常采用消毒药(如克辽林、麝香草酚) 和收敛药(如单宁酸、硝酸银、明矾、铋剂等) 治疗。13 中药疗法:槐花60克,白头翁60克,马齿苋60克,木香50克,金樱子、地榆炭、五倍子、旱莲草、枳实、诃子各70克,研末用水灌服,每天1剂,连服4天。⒁黄芪蒿鲜草,犊牛用500克,直接喂服或灌服,连喂2天,效果显著。
6.预防措施 ①牛场要定期驱虫,做好灭源工作。从外地调入牛只时,要在调入前到产地做一次寄生虫病的调查,并有针对性地驱虫,引进后应隔离饲养2个月以上。②加强消毒,使用对球虫有杀灭作用的复合醛和过氧乙酸,按使用说明用量,对牛舍四周、饲槽和地面进行交替轮换消毒,每天1次,连续3~5天。③牛球虫病可由许多应激性因素引起,因此对舍饲的奶牛,冬季要求牛舍干燥保温,夏季通风凉爽,饲草饲料搭配要多样化,营养价值要全面。饲草饲料要洁净,精粗料搭配要合理。尤其在冬季,牛床垫料要及时清理,以免虫卵污染。粪便、垫草要堆积发酵,以杀死卵囊,进行无害化处理。④因成年牛多为带虫牛,固应把犊牛和成年牛分群饲养,分草场放牧。⑤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治疗。⑥更换饲料应逐渐改换,因该病常在饲料改换时发生。 (汪志铮)
推荐访问: 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