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以安徽六安独山镇独山村的水利状况为实例,调查了独山村的农业生态状况和水利设施应用状况,分析了农村水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如铁、锰、氯、氯化物超标等,同时探讨了加强水利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指出要解决独山村人居问题和农田“靠天收”问题必须兴修水利。要兴修水利当地政府必须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解决3大难题,即“领导重视”积极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并立项,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进行当地的水利工程改造;“结合三下乡”乡镇基层政府应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科技水利利民教育,使农村水利与农民增收好处人人知晓;“建立投入收益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多元化融资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实行农民自主参与管理的新的经营运作模式;“建设高效精准农业”,充分利用国家优惠“三农”政策,上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上“3+1”工程,统一规划在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解决农民饮水问题;“完善服务体系”依靠当地大专院校的科技支持,建立基层水利服务管理队伍,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建立乡镇(流域)水利站、村级水管员等服务管理体系,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工程;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S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4-04452-03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而又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稀缺资源。2011年中央和安徽省委分别以两个“一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高度关注重视水利工作[1-3]。
该文以裕安区独山镇独山村为实例,探讨了农村水利与农民增收问题,通过对镇、村状况摸底调查,探讨农村水利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农村水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基本概况
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418.43×104 hm2,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种植业大省。裕安区是一个农业大区,裕安源自六安古县,是1999年12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西,东接金安,北接寿县,南接霍山、金寨,距省会合肥70 km。全区总面积1 926 km2,山区、岗区、湾畈各占1/3,辖19个乡镇、3个街道、263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21个社区。全区总人口100万,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淠河、汲河贯穿全境,著名的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座落在裕安区,上游有佛子岭、响洪甸等“五大水库”,全区地势南高北低,有8个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水利应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目标,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贯彻“三个为主”即小型为主、配套为主、自办为主“的方针,重复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进行挖潜配套,发挥应有效能。大力发展旱涝保收田,继续推广节水灌溉,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灌溉系统,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独山村位于裕安区独山镇的西淠河湾区,全村总面积10.88 km2,人口3 458人,耕地148.81 hm2(2 232.18亩),山场241.33 hm2(3 620亩),河滩102.53 hm2(1 538亩),地势低洼。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为主。盛产元竹、大麻、茶叶、板栗、菜、果等经济作物,属典型复杂的滩、湾、山、岗交错地貌,因此旱涝灾害频繁,无旱涝保收田。
2存在的问题
独山村位于西淠河湾区,人多地少,地势低洼,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每年5~7月份,夏季旱涝,春秋易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作物需水得不到保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粮食产量较低,经济作物落后。经统计,正常年份全村人均粮食产量不足200 kg,2007、2012年由于旱灾和涝灾,人均粮食产量仅100 kg,人均纯收入不足2 000元,属相对贫困村。
20世纪60年代治理淠河时,曾修筑了一条灌溉渠道、一座机电灌溉站,能够灌溉近33.33 hm2(500亩)农田,由于年久失修,泵涵管等破损,电力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已废弃多年。位于上游邻村黄荆滩村的余冲水库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灌溉农田。当时由于余冲水库存在病库因素,使下游的独山村农田用水无法达到保证,因此独山村的农田基本上处于这种“靠天收”的状态。
由于西淠河属横排头上游淹没区,每逢汛期,西淠河水位上涨,容易淹没,造成内涝,导致粮食减产、农民减收,且该村生产道路为土、砂路,若雨季来临,道路泥泞,进出困难。这些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以及学生上学行路安全,制约着该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独山村虽然位于西淠河岸,但河水时涨时落,水位不足,且水面漂移物多,地下水也存在污染隐患,如铁、锰、氟氯化物超标等,独山村还存在着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致使独山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村级历史负债较重、集体经济空白。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水利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没有改变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认识农村水利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重点处理好3个方面的问题
3.1加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与管理独山村相对比较贫困,有其历史、自然和区位等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家以前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投入不多以及该村地势低洼、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独山村田块集中,适于农业灌溉。该村群众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尽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对发展高科技和高效益农业有强烈要求。要实现农业高产、稳产和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加强排灌工程建设。目前独山村水利规划标准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由于该村较为贫困,群众自筹能力低,搞好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及其渠系配套、塘坝扩挖清淤整治和完善泵站改造,需要财政支持。经一事一议,完善工程配套需要资金约950万元,可改善除涝面积120 hm2(1 800亩),改善灌溉面积133.33 hm2(2 000亩),新增灌溉面积56.67 hm2(850亩)。经测算完成该水利工程后,该村可增产粮食2 700 kg/hm2·a,按市场价2.5元/kg计算,每年增加效益200万元。
因此,实施独山村农水工程建设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节水、省工、省地,促进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发展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3.2加强饮水安全管理2009年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对全省农村饮用水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发现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范围在扩大,扣除以解决的人口外,目前尚有2 451.32万人存在安全饮水问题。编制的《安徽省“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显示全省累计有3 374万农村居民列入规划,约占2010年农村总人口的64%,其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水是人类生命之源,获得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民群众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实现饮水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应加大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力度,及时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组织,形成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同时,着力加强水源保护、水法规宣传和水政监察,农村饮水工程逐步规范管理。
3.3正确处理管护调整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新管护理念,突破传统观念,建、用、管结合,建立管护制度和规定,加强对已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到具体人员是目前农村水利基本目标。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还转发了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编办《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若干措施的意见》,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水利投入和政策扶持,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 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兴办小、微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及时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协商解决水利工程建管出资及水费计收等问题,形成管理有序、管护有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的减灾、抗灾、增收的保障作用。
在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的同时,科学的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扩大优质作物的种植面积,优化粮、经、饲比例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两高一优”节水型农业和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转变,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的。就独山村而言,应根据其地方特色引进小麦、水稻优良品种,大力发展柳编、果林、茶叶、无公害大棚蔬菜、特色水面养殖,组建培训产品营销队伍,利用河多、水多、林多、鱼多、民风淳朴等优势,发展高效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展望
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并适度超前。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农村水利始终承担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只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正视困难,多调查、多分析、多研究,并拿出切实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向前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基础。
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应深入学习和领会 2011年中央和省委2个“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高度重视农村水利与农民增收工作,切实做到在项目优先安排、在人员上优先选派、在资金上优先支持、在技术上优先帮带,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真正把“3+1”工程(库塘、沟河、泵站和基层水利站)落在实处。各级主管部门特别应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水利建设资金倾斜力度,使农村贫困地区早日摆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被动局面。
(2)面对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农村水利必须结合“三下乡”工作,即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下乡”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传播和谐文化、构建和谐郊区的重要载体。“三下乡”工作应改变过去那种只在特定时间下乡、只在集市上宣传的片面做法,应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镇村现状,有针对性地宣传水利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要宣传到户。应根据各乡镇、村农业发展现状,及时成立村、镇、区、市4级科普队伍和管理体系,形成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搞好农村水利的基础上,使得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
(3)积极探索建立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群众投资投劳、多元化融资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设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根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足额收缴土地出让金10%用于水利部分,纳入财政预算,重点对面上农田水利自建工程进行奖补。整合各类涉水支农资金,社会化融资,可通过银行信贷、大户捐款、水面租赁等方式筹集部分资金用于农田水利。过去农村水利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关键的一条是靠的资金来源和劳力投入。但是在随着乡镇企业转制,农民增收速度缓慢,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积极引导农民“一事一议”将财政奖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关键。因此,要积极探索,尽快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确保农民增收。
(4)充分利用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编报低洼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3+1”工程,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规划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应认真贯彻“小型为主,配套为主,自办为主”的方针,通过“一事一议”等多种途径,多方筹资,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挖潜配套,搞好老站(井)渠恢复,大力发展旱涝保收田,保证旱能灌、涝能排,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要按照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主要是指县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乡镇(流域)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职能,理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产业协会和双培双带基地,搞好水利工程建设、结合“三下乡”等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
5结束语
通过农村水利建设的日趋完善能够直接给农民带来增收的目标,分析当前“三农”问题依然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4]。建设美好乡村,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利是关键,农村水利须先行。
参考文献
[1] 张肖.安徽水利现状和展望[R].省水利厅学术报告,2013.
[2] 李兴旺.水利概论[R].省水利厅学术报告讲义,2014.
[3] 韦金宝.农田水利形势与任务[R].省水利厅学术报告,2013.
[4]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R].2012.
推荐访问: 农民增收 水利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