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山东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文化内涵探究

山东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文化内涵探究

时间:2022-04-08 10:25:2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传说在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多个北方地区广为流传,尤其是作为故事的发源地——山东,东至胶东文登、莱阳,西至聊城阳谷,南至滕州、临沂等地,耄耋老人与始龀小童皆为知晓。“秃尾巴老李”本身即带有浓厚的山东文化特色,尤其是衍伸到东北地区以后,这一特色凸显的愈为明显。山东人将创业精神与思乡情怀缠绕在一起,附会在一个古老的故事上,使得秃尾巴老李亦神、亦人。梳理山东及东北地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可以看出,这一民间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以完善和整合的。其中包括:黑龙出世,黑龙战白龙,黑龙省亲三个主要故事片段,这些片段蕴含了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家思想意识。探究“秃尾巴老李”这一民间故事,对分析山东民间信仰、民间主流思想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文化内涵;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62-02

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与传播的,并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风物相关联的一种民间叙事文学。除历史上确有其人外,很多传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想象的产物。类似神话系统的民间故事都包含了人民大众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畏惧,同时也包含了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思想。“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作为山东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致包含了三个文化内涵,其中的“黑龙省亲”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黑龙出世及大战白龙则是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恐惧和对人定胜天观念的肯定。文化内涵的多维度及思想的丰富性使其广为流传。

现在的民俗界对“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梳理得不多,论述的也不透彻,由李新华教授主编的《山东民间艺术志》对这一民间故事有一些大概的描述,山东民俗学会也有一部分内部资料。①但目前对其研究也仅限于简单的描述整理,并未做太多的相关于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现存资料无法明确“秃尾巴老李”这一传说产生的确切时间。但从该民间传说包含的三个片段来看,这个故事在明末清初即以流行于山东民间。根据现存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其传说版本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文登县志》:“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②光绪时期的《文登县志》对此事也有补充记载:“康熙五十三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③

从这些史实记载中可看出其故事源地大致在今胶东烟台地区,但是根据对山东地区其他地方版本的整理,枣庄滕州小坞村,聊城东昌府,阳谷张秋镇,莱阳,临沂苍山、莒南,日照,济南地区也是此传说的版本源地。这就说明这是一个多源版本的民间故事。

无论哪一个源地的传说版本,都包含了黑龙出世,黑龙战白龙,黑龙省亲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每一段都包含了民间大众的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望。

黑龙出世。在民间传说中,主角的诞世总是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特殊性,商代始祖“履大人迹而有孕”,周代始祖“吞燕卵而有孕”。④ “秃尾巴老李”也是如此。根据民间史料记载,“秃尾巴老李”的父母年老久未生子,李母吃食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孕,并于雷雨交加之夜生下黑龙。李母孕育黑龙包含着浓厚的神话特色。民间只有通过赋予黑龙特异的孕育方式,才能体现神话主角的能力,才能凸显主角的不同之处。

黑龙独特诡异的孕育方式其实还是对民间生育卫生观念的一种体现。在远离城市文明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一些奇怪的孕育忌讳。例如,孕妇在怀孕期间不能吃公鸡和兔子。黑龙就是李母吃了不合时令的李子而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人身蛇尾的怪物。按照传说:“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李母就是吃了这个李子,怀了龙胎,并且有孕三年而不产。产后,“无儿胞之形”,“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麟角。”李母孕育黑龙方式之诡异,孕期之长也是极具神话特色的。

黑龙战白龙,入驻黑龙江。李父认定黑龙是怪物,并且失手斩断了黑龙的尾巴,黑龙乘雷雨之际逃至东北,潜入白龙江。白龙江中有一白龙,不按时节降雨,致使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黑龙后来依托山东老乡的帮助,打败白龙,入驻白龙江。“黑龙江”名字即由此来。

黑龙大战白龙的故事,其实是对山东人闯关东不畏艰险敢与天斗精神的演绎。在鲁西南版本中,“秃尾巴老李”是明代弘治年间的事情。这就和山东人闯关东的史实时间大体接上了。明代在东北设置都督府,管辖境内的女真部落,大批随军百姓对东北地区进行垦荒拓殖。明末,天下大乱,华北地区灾害频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大批山东难民从陆路和海路逃往东北谋生。这就佐证了本传说为什么主要流传于华北地区,而文登作为一个渡口,作为黑龙传说的出生地想必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中国原始先民在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闯关东的山东人既然要生存下去就要征服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猛虎野兽和天寒地冻,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英雄出现,这个英雄需要具备神与人的双面性,而黑龙就是这种征服自然的象征。这是一段山东人征服东北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朴素的民间百姓用“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来纪念留存。

范县地区流传着类似的版本,主角也是黑龙,不过对象换成了黄河中的黄龙。这个版本记忆的是人类对河患的征服。范县地区的百姓,将黄河的海清河晏附会到“秃尾巴老李”身上,其实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祈盼。不论是东北黑龙江,还是范县之黄河,黑龙都是自然中可助万物风调、百畜兴盛的善良力量。

其实在这个传说中,孝道思想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就必须谈到第三个片段——黑龙省亲。

黑龙省亲其实是这一传说的重点,临沂王官庄的版本主要以此为主。李父失手斩断黑龙尾巴,黑龙乘雨逃至东北。后来李母亡故,黑龙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就衍生出黑龙省亲的典故。在现今东北民俗中,大年初一许多山东人要早起五更,并向山东老家方向走上一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先的祭拜。于是,这种思乡情结附魂于秃尾巴老李的身上,有了黑龙“回乡祭母”的故事。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⑤黑龙思母心切,在阴历五月十三(有的地方为农历六月初八)返乡祭母。黑龙虽为人生却是龙种,由于失去了尾巴,平衡能力差,所经之地,“旱处愈旱,涝处愈涝”,并且风雨过处夹杂冰雹,这些反常的自然灾害弄得民不聊生。民间怨愤直达天庭,玉皇将黑龙羁押,将其化为狗,锁于南天门。其后,黑龙在张天师的帮助下顺利回乡祭母。

这一段故事中,有两个时间点及自然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首先是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初八,在传说中,这是李母亡故的日子。在传统历法中,这是夏季两个较为干旱的日子。而此时大旱与洪涝的交替出现,致使人民认为有一位天神对此有影响,而将其附会到黑龙身上。而张天师帮助黑龙平和返乡祭母,不致天气恶劣过甚。这说明在民间,劳动人民将对天地气候的美好祝愿上升到神话传说层面,从侧面反映出农耕社会“靠天吃饭”的朴素思想。

其次是冰雹。在山东多个传说版本中,黑龙返乡,必然夹带冰雹。每年五六月份,由于受大气层湿对流影响,夏季的降雨总是沿一定的路线呈长条带状布雨,冰雹也会因气候、地形的影响呈带状分布,这在农耕社会,必然蒙上了一层神秘气息,劳动人民将其想象成一条行进的龙。但是,冰雹是具有相当危害性的自然现象,劳动人民出于保护农耕作物的需要,想办法对其施加影响。在莒南王官庄流传版本中,下冰雹时,百姓往野地里扔镰刀,可以使冰雹尽早结束。黑龙的尾巴是他父亲斩断的,黑龙对其父想必是具有很大的畏惧心理。

黑龙回乡祭母经历了一番坎坷。这其实是千千万万闯关东的山东人的普遍境况。数百年间,成千上万的山东人流寓东北,克服各种困难,一代代的耕耘、扎根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之心难以割舍,于是便幻想出黑龙这样一位呼风唤雨的乡亲。特定的民俗传说是特定族群特定需要的产物。“秃尾巴老李”的回乡省亲祭母,承载着千千万万山东人的梦想。这其实就是一个离乡群体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秃尾巴老李”是一个虚拟人物的传说,朴素的劳动人民将一系列相关的故事章节附会添加到原有案例上,最终让这个传说有血有肉的鲜明起来。这种集体无意识文化行为必然得到国家层面的响应。史料记载,道光年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由皇帝亲笔御题、皇家敕封在全国的民间龙文化信仰中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国家对这一民间传说所含的文化信仰是持肯定褒奖态度的。

这种被国家层面肯定褒奖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儒家礼仪文化。

孝,是“秃尾巴老李”这一故事中的主题思想。黑龙返乡祭母的故事其实就是儒家孝亲文化的直接体现。在秃尾巴老李的故事里,黑龙没有在母亲面前送终,这在儒家理念中是非常严重的失孝行为。因此,黑龙无时不想回乡祭母,这也就延伸出黑龙回乡带来自然灾害并被羁押天庭等文化悲剧的出现。当然,最后天庭借张天师的神力,成功帮助黑龙回乡祭母。看来玉皇大帝对因孝亲出现的失职行为也是可以谅解的。这正是中国亲情家国社会的特殊之处。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其实暗含着的是勤劳朴实的山东人勇闯关东的感人故事。劳动人民用虚拟的神话传说,赋予秃尾巴老李丰满的血肉之情,使其成为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无论这一传说的具体发祥地在哪里,它都体现了山东地区特有的文化基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

注释:

①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②(清)康熙朝.文登县志.

③(清)光绪朝.文登县志.

④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⑤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李新华.山东民间艺术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文登县志(清).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推荐访问: 民间传说 山东 探究 尾巴 老李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