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俗钱;周元通宝;纹饰图案
[摘要]周元通宝铸行于五代后周时期,因其是用毁佛之铜所铸,被认为系有灵之物,此后历代仿铸出了许多面文为“周元通宝”、背饰各种不同图案的民俗钱。本文介绍分析了周元通宝民俗钱所铸龙凤纹、罗汉纹及辟邪类、秘戏图等不同纹饰的特点及其寓意。
我国金属铸币出现以后,即有在钱币上铸吉祥文字和图案的,以表示人们的美好祝愿。西汉之后这类钱日益流行,其最初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此即所谓的厌胜钱。后来其范围内容越来越广,从功用上来讲有辟邪、辟兵、开炉、镇库、赏赐、凭信、棋钱、打马钱、行乐钱、撒帐钱、戏作钱、供养钱、上梁钱、冥钱等;从形制上可分为镂空钱、实体钱;从图案上看有生肖、八卦、花草、龙凤、鱼、虎、鹿、人物、四神、吉语、诗钱、雷霆钱、秘戏钱等等。此类钱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看,它们和古代铸币一脉相承,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故后世将这类不作流通的“非正用品”的钱形物均泛称之为厌胜钱,也叫压胜钱、民俗钱、花钱等。定名的不同是因为钱币界诸贤分别从这类钱币的性质、用途、图案表象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所致。历代厌胜钱虽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总体上以民间私铸为主,其材质多样,形状有别,大小各异,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用途亦各不相同。从其图案内容及用途来看,多反映了历代人民避祸祈福、祈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是各时代风俗民情的实物反映。人们将各种不同寓意的图案或文字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形物上,作为配饰、护身符或吉祥物携带、悬挂、摆放、礼赠或库藏。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反映的是一个鲜活的民间风俗时尚的片断,故而将其称作民俗钱更具代表性。
在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民俗钱中,周元通宝民俗钱只是其中之一种,属于钱文民俗钱。为何要以周元通宝为文,其上的各种图案又蕴涵了怎样的含义,本文将对其试加分析。
周元通宝本是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年)铸行的。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五代时期,其最后一代是郭威建立的后周,仅存在了9年(951~960年)。后周之时佛寺遍天下,大量熔铜、熔钱铸佛像及寺院用具,以致国家发生钱荒。私度者和越建越多的寺院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逃避军役和作奸犯科者纷纷遁入佛门,使寺院成了藏污纳垢之所。郭威死后,由其养子郭荣(柴荣)继位,庙号世宗,改元显德。世宗为解决钱荒,稳定社会和经济,除将民间杂铜收聚外,又决心封闭寺院、毁佛铸钱。“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即只有国家敕赐的寺院才可存在,私办的尽皆被废。“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九月丙寅朔,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世宗毁佛铸钱,解决了当时国中钱币缺乏的困难,其所铸之钱便是周元通宝。
周元通宝仿唐开元通宝钱,其正面钱文为“周元通宝”,沿袭开元通宝的形制和书体,仅改“开”为“周”。钱文直读,阔廓,隶书钱文深峻,书韵十足,刀工娴熟,铸造工整精湛,它与开元通宝的区别是“元”字较扁,“宝”字较小,外廓稍宽。世宗对铸钱很重视,据说曾在后殿设几十座大炉,亲自督铸。周元钱质量上乘,形制基本一致,钱径25~29毫米,重3.5~3.6克,幕之四周多有月纹或星月纹饰。
因为周元通宝是用佛铜所铸,所以衍生出许多的说法,迷信的人称此钱为有灵之物,可治病兼治难产,明末清初周亮工所著见闻札记《书影》中就有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因此造成周元钱身价猛增。也正是因为周元通宝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此后历代仿铸出了许多面文为“周元通宝”、背饰各种图案、大小不一的民俗钱,甚至有直径6厘米左右的大钱,民间传说佩之能得神灵保佑,祛病消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周元通宝民俗钱正面钱文多为隶书,与正用品周元通宝钱相近,也有部分为楷书的,其背部的图案有龙纹、龙凤纹、双凤纹、周处斩蛟纹、罗汉坐像、伏虎罗汉、十二地支、八卦纹、持剑斩蛇纹、日月星三辰、龟剑北斗星纹、秘戏图等,其中尤以各类龙凤纹最多。本文试分类加以叙述。
一、龙凤纹类
龙与凤皆为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常见的装饰图案。周元通宝背面龙凤纹类的形象有蟠龙、龙戏珠、双龙、双凤、人物斩蛟,而最为常见的要数龙凤纹。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被我们称为“龙”的形象。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石块摆成的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壳摆塑的龙。从商周开始,成熟的龙纹已经出现,汉代龙的形象被进一步加工神化,并逐渐固定,元以后确定了龙的标准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的艺术形象自古便是我国传统装饰的重要题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铸有龙纹的流通货币。据《史记》等典籍记载,汉武帝时用银锡合金铸造的白金币有三品,其中一品圆形,上镌龙纹,值铜钱3000。唐宋以后,厌胜钱上也常有龙纹出现,成为常见的纹饰题材之一。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如《中国花钱》:1349,《民俗钱图说》:793。《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70页左,其面文为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外缘装饰为几何纹带,背为一半浮雕蟠龙,为清代民俗钱。
龙戏珠龙是鱼、鳄、蛇、猪、马、牛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的模糊集合体,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形似珠而大,龙珠或许就是龙卵,是生命之源。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龙卵,是龙对生命的呵护、爱护,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发挥。在一些龙戏珠图案中,珠呈火焰形,为“火珠”或“火球”,如《中国花钱》:1081;《民俗钱图说》:792,为明清时钱。在人们的观念中,火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太阳,在四神形象中,青龙代表东方,而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如此,龙戏珠就拥有了太阳崇拜的含义。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从构图上来看,二龙左右对称,龙体弯长,珠呈圆形,在视觉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斩蛟纹 在周元通宝龙纹类纹饰中,还有一种是钱背穿左为一蛟龙张牙舞爪,右为一人作持剑状,如《中国花钱》:1220、1351;《民俗钱图说》:803;《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69页右品,为清代钱。
关于此图案,有人释为“斩蛟破璧”图,其事云孔子的学生澹台子羽生得十分丑陋,但为人正直善良,传说他带着千金之璧渡河,船行至河中央时波涛汹涌,有两条蛟龙夹船而来,原是河伯起了贪念,想要夺璧,子羽左手持璧,右手仗剑奋力斩杀蛟龙。渡过河后子羽三次把璧投向河中,河伯又三次送还之,原来河伯为夺璧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无脸再要那块璧,于是子羽将璧摔毁于地而去。后来人们以“斩蛟破璧”来形容气概豪迈。另有一种解释为周处斩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中记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十数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这是中国古代“浪子回头金不换”教育的一个典型范例。
凤 是凤凰的简称,是中国传说中的瑞鸟,由古代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为百鸟之王,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艺文类聚》九十九记载:“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在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第16地点4号中心大墓中出土了一只玉凤,其形“板状,卧姿,弯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背羽下绒羽清晰可见”,是一只造型优美、雕刻得非常精细的凤。凤与龙一样,某种程度上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理念的象征和审美形式的体现,这种理想中的灵禽是驱邪禳灾、纳福迎祥的祥瑞之鸟,历来被当作幸福吉祥的化身,还用来象征美满的爱情。如《民俗钱图说》:796,面文为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其背为双凤展翅纹,为宋代钱。
龙凤纹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象征着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象征着夫妻间的美满结合和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故有“龙凤呈祥”之说。早在5000年前,龙与凤就同时作为祭祀象征出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史前遗址中,可见“龙凤呈祥”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龙凤纹图案在唐代以后成为广为流传的装饰题材之一,这也是周元通宝背龙凤纹民俗钱最为多见的原因。如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藏品中,标本购1000,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为高浮雕龙凤纹,无内外郭,龙凤左右相对;钱径23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面内郭宽0.5毫米,外郭宽1.5毫米,缘厚1毫米;此钱龙凤造型简练生动,为五代钱。标本购1961,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面龙凤图案,龙头向上,凤头向下,龙与凤首尾相连;钱径25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内郭宽1毫米,外郭宽2.5毫米,缘厚1毫米;时代为清代。《中国花钱》:1350,面文楷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面为龙飞凤舞图,其龙凤动感十足,为元明时期铸品。《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第99页图十九,面文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文外宽缘装饰花草纹,背龙凤纹,龙首上,凤首下,钱径59毫米,为明代物。此外,《中国花钱》:1073~1080等皆为背龙凤纹钱,其龙凤形态多种多样。
二、罗汉纹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为梵语的音译,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其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杀贼”即杀一切烦恼之贼,佛教把众生因无明迷妄所引起的各种烦恼、疑惑、痴迷等情称之为心中之“贼”,认为它们是扰乱人们内心清静、妨碍修行的有害情感,而阿罗汉已经灭尽了这种种“心中之贼”,因此称之为“杀贼”。“应供”则谓到了阿罗汉果位,已经断灭一切能导致生死流转的“有漏”法,身心清静,应受人天供养。“无生”即是说阿罗汉已进入永恒不变的涅槃境界,不再进行生死轮回。
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的民俗钱中,标本购2184,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上为一结跏趺坐罗汉像,右怀抱一拂尘;钱径25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内郭宽0.5毫米,外郭宽2.5毫米,缘厚1毫米;其时代为明清。此钱背图或为迦理迦尊者,即俗称之“拂尘罗汉”,意为以清净慈悲心,用拂尘祛除众生的烦恼。禅宗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民俗钱图说》:799图案同上;797、798面文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纹亦为罗汉像,为宋元时物;800、801面文为“周元罗汗”,四隅有四云朵接郭,云朵内向,背罗汉像外为连弧纹外郭,时代为民国。《民俗钱图说》:804及《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68页右上,面文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右为一人做法,左下为一动物昂首翘尾,《民俗钱图说》释其为伏虎罗汉,《中国古代压胜钱谱》释其为星官做法,释左下动物为狗。笔者以为释为罗汉或更恰当。
此类钱以传为佛铜所铸的“周元通宝”为文,背铸罗汉像,或为信奉佛教者所佩,希冀得到罗汉果位。
三、辟邪类
八卦 卦者挂也,悬挂物象以示于人,故谓之卦。《易经·系辞下》:“古者庖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与结合,推演宇宙万事万物。人们佩带“八卦钱”,借以镇压邪气,避灾免祸,祈求平安。清朝中后期,民间风俗还把“八卦钱”缝缀在小孩的衣帽上,以保护小孩平安成长。《中国花钱》:1221,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为八卦图形,取意为辟邪,面背之意相近,以祈平安吉祥。
十二地支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十二地支又通称为十二辰。后与12种动物相对应,构成十二生肖,其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至东汉时形成完备的记载,十二生肖成了十二地支的符号。《中国花钱》:1071,面、背皆为重郭,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为十二地支字文并足,右起环读。以十二地支为背纹应属于生肖钱的一种简化,其意也为辟邪。
三辰 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旃旗,昭其明也。”杜预注:“三辰,日、月、星也。”《中国花钱》:1070,《民俗钱图说》:791,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上为日纹,穿右为月纹,穿左及下为北斗星纹,合为三辰纹,为五代时物。《中国花钱》:1347,面楷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右为日纹,左为月纹;1352,面、背皆为宽缘,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右、左分别为空心日、月纹。《民俗钱图说》:790,面楷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上月纹,下日纹,穿右三星,穿左四星,合为三辰,为清末物。三辰纹,寓意光明永驻。
人物持剑斩蛇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标本购1961之二,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右为一人持剑,左为一蛇;钱径25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内郭宽1毫米,外郭宽3毫米,缘厚1毫米,应为宋后仿品,亦有学者认为是明清时物。《中国花钱》:1084和《民俗钱图说》:802图案亦同。《民俗钱图说》将此背图释为周处斩蛟故事,然观此人物为光头和尚状,其左之蛇蛇信明显,与蛟之形相去甚远,故笔者以为此说可疑。蛇为五毒之一,以传说中有灵气的周元通宝为文,背以和尚做法斩蛇为图,其辟邪之意正与周元通宝之传说相合。或其为法海与白蛇之故事亦未可知。
龟剑北斗星纹《中国花钱》:1072,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之左、上为北斗星纹,右为剑纹,穿下为龟,此钱应为宋后仿品。
《史记·天官书》中称:“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晋代干宝《搜神记》卷3:“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古代民间对北斗便有信仰,北斗成为管辖人们命运的大神,以北斗为符寓意护命超生。道教早期重要经典著作《太平经》卷86云:“日月星应,亲天之列宿神也。”认为天上的星宿都是神灵。道教至少在唐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北斗系列经文,道教中的许多道术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北斗有关联,因而北斗信仰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以龟蛇能捍难避害,故在旗上绘此二物。《周礼·春官·司常》:“龟蛇为旐。”注:“龟蛇,象其捍难避害也。”疏:“龟有甲能扦难,蛇无甲,见人退之,是避害也。”《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虚、危都是北方星宿的名字。《正义》:“南斗六星,牵牛六星,并北宫玄武。”这里所称玄武是北方的星宿,是方位的代表。李贤注《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大戴礼》曰:“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柳氏《龟经》曰:“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终始。”可见,龟既代表北方,也是作为知天地吉凶、有神灵的吉物而被推崇的。道教宣扬长生不老,龟是公认的长寿动物,蛇虽然不像龟那么长寿,但蛇可以通过蜕皮而获得新生,道教宣扬的羽化成仙,从形式上看与蛇的蜕皮并无二致。如此,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前提下,道教和龟蛇建立了密切关系。东汉以后,玄武成为道教的护法神像。唐、五代以后,玄武成了大帝,完全是人的形态,龟蛇则成为一种象征身份的符号和标志,而龟蛇合体、龟蛇相纠的形象也被分离开来,成为并驾齐驱的样子。
剑被作为道教的法物,在道教的武器中,其比镜更具巫力,不但可杀妖斩怪,其自身还可飞腾变化。
龟、剑、北斗星纹皆与道教有关,以此为纹之钱应为与道教相关之辟邪钱,其意为辟邪超生、保命长寿之意。
四、秘戏
《中国花钱》:1222,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为四组各种体位的男女交欢图案。这种铸有各种性交姿势图案的钱币,在泉界被称之为“秘戏钱”,因其涉及房事,故俗称“春钱”、“春宫钱”,亦有称其为“避火钱”的。这类钱多为图文钱,即在钱的一面铸有“风花雪月”、“花月宜人”、“明皇御影”等文字,另一面则铸交欢图;也有的面、背皆为人物图案,或各一组,或各二组、四组。清代古钱学者翁宜泉在《古泉汇考》中有这样的记载:“两面男女秘戏状,汉时发冢砖书壁俱有之,作秘戏者,见野编,见古镜,背亦作秘戏状,盖皆古腾之用耳。”由此可见,我国在汉、唐时期就有了镌刻、铸造男女之间各种性交图案的石刻和铜镜。关于这类钱的用途,多认为是古时长者送给新婚子媳作为传授房事以求子孙绵延之用。故常将此种钱币作为一种陪嫁物,或藏在洞房枕下,或放入嫁妆之内,以让新婚男女按钱图为之,使性行为圆满完成。《中国花钱》概说中这样解释:“可能是旧时长者授予新婚子媳作为传授房事以求子孙绵延之用。也有称其为‘避火钱’的,所谓‘火神乃是腼腆少女,见嫁妆中藏有此物,即羞愧而退,不复为灾’。”《民俗钱图说》中有两种解释:一为风花雪月各代表一位神女与凡间男子婚媾之象,二为秦楼女子勾栏瓦肆调侃行春之象,并言“这类钱多为秦楼女子所把玩”。著名性学开拓者之一、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刘达临所著的《中国性史图鉴》中认为:春钱又叫“堂子钱”,因它多在妓院(堂子)中供把玩用,或作为嫖客已付钱或已嫖了一次而交付的“筹码”。这种“春钱”直至清代,历代都有铸造。
在封建社会,本为人类正常生理需求的性遭到了禁锢、压抑,但为延续种族的繁衍,人们将性知识“秘密”地公开在钱币上,以达到传授的目的,并为其找到了一个较为“堂皇”的可以“公开”的理由——“避火”,以隐藏其原本的含义,这或许就是这类钱“避火”之名的由来。
五、鱼龙变化
亦可称鱼跃龙门。《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69页左品,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穿上为一门楼建筑,穿右露一鱼尾,穿左露一龙头,穿下左为一水坝形物,右为一条鱼。此图形象地表现了鱼跃龙门化身为龙的故事,用以比喻人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也表示对有志者的良好祝愿。
综上可以看出,周元通宝民俗钱背纹虽然多种多样,其含义之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体含义不外乎避邪祈福,祈求人生的幸福吉祥,家庭和睦,仕途高升。因为各类图案具体寓意的不同,使得各类钱在不同群体间使用流行,或许也可以说,正因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同,各类不同图案的民俗钱便应运而生了。
责任编辑:许潞梅
推荐访问: 通宝 民俗 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