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改变。旧的传奇不断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新的文化破土而生。而理财者,也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土壤。在鸡生蛋、蛋生鸡这种稳健而缓慢的传统理财方式之外,我们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全新理财方法。找到一块最合适的土壤,扔下一颗种子,10年后可以长成大树。收藏只是其中一种。选择什么样的藏品进行投资,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盲目跟风,或者涉足自己不了解的行业,都是收藏的忌讳。当然,有些收藏品的价值成长是有迹可寻的,如果这些东西恰好又合你的胃口,那就别犹豫太多了。
◎黄金、钻石、皮草、手表等奢侈品
女人都爱钻石与皮草,这类奢侈品花费不菲,但同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选择了其他消费品,20年的时间,足够让“万元户”贬值成为穷人;而等价的黄金、高品质的钻石、上等皮草却会依然保留着华贵的身价,可以几倍价钱卖出,也可以作为一笔华丽的资产留给后人。
◎玩具
1994年,一只德国制造的泰迪熊以11万英镑价格拍出。从此,玩具不再仅仅是孩子手上的消费品,而成为充满文化与怀旧味道的收藏品。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芭比娃娃、泰迪熊、MATCHBOX汽车模型、蒸汽火车模型等古董玩具正日益成为拍卖亮点。现在一件只售100元的玩具,谁能预料它以后的身价呢?
◎高级家具
一张高档的黄梨木大床,使用寿命甚至比买主还长。高档的家具贵是贵了些,但却经得起岁月的洗礼。用许多年的时间折算下来,价格贵几倍的实木家具,其实每日消费的银子也并不比一般家具多出许多。况且,许多旧家具不是都涨价了吗?
我们从小习惯跟妈妈把余钱存进银行。长大、嫁人、成为“管家婆”后,潜意识里还会认为,钱在银行里最安全,却不知道,所得的利息远远不及通货膨胀的抵消。如果还按旧方式理财,未免不合时宜。拿出一部分余钱,“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去,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水清
唱片收藏前景看好
王承许
唱片是一种高品位的收藏品,在国外收藏界很早就有人从事唱片专题收藏,并造就了不少收藏大家。然而在我国,目前唱片收藏的情况却远远不如国外,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几个大城市不时地出现一小股唱片收藏热。但在全国,唱片收藏者人数甚少,笔者曾于2001年将一张珍贵的单面唱片图片寄给某收藏类杂志藏品估价栏目求鉴,最终因没有这方面的专家而未能如愿。
笔者从《收藏》等杂志上看到了部分关于唱片收藏的文章,并从中发现了一支颇有成绩的收藏者(家)队伍,如江西的杨焕明、哈尔滨的衣军、四川的郭洪连、贵州的陈荣发、浙江的寿小钧、上海的汪润龙、辽宁的张文彬,以及史晶楠、聂云福、张林、邹桂国等等。他们是专项唱片收藏的领头人,代表着唱片收藏的主流。
出于对唱片的喜好,我经30余年的集藏,已藏有各类唱片2万余张,唱片封套1.5万余片,唱片词曲及相关资料7000余册,唱机40余台。其中,珍贵唱片有1904年的单面唱片,形状独特的方形唱片,数量稀少的凸边唱片,中国生产的“双鹦鹉牌”唱片和红唱片等,还有早期美国胜利公司制造的“小狗牌”留声机、日本生产的袖珍军用留声机等。我还在国内收藏类杂志上发表数篇有关唱片收藏的文章。
据2004年《重庆晨报》报道:“9月下旬,两位成都投资者以每张6元不选的价格,将中兴路收藏品市场内近1000张旧唱片‘洗劫一空’。据中兴路一摊主称:2004年以来,外地买家已多次采用类似手法,有多少买多少,前来‘吸筹’。仅中兴路一地被买走的胶木唱片可能已近万张。”这表明唱片价格在升值,收藏唱片的队伍在壮大,唱片收藏热将向全国扩展。
责编 王昆
我对“包浆”一词的理解
朱保荣
包浆一词,是古玩界的行话。虽然收藏古玩的人都熟悉这一名词,但包浆指的是什么?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解释得清楚的。
包浆在古玩行业的含义,是指古玩外表上的变化给人视觉上的一种感受。这些物品在存放、使用、转移的过程中,在外界自然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在人们携带、摩挲、把玩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表面留下了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是物品存世年代的一种印记,被称为包浆。
如果把古玩比作人,包浆就像人的年龄显现于形体上的表象。这种表象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人在古玩上做成表现与包浆相同的痕迹(实际根本不可能做得天衣无缝),但这种假“包浆”是很容易清洗和擦拭掉的。而真正的包浆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去除的(除了用硬度大于这些物质的东西去磨搓,用带有利刃的工具去削刮,用腐蚀性化学药品去腐蚀)。
责编 水清
推荐访问: 自己的 适合 寻找 收藏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