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加快军事智能武器发展。可以预见,基于人工智能的军事智能武器,必然会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角。但是,“机器人战士”会不会也像人一样犯罪?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可以从军事智能武器的犯罪形态和责任归属上入手,研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防范此类犯罪的情况。
关键字:军事智能武器;犯罪;人工智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新型作战力量与保障力量,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性保障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而军事智能武器作为未来军事力量竞争中的制高点,能够确保在未来非对称作战中保持优势,发展军事智能武器就显得尤为重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战争,将来的战场上势必会有大量军事智能武器投入使用,通俗的讲就是会有更多“无人机”“机器战士”取代人类成为战场的主角。这些未来有着高级人工智能的“机器战士”会不会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犯罪的可能?或者“冲动”?在人类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进入“网络世界”“大数据时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军事智能武器的犯罪可能性和追责问题,就成为一个防患于未然的现实课题。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军事智能武器发展趋势
(一)人工智能与军事智能武器
未来军事智能武器的发展,从技术层面上讲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所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起源于1956年,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年轻科学家们在一次学会中,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经过60多年的演进,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智能感知(行为感知与语言识别)、智能推理(逻辑推理能力)、智能学习(自主学习升级)、智能行动(当前主要表现为机器人)等方面有着突破性的进展。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如井喷式的爆发,先有阿尔法狗以4:1的成绩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初现峥嵘;后有IBM研发的医疗机器人对于病患的诊断效率比人类快30倍,而且准确率高达99%,人工智能再下一城;甚至IBM研制出世界首个人工相变神经元 、微软人工智能设备的语言理解能力击败人类、德国科学家研发出能够感知疼痛的人工神经系统已经使得人工智能开始逐步由弱人工智能向着强人工智能转变,等等,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充满传奇与未知的世界。
纵观人类的科技史,往往重大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在军事领域得到首先应用,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军事智能武器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代表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态势。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军事智能武器就是指那些“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动寻找、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的现代化高科技武器,它集指挥高效化、打击准确化、操作自动化、行为智能化于一身”。目前可以预判的是,随着军事智能武器的大量用于实战,必然会减少专业军事人员的人数,降低培养和维护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的生命危险,甚至可以避免现阶段即不绝于耳的“无人机误炸”事件。当前,无人攻击机误炸是由于远程操作者精神和生理问题导致的人为失误引起,而人工智能不会感到疲倦,也不受感情因素影响,军事智能型武器可以避免人为失误,准确完成任务。
在新时代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军事领域的人工智能应运将显得十分需要,因为它能够改变传统的军事斗争形式,是赢得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我国民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军事智能武器的发展,也使得传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基础产生动摇,尤其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以及人格化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法律对人格化的智能机器人作出身份上的明确规定,这也是明确人工智能责任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军事智能武器发展历史演进
军事智能武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一项建议: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他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这样一种简易的无人机正是后续无人武器与智能武器的开端。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网络、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发展,军用智能武器队伍也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而迅速壮大。截止到上世纪末,军用智能武器形成了以军用智能机器人、军用无人机、军用无人舰艇为代表的三类智能化武器装备。智能机器人方面则以iRobot公司为代表,它所设计研发的款名为“费奇”机器人,目的是为了清除飞机场上的集束炸弹的子弹,还有1998年设计的“背包”机器人,主要通过搭载一些辅助设备,进行排爆、生化武器检测等辅助性战斗;而军用无人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当时为训练战斗机飞行员和防空导弹操作手而研发的一款代号为Q-2“火蜂”的靶机,这是现代无人机的鼻祖;至于军用无人舰艇,在上世纪末也主要运用于一些辅助性战斗中:搜索水雷与情报侦察。例如瑞典的“双鹰”无人潜艇可以借助传感器对其周围300米的水雷进行安全爆破;被称为NMRS的近期鱼雷侦察系统,是美国海军1999年投入使用的第一代搜索鱼雷用的无人潜艇。
进入21世纪,军事智能武器开始有了长足发展。首先智能机器人随着技术的改良,开始搭载一些武器装备,摇身一变成为在战场上炙手可热的武器装备,例如1998年设计的“背包”机器人通过拓展武器装备变身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排爆专家;一款型号为“利剑”(SWORDS)的机器人,可以搭载任何重量在300磅以下的武器系统,从M-16自动步枪到0.5英寸口径机枪,甚至40掷弹筒或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都没有问题。“背包”机器人和“利剑”机器人只是活跃在当今战场的新型无人系统的代表。美军刚进入伊拉克时,部队没有装备任何机器人。2004年末,机器人数量增加到150台;2005年末,增至2400台;2006年末,达5000台,并且仍在增长。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无人机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先进的国际社会上军用无人机呈现爆发态势。从单兵操作的可以直接悬停在屋顶上空,并向作战单位传回房前屋后实时动态“大乌鸦”,到需根据师指挥官要求,在1500英尺高度来监控整个街区,关注一切可疑动态的“影子”类中型无人机,再到例如“捕食者”这一类在5000-15000英尺上空巡航,并兼具“侦察和火力打击”的任务的大型无人机,最后到可以在6万英尺高度全天候、广领域进行巡逻、监听的可疑自主航行的“全球鹰”。我国的军用无人机事业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研制的“翼龙”“彩虹”等大中型无人机也在国际军用无人机市场有着一定的份额,先后出口十几个国家。军用舰艇迈入21世纪后也开始有了长足发展。军用无人舰艇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水下无人潜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情报,侦察、清除水雷,近海反潜作战。例如被称为NMRS的近期鱼雷侦察系统,进入21世纪后更是开发出LMRS远期鱼雷侦察系统,能够以更快的搜索频率、更长的时间、更为可靠的进行工作;法国研发的“剑鱼”无人潜艇,能够以12节的航速航行400海里,同时可以与全球定位系统联动,将收集到的声纳影像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传输给母舰。另一类是水上无人船舰,主要是以无人机、无人船舰作为主要武器装备进行海上作战。主要作战样式是以某一母舰为中心,由母舰发射无人潜航器、操纵母舰周围无人船舰,指挥母舰上无人飞机进行作战。虽然当前还没有哪个国家配备这样的水上无人舰队,但是不久的将来,水上无人舰队将会成为海战主力部队。
推荐访问: 人工智能 犯罪 武器 智能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