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第三次全球化的“道”与“路”

第三次全球化的“道”与“路”

时间:2022-04-12 08:17:38 来源:网友投稿

今日中国,和今日世界一样,处在矛盾多发期和问题叠加期,从内外两个市场、两个大局的角度看,中国处在人类古今中外史的交汇点上。因此,有理、有利、有力地推进“中国式全球化”,探索英美主导的一二次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既是中国自己的出路,更是中国对人类的义务。

“道”与“路”是有区别的。“道”在脑内,有思索、有道理地走,旨在找规律,起初往往摸着石头过河;“路”在脚下,“各迈各的脚”,重在行动。显然,“道”侧重形而上,“路”侧重形而下,“道路”就是经过艰苦探索而走出的一条康庄大道。

qm~(jbߊziiim_u}_y__?}M}Om9ӽ5miNtM<M<wwuimiwMiMwM3m{iM6㽴]tm6^uo?}}m6ݨky计划”,实现欧元、人民币的统一,可以称作“欧亚元”或者“中欧元”,同时成立初步的财政联盟。“入欧”可能比“入世”还要伟大。接着,再力促中、欧、美启动“中欧元与美元大合并计划”。届时,中、欧、美三个经济体应该至少相当于全球的1/2左右,符合1/2原则。

2033年-2043年乃至更远的任务:大一统。三国建立货币联盟后,根据1/2原则,这一货币联盟具有统一世界货币的条件。此时,三国应该“做实联合国”,推动成立“联合国货币理事会”作为“世界央行”,发行“世界货币”;与此同时,成立初步的全球财政联盟。

中、美、欧货币融合之于人类,如同尧、舜、禹融合之于华夏。这是货币统一王道逻辑。欧元是货币统一王道逻辑的当代最佳样本。这一王道逻辑很简单:相关国家的汇率长期稳定,就可实现货币统一,继而财政统一和政法统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关键恰是汇率稳定。

英、美货币霸道统一的关键是成为他国结算、投资、储备货币,世界货币王道统一的关键是实现主要货币汇率长期稳定。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谋求的不是左右甚至鱼肉他国货币而是全球汇率长期稳定。

第三次全球化的“路”

人民币在促进汇率稳定的同时进前三,其实有点迫不得已。

过去30年,中国出口实业产品和煤炭等初级资源材料,获得美元等外币,再用美元等外币投资和进口资源、技术、管理等,几乎用30年引进了西方300年的主要技术,建立起现代经济体系,功不可没,但进出口严重脱节失衡,表现为3.66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

牛吃过多的黄豆等硬食物,在胃中膨胀,会胀死。外汇储备有“胀死牛效应”,外储转化为国内本币,经过乘数效应释放出巨量货币,也会胀死一国经济。目前,人民币总量已“胀”至世界第一。而且,目前中国M2/GDP接近2,如果延续2013年“14%左右的M2年增长对应7%左右的GDP年增长”的模式,至2023年时中国M2/GDP接近4,“货币水池”将变成“开水池”。“人民币的家乡”泡沫翻滚,人民币如何回流?资本账户如何开放?怎会有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

现在,一方面,贸易顺差带来了严重通胀,资产和资源泡沫大幅提高实业和创新成本;一方面,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等现有先进技术,能学的已经学得差不多了,至于梦寐以求的更高精尖的东西,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重重封锁。

如果长期如此,中国只能是一个中低端加工国,而且是一个高成本的中低端加工国,最终也会出口乏力。长期的资本净进口等于慢性死亡。这是中国面临的深层生死挑战。成功是有时效的。过去30年的成功模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

笔者提出,未来30年乃至更远,高筑墙、广铺网、不称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推动世界货币统一“三步走战略”的“九言策”。

“高筑墙”。货币如流水,回流是关键。世界之所以喜欢拿美元,因为“美元币值在美国国内基本稳定”,美元回流美国的通道顺畅放心。同理,只有“人民币币值在中国国内基本稳定”,世界才敢拿人民币,人民币才能真正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战场在国内。“人民币币值在中国国内基本稳定”的方法只有一个:实体财富的进口多于货币财富的进口,实体财富的增长快于货币财富的增长。这就要求“高筑墙”:为货币和资本开放加上一个实体经济的门槛。这一问题后有详述。

“广铺网”。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中,货币为载体的一切金融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交换,而资本账户开放及一切投资本身,最终也要服从和服务于贸易结算。“高筑墙”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国贸易,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应“重结算轻投资”。银行应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干道。中国金融业要在全球广铺人民币结算网络。

“不称王”。目前,中国GDP只占美国一半左右,即使我们顺利实现“两个百年”梦想,2050年前后实业成为世界第一,但永远不可能达到世界的1/2,因为不再有美国的“天时”“地利”。全球都在发展,谁也不会再大到1/2。因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世界的1/2,所以未来10年-30年乃至永远,人民币“永远不称王”。即使想,也绝不可能做到。美元是第二张英镑,人民币不会成为第二张美元。人民币无法复制英镑、美元的称王历史。许多学者恐怕要真正放下称王的冲动。

从自负盈亏到自负均衡:

上海自贸区的“道”与“路”

有了道路,如何起步?起点在哪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是中国式第三次全球化的起点。当前,对上海自贸区的关注和争论分作三个层面:

一是政企关系。强调打造服务型政府,放开管制,特别是利率管制。但“政策红利”不能仅停留在“政府红利”,否则会造成全国不公平。懂得中文微妙之处的人应该明白,“上海”、“中国”两个词汇在括号内外,说明这个试验是国家的试验,上海只是试点,不会获得财税等太多政府红利,因为仅靠政府红利的成功不可能全国推广。

二是内外关系。主要围绕资本账户开放展开,主流观点认为必须尽快开放,否则人民币无法国际化;反对者则担心无原则地开放会犯颠覆性错误,甚至变成“金融殖民地”。笔者的观点是:要开放,但要有原则地开放。

三是企业本身。原则就在企业行为本身。一切改革开放最终总要落实到企业行为。上自贸要想与以往不一样,就应该有不一样的企业和企业行为。30年前的深圳,最主要的一条是实现企业“自负盈亏”;30年后的上自贸,最主要的一条应是企业“自负均衡”,即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自身均衡。从汽车到电动车、太阳能汽车的区别是,后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治理)自己的空气污染。从自负盈亏到自负均衡的区别是,后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治理)自己的货币污染。只把外币带入国内,是污染母国的货币市场;只把本币带入他国,是污染他国的货币市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符合一体化精神。

上海自贸区与30年前深圳的区别是:必须加上实体经济的门槛,即“高筑墙”,否则只是东施效颦,昙花一现。“高筑墙”就是:人民币直接或者换成外汇走出去,必须带回实体财富;外汇直接或者换成人民币走进来,必须带进实体财富。不能“空投”和“空换”。这是“正面清单”。负面清单重要,正面清单更重要。上海自贸区是一个窗口,好比中国一张嘴,要把国外的实体财富吃进肚里,千万不要继续只吃进美元白纸。这不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是纸币资本主义。

自负盈亏+自负均衡=中国式第三次全球化的企业法典。只有自负均衡的企业才能托起真正的上自贸,才能担负起第三次全球化之稳定汇率的使命。任何企业,无论大小、公私、内外,只要符合在自负盈亏的同时自负均衡,都可以进入上自贸,都可以资本账户开放,都可以自由兑换货币。

东印度公司、高盛公司都是从无到有的企业形态,作为各自央行的羽翼,造就了两次全球化浪潮。从上自贸起航的新一代企业,应是第三代企业,其航向应是发行世界货币的世界央行这一“最高央行”,即Highest Bank,因此可以叫作HB公司。

HB公司长什么样?其实,离上海不远,在江苏仪征,早有一个大胆而又成功的“HB公司早产儿”:仪征模式。30年前的化纤行业就像当今的房地产一样火爆,陷入困境的仪征化纤是当时最大的化纤项目。困难是手中没有外汇但又必须使用外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否则就要下马,损失将难以预料。此事惊动了甚至可以说难住了包括国务院主要领导在内的各级领导人。最后,这一难题交给了成立不久的中信。1982年中信在日本发行100亿日元债券,后投资仪征化纤,占30%股份,纺织部占70%,引进了股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

此举被后人奉为仪征模式。一般认为,仪征模式的伟大在于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外发行债券。这没有错,但这一说法只停留在资本和虚拟经济层面。仪征模式的更大意义在于实现了资本、技术、管理的“同步三引进”,而“三引进”正是邓小平委托荣毅仁成立中信的初衷。

这笔资本定向投向仪征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实体财富,实际上自负均衡。新中国的第一笔外债是自负均衡的。道理很简单:我们是在纸币时代开放的,而以纸币为媒介的外资是有祖国的,而且是有贬值时效的。任何外资都不是慈善家,都是有代价的,引进外资最终都要从中国输出实体财富,而对冲代价的唯一方法是从国外引进技术、资源等实体财富。

一切资本进出口必须从实体经济层面取得均衡。仪征模式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取向,一家企业自己完成进出口,是进出口均衡战略的成功模式。但在此后30年的实践中,这不是主导模式。主导模式是:无论金融还是实体层面,进出口都是由不同企业分头进行,外汇储备渐渐成为问题。外汇储备就是中国出口到海外的实体财富的货币符号,是实体经济内外不均衡的量化指标。

30年后,问题凸显,到了把仪征模式这个早产儿放到上自贸的试验田里茁长成长为大型HB公司的时候了。大型HB公司在实现“中国的全球化”的同时,实现“全球的一体化”。按照四分法,全球一体化分作实业一体化、资源一体化、工程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四个阶段,一二次全球化基本实现了实业和资源的一体化,接下来的第三次全球化要真正实现工程和货币、金融一体化。

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在国际舞台上讲得最多的就是工程领域的互连互通和金融领域的货币互换,逐渐形成中国式全球化的战略思路。根据笔者的实地研究,大型HB公司可以这样操作:以货币互换等金融手段为先导,以提供铁路、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服务为平台,从比中国发达的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并输出对这些国家来说的中低端实业产品,从比中国落后国家引进资源并输出对这些国家来说的中高端实业产品和资金、技术。这是一个中国与两类国家都能共赢的方案

在新模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金融、资源等次生经济力量,而是科技这一内在原始创新力量。这将倒逼国内企业走上真正创新之路。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有稳定汇率的奇效,是双边汇率稳定器,众多双边稳定汇率必然营造全球稳定汇率,而持续的全球稳定汇率必然带来全球货币的稳定交易和最终统一。

英国式全球化最终催生了实业、金融二分法的英国经济学-自由主义,美国式全球化最终催生了实业、资源、金融三分法的美国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假如中国式全球化能够实施并成功,应该同样会催生中国经济学,而中国经济学应该是实业、资源、工程、金融四分法。

英镑衰落后的历史说明,要么世界战争,要么世界货币。美元衰落后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世界央行”和“世界货币”能否实现?继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美好梦想?人类已经有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如果再有我们的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

推荐访问: 全球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