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关注人的发展,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体贴和关怀学生的身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学习和探索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关心科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运用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创设物理教学的文化氛围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会给学生无穷的道德影响。
在教学中,我会结合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中穿插讲述科学发现的历史,向学生介绍著名物理学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献身精神:如简述卡文迪许把客厅改作实验室,并在卧室的床边放着许多观察仪器,以便于随时观察天象;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如布鲁偌为了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面对罗马朝廷的酷刑,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一直从事我国原子弹、氢弹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两弹成功爆炸呕心沥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还有一大批科学家都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这种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精神和动人事迹极大的激励了我们学生,为中华的崛起和祖国的富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
这些物理学家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宝贵素材,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挖掘。这些故事都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会使物理知识本身闪烁着迷人的人文精神的光辉。
二、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
学习电磁学时,我补充介绍电磁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从而深刻揭示物理知识之间深刻的统一美。公元前6、7世纪先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磁石吸铁、磁石指南、摩擦生电等电磁现象,但早期的电学和磁学是彼此独立、互相隔绝的,直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这种现象才有了突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和奥斯特一样,他坚信“自然界各种基本力之间是转化、统一的”哲学观点,在长达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完美的证实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已严重地危害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理解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了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物理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科学是一面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理上的许多原理得到实际的应用,从而造福人类,从蒸汽机机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子和原子能时代,以至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如噪声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和核污染等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主走出课堂,涉身自然和社会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系列自主学习活动自然展开;还要阐明其对环境的危害性及防止或减少危害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四、运用我国物理科技发展史,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个文明的古国,一个文明古国的教育要承华夏传统,纳四海文明。我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部分学生已经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样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想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核能”和“能源的利用”两节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核电站的有关知识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和发展核能方面的情况。向学生阐述我国核能的研究和实验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现在我们不仅探明了相当数量的核资源储量,而且有了相当规模的核技术装备和核科研队伍,并且已在浙江、广东等地建立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这些事实,能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振奋,他们都纷纷表示一定要做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为祖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完美人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像一对亲密的朋友,它们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在物理教学中始终贯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我们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推荐访问: 随风 无声 潜入夜 润物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