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以降,金庸小说风靡世界之景观,历历在目。其势若龙门决口,千里奔泻,断不可遏。探本追源,究其所受欢迎之理,在在昭昭:衣冠儒生,慕其文采斐然;政客巨贾,聊以释闷消忧;红颜稚子,溺于绵绵情意;沧桑耆宿,感之世味幽深。
金庸其人,少有奇志,矫矫不群,兼故里多文墨之士,耳濡目染之余,遂坚其慕学发奋之心。及其辗转天涯,一苇渡江,投身香江报业,每日执笔为文,其文艺创作之能方得一施展之地。《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一经《大公报》连载,市井为之震动,学林为之侧目。其后一发而不可收,堪堪二十余载,十四部长篇巨制先后问世,引动全球华人一同瞩目。
遍览金庸全集,佳作盈目,珠玉琳琅,而其中又尤以《天龙八部》一书最为世人所关注。其书篇幅宏大,人物众多,矛盾激烈,家国之恨充塞于历史之间,奇情怪恋翻腾于人性之内。更有甚者,作者将深湛佛学倾注其中,寓佛理于人生,悟人生于大法,创作思路之新奇,包涵思想之丰富,令人击节赞叹。
至于创作技巧方面,为予关切尤甚之处。金庸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才究天人,妙笔生辉。作者于传统小说多有会心,于西洋小说技法亦了然于胸。《天龙八部》一书,技巧新奇,功力精湛,融中西于一炉,珠联璧合,妙手天成,置诸现当代文学版图之内,有如葱茏巨岭,巍然昭然。学界于此已有相关研究,前人所述,虽涉中西合璧之论,犹有未备也。予撰此文,共分章节有四:
《天龙八部》结构之特点。本章着重于全书结构特点与三大主人公之关联。《天龙八部》结构宏大而不失灵巧,三大主人公鼎足成势,每位主人公与周围若干小人物构成单独“人物场”,“人物场”之间冲撞激荡,形成巨大矛盾漩涡,为此书技巧之一大特色。
《天龙八部》之人物塑造。人物乃小说之魂,塑造人物形象之成败于小说之成败有莫大关联。金庸于塑造人物之处,多化用《水浒》《红楼》等传统之法,然于现代西洋小说之法亦未尝轻废。作者熔中铸西,妙合无垠,堪谓一大奇观。
《天龙八部》之语言技巧。金庸容纳中国传统典雅白话与现代西洋文学语言于一体,华美而不流于俗艳,古雅而不失现代之风,为现当代文学语言之一大典范。
《天龙八部》之叙事技巧。末尾单论叙事,以补前文之未至也。
关键词:《天龙八部》;技巧;传统;现代
引言
金庸著作最先以报刊连载形式陆续问世,读者追捧与学界关注遂蔚然成风。考诸金庸创作小说之初衷,一则为促进报刊销量,商贾所为也;二则为驰骋文墨之才,文人本色也。武侠小说源远流长,上溯秦汉,下迨唐宋,至于清末民国之际,已成泱泱之势。金庸崛起之日,乃大千汇总之集大成之时也。况复正值香港经济振兴之际,报刊行业景胜空前,金庸鹏翼乘风,扶摇直上,非无由也。
武侠文学虽有辉煌历史,然稗官野史尚落下乘,名公巨卿不投一哂,而况素以飞仙斗剑、捕快缉凶著称之武侠耶?中国武侠诞生之初,即为政治斗争之产物,赳赳武夫泯不畏死,为达目的铤身走险,至于身死国灭,丹青彪炳,徒为后人所叹,荆轲、专诸之辈是也。而后中央集权愈演愈烈,帝国统一之下,焉有荆轲、专诸用武之地乎?悲慨侠士,虽沦为政府爪牙,等而下之或为巨宦帮凶,坚贞守义之品格遂为之动摇也。明清民国年间,坊间流行之武侠文学大抵如此,其鱼龙混杂之质,玉石同萃之态,徒令后世严肃文学界所鄙,亦为无可奈何之事。
及至金庸提笔上阵,挟五四新文学之余烈,放眼中西,气吞万古,惊天之笔雄立香江,乃当代文学之奇迹也。作者观念既新,复有文笔之美妙绝伦,遂开一世新武侠之先河,此在豪杰之士所能自树立耳。
金著堪称繁茂,鸿篇巨制历历在眼,唯以《天龙八部》最为奇幻精彩。陈世骧、冯其庸等学界先辈早有慧语妙评,孔庆东、陈默、戈革等人,亦由不同角度鉴赏玩味,大抵不出奇情怪恋与佛法奥理之范畴。至于文字技巧方面,金学研究亦有非凡成就,遍览学报、网络等学术资源,资料浩繁之巨乱人耳目,大抵不出衔今接古、融中汇西之范畴也。我撰此文,乃因前人之功,微阐一己管窥,踵事增华,吾所愿也。
若论及《天龙八部》之结构,可由一“人物场”之概念确立之。场者,环境也,氛围也,意境也,必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方可合聚成势,如累土之于九台,百川之于大海。场之概念,考其滥觞,盖出自西方物理学之电磁学分支,取其相近之旨,徙于文艺评判之领域,事异理同,亦所宜哉。
若论及《天龙八部》之人物塑造,其学步古人处在所多有,其援引西方小说人物塑造之技能,亦俯拾皆是。古来人物塑造,重神采,轻外表,多用白描,少有心理活动之描摹,且人物性格单一鲜明,一成不变,人物往往沦为一特殊性格之符号。西洋小说于塑造人物处多有向内发展之趋势,即不断挖掘人物内心,甚至于潜意识层面。且西洋小说作者习惯于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直接点评,有异于古典小说之客观表述。《天龙八部》一书较具典型意义,金庸吸允古典稗官之优长,兼容西方现代小说之若干技法,塑造多侧面多层次之人物,以补前人之所未至,诚然现代中国文学之典范也。
若论及小说语言,金庸辞采朴茂,并无雕饰之痕。通览《天龙八部》全书,精警峻拔之语或可稍有,然浮夸美艳之句却无。巨匠运斤,贵乎举重若轻,无意为佳乃为佳。何况百十万言洋洋洒洒,若于细处雕饰琢磨,固非所宜。然作者出入雅俗之间,了无学斋腐气,亦无市井俗气,实当嘉之。
若论及叙事技艺,《天龙八部》与《水浒》一书及其酷似,主要人物借由前一人物引逗而出,人物渐增而情节亦渐丰茂曲折,正叙倒叙插叙间杂用之,灵活多变。每一主人公之故事皆为一独立单元,单元之间气息贯通,逶迤摇曳,汇总于尾,乃成就通部之构。
第一章《天龙八部》结构之特点
长篇小说犹如皇城宫阙,凤阁龙楼,千门万户,山湖掩映,飞檐斗拱,曲尽幽微。若论结构之复杂,层次之奥妙,非蕞尔小楼可比也。自来长篇佳构,非胸中有大丘壑者莫能为也,譬如《红楼梦》中之大观园,贾政引众清客饱览秀色,每至一处便有一处之精妙。金庸秉如椽巨笔,挥运如风,撰成《天龙八部》一书,其于结构处既有细腻手法,又不乏宏观气魄。金庸平生所学,中西并包,其于小说结构上乃有突出体现。勾连诸种因素,汇合一宏大气场,乃《天龙八部》结构上之最大特色。“人物场”概念之确立,于明晰结构方面功莫大焉。自古小说之中,人物场之设置已有常例在焉,《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天龙八部》最为相似,可为印证之资。
第一节 与《水浒传》结构之比较
金圣叹腰斩《水浒全传》为七十一回,而后世坊间流行版本多据于斯。《水浒》一书,讲述大宋徽宗一朝山东河北一带绿林起义之故事,核心思想不离“替天行道”与“忠义双全”;再者,“官逼民反”与“乱由上作”亦为全书之主要线索。
自《太史公书》确立纪传体范例以降,史官修史多本其体,行文思路亦常宗其体式,后世官修史书如二十四史者即为明证。施耐庵之书虽为稗官野史,于结构特点方面亦吸取《史记》纪传体之精华,并融入新鲜技法,别开生面,遂成就一代文坛伟业。
《水浒》(金批本)文本结构异常清晰,总体来看,大致由数十个独立单元联缀而成,直至末尾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告终。每一独立单元皆有一主要人物,整个单元以此人为灵魂。此人之出场,经历可比一篇列传。及至主要人物万不得已,仓皇逃法,完结此一单元,进而引出下一单元。环环相扣,文澜如潮。单元与单元之间又互相呼应,人物之间往还相通,为日后梁山聚义埋下伏笔。且单元之间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之处,人物与故事之意义、神采亦明显有别,使读者流连忘返,始终保持新鲜感。然每个单元又具有共同质素,亦步亦趋,断不离通部主旨,譬如参天古树千条万枝,参差俯仰各具形态,究因根本不摇,分支亦固。下面举例说明之:王进忤高俅而出逃,作为通部小说第一引子,引出九纹龙史进。少年英雄空享富贵,不甘寂寞,结交匪类,终致弃家毁业,杀官造反,以非常手段全其忠义。朱武杨陈,暂留九华山,以待异日收束。史进出身良家,不肯失身为盗,出走他乡,意欲寻师。渭州城中与提辖官鲁达一见投缘,倾盖相交。又偶遇旧师李忠,酒楼聚饮时适逢金氏父女一段冤情,激发鲁达怒火。行文至此,史进列传乃告一段落,转接鲁达列传,新一单元盖由此生,如春云乍展,冰河初解,一出好戏即将开场。看作者娓娓道来,鲁达安排金氏父女离开,粗中有细,有条不紊,状元桥畔智激恶霸,铁拳如虎,惩恶扬善,《水浒》之第一高潮拔地而起,以书中“震骇耳目”(1)四字形容十分恰当。随后鲁达畏罪潜逃,落发五台山,醉打山门,转投东京大相国寺,沿途行侠,投身大相国寺后结交众泼皮,倒拔垂杨柳,练武之时引来墙外林冲喝彩,行文至此,鲁达列传暂告一段落,转接林冲列传,别开天地,另起炉灶,作者苦心孤诣,描绘一典型人物,寄慨遥深。鲁智深于大闹野猪林时再次现身,如神似魅,出人意表且在常理之中,文情奇幻夭矫,令人击节。此即上一单元与下一单元之交叉处,作者如此安排结构,意欲灵活处理,不使单元之间各自为政,不相连属,反落呆板之讥。试观史进、鲁智深与林冲三大列传,一则为全朋友之义,一则为解弱者之难,一则受奸佞欺压,被屈含冤,投身荒地,终致忍无可忍,大开杀戒,逼上梁山。三个单元各具特色,且皆旨在反映社会之不公、世道之不古,在在所指,皆为“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细绎之下,一丝不乱。
推荐访问: 金庸小说 创作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