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牛病毒性腹泻又称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常以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为主,且多感染小母牛,病牛口腔糜烂明显,尸检时胃肠道典型的黏膜病变,发热、失重、腹泻,故该病又称“黏膜病”。
二、症状感染BVDV的牛可能出现多种类型的临床症状。
急性症状犊牛或成年牛感染某些毒株后,可出现发热和腹泻等典型症状。发热和沉郁一般在腹泻前2~7天出现,且常出现双相热,特点为:首先出现高热(40.5~42.2℃),数日后消失,5~10天后再次出现。第二个热峰期或其过后,可出现腹泻和胃肠糜烂,也可能不表现其他症状而恢复。最初还表现轻度到中度的沉郁、食欲降低及生产性能下降。初发高热的牛常表现呼吸急促。出现第二次高热,临床症状加重,食欲和产奶量骤降。口腔糜烂轻度到中度的流涎。有时出现趾部损伤,表现为冠带充血、渗出和糜烂或趾间糜烂以至跛行。病牛腹泻,粪便中可出现血液或黏液。
急性感染还常引起白细胞减少。还可破坏淋巴组织,如脾脏、淋巴结生发中心和集合淋巴,能感染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急性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其特征是有些感染牛出现下述症状:鼻出血、腹泻带血,注射部位或昆虫叮咬部位出血,黏膜上有出血点或血肿。
持续性感染妊娠40~125天的胎儿感染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某些持续性感染犊牛出生时弱小或生后不久死亡。出生的弱犊一般在生后前几周死于肠道或呼吸道病原感染。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不能表明是BVDV感染,而是死于肠炎或肺炎等其他原因。
持续性感染犊牛的中间临床型介于外表健康和出生时明显弱小或死亡两型间。此型犊牛出生时外表正常,但在2岁前死亡。这些犊牛常反复感染或慢性感染,且常易患肠炎、肺炎、癣、红眼病、寄生虫病,生长明显缓慢和矮小。这些持续性感染的牛感染异源BVDV毒株或BVDV弱毒疫苗株可引起致死性重复感染,腹泻、体弱、脱水、黏膜损伤和有时出现明显的趾部病变。
生殖系统症状子宫内感染一般引起流产,妊娠的大部分时期内感染可引起流产,妊娠中期和后期感染也可能造成流产。子宫内感染也能引起胎儿木乃伊化。
三、诊断出现发热、腹泻、黏膜损伤和趾部损伤的典型病例,据临床症状可做出确诊。但由于大多数牛是亚临床感染或轻微感染,可能看不到BVDV感染的典型症状。特异性的体检结果仅限于口腔黏膜病变和趾部损伤,这些损伤在重复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的牛具有严重的BVD(黏膜病)的所有症状,但在急性感染的血清阴性牛,这些损伤不明显或不出现。
任何时候怀疑是BVDV感染,都要借助聚光灯对口腔进行检查,看有无轻微的糜烂。
BVDV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因而惟一的确诊方法就是分离病毒,分离病毒的最好材料是全血,用全血分离病毒。
血清学检测对持续性感染的牛意义不大,但发病后出现血清转化,或最近发生流行后许多牛的抗体滴度高于512,则血清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帮助。病毒分离阳性,同时中和抗体滴度低或没有抗体,表明该牛发生急性感染或持续性感染。
应注意BVDV感染的鉴别诊断。以腹泻、发热为特征的急性感染必须与沙门氏菌病和其他肠炎相区别,对
粪便和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引起的流产须与其他病毒、细菌和原虫性流产相区别。出现发热、腹泻伴有出血时,
须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其他血凝病和某些霉菌毒素中毒区别。
四、治疗急性BVDV感染引起的轻微临床病例不需特殊治疗,但应供给新鲜的饲料和饮水,并避免外界应激、运输或免疫接种。临床发病的牛(即出现发热、沉郁、腹泻和脱水)应避免外界应激,最好用抗生素进行
预防性治疗,以减少条件性细菌感染的可能性。犊牛急性感染后更需补充体液和电解质。若发现病牛由于血小板减少症引起出血,最好进行输血。
急性感染牛禁用皮质类固醇,因这类药可加重消化道糜烂和溃疡。对有饮食欲的牛可用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解热。
五、预防在一个牛场控制BVDV的地方性流行,需要有效的免疫接种和饲养管理措施,包括:
1、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牛:最好的鉴定方法是从血液单核细胞分离病毒。
2、避免购入未检疫牛,有效降低引入BVDV的危险。
3、用灭活苗进行充分免疫:对BVDV的初始免疫至少接种2次。对以前从未获得充分初始免疫的头胎小母牛每年只进行1次加强免疫。完善管理措施,严格免疫程序。
推荐访问: 腹泻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