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林徽因的“尺棰”笔名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层隐喻

林徽因的“尺棰”笔名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层隐喻

时间:2022-04-14 08:08:3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林徽因笔名“尺捶”渊源于公孙龙派“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命题。“尺棰”命题断言“万世不竭”,即其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林徽因以“尺棰”为笔名,显然在暗示徐志摩——他们彼此的“爱”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即永远不会开花结果。

【关键词】林徽因;笔名;尺棰;隐喻

林徽因1931年共写了九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那一晚》、《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而《那一晚》和《仍然》两首诗采用了笔名“尺棰”。林徽因为什么要使用“尺棰”这一笔名,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林徽因以“尺棰”笔名发表的诗

众所周知,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对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爱成为现代名人史话上的典型苦恋。与此同时,旷世才女林徽因对有斐君子徐志摩的“感激之情”中的恻隐之情也埋下了不少被人误解和炒作的“绯闻”。林徽因“知道徐(志摩)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梁从诫语),“并对他打开她的眼界和唤起她的新的感情和向往充满感激”之情,但“她与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一想起离婚就恼火,因为她不愿去替代一位失去爱情而被抛弃的女性的位置。”(费慰梅语)为了打消徐志摩的爱情幻想,1931年,林徽因在香山疗养时,以“尺棰”为笔名在《诗刊》第二期(1931年4月)上发表了《那一晚》。在诗中,林徽因写道: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

个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排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怨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面对林徽因的“飘摇”和“徘徊”,面对林徽因“层层的阴影”和“怨念”,徐志摩在看到林徽因的《那一晚》后,紧接着便在1931年《诗刊》第三期上专门为林徽因写了一首《你去》。在诗中,徐志摩写道: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怜香惜玉般的息事宁人虽然让林徽因“放心走”,但是又进一步向林徽因表示了“我爱你!”。面对徐志摩深情的“爱意”和“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林徽因不忍再让徐志摩为之而痴情。为此,林徽因又以“尺棰”为名在1931年9月《新月诗选》上发表了《仍然》。在《仍然》中,林徽因深情地写道: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在《那一晚》与《仍然》中,虽然林徽因“永远守住”自己的“魂灵”,“仍然没有回答”,但她内心世界的痛苦和无奈跃然纸上。因为林徽因深知那将是无端的结局,否则她就不会以“尺棰”为笔名。

二、“尺棰”的文化渊源及其隐喻的内涵

“尺棰”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一尺之棰”的简称。关于“尺棰论”的文化历史渊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郭保章、董德沛编的《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认为是惠施(前370一前318年)所言;杨福家著的《原子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5年版)则认为是公孙龙(前320一前250年)所言。

“尺棰命题”是《庄子·天下》篇中所载。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庄子·天下》在引述了惠施‘历物十事’后说:‘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接着记录了辩者们提出的二十一个命题,并说:‘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1]“尺棰命题”是二十一个命题中最为著名的命题。虽然《庄子》在引述了惠施“历物十事”后记录了“尺棰命题”,但是“尺棰命题”并非惠施主张。惠施主张“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所谓“至小无内”,即无限小到不能再分割,认为物质有原始微粒,不可无限分割。惠施的基本理论与“万世不蝎”的观点相悖。《汉书·艺文志·公孙龙子》谓公孙龙派有一著名立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认为物质无限可分。其做法和“非半”命题中“进前取”的方法是相同的,可以统一地称为“二分法”,但是两者的结论却迥异:“非半”命题断定一直做下去将能得到“端”;而“尺棰”命题则断言“万世不竭”,即其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2]尽管此论可能并非公孙龙本人的命题,但是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派提出的的命题。林徽因深谙先秦哲学及其“尺棰命题”“二分”的无穷性,其必然的结果正好可以隐喻自己与徐志摩的特殊关系,因此林徽因以“尺棰”为笔名,显然在暗示徐志摩——他们彼此的“爱”结果永远是线段,永远无法得到“端”,即永远不会开花结果。徐志摩谙达世情,深知林徽因处于两难境地时难以名状的曲意之痛,因而才以《你去》答复林徽因和消解她的隐痛,让她“你放心走”,彼此“在此分手”。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1983:489.

[2]周焕山.析《墨经》的“无厚”概念和辩者的“尺棰”命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01):18.

作者简介:索斌(1961—),女,四川合川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礼仪文化研究。

推荐访问: 隐喻 内涵 笔名 林徽因 文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