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他是执笔人之一。”任聪说。
彼时,任聪正在考虑回国发展一事,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导师,并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当时正值2004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举行之际,导师以中国的奥运金牌数量为例,向任聪表达了他对中国科研前景的看法:“20年前中国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数量只有很少的几块,随后中国政府把精力投入在体育事业发展上,仅仅20年发展,中国的金牌数量就上升至第二名。这说明,政府一旦把眼光放在科研上,中国的科研事业也一定会迅速发展起来。而我已经感觉到,中国政府已经把眼光放在了科研上,现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现在只是欠缺人力物力,一旦投入跟上来,中国的科研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导师的一番话,对任聪的影响至今犹在。自2005年回国以来,任聪感受到的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进程,验证了当年导师的一番话。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此时正是施展抱负的良机。在对超导研究的极大热情下,任聪回国十年,干劲十足,生活上的琐事都可以化繁为简,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为了科研,他始终争分夺秒。
“在国际上来说,我国在材料领域的实力已经跟日本不相上下。这要感谢赵忠贤老师等前辈,他们坚持在超导研究领域几十年,诞生了一批成果,带出了一批人才。”老一辈的科学家艰苦卓绝发展中国超导事业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任聪。他说:“一件事的成功率如果只有1%,那么做一次的成功率也只有1%,而坚持做100次,成功率会提升到37%。做超导很苦,很多人坚持不了,然而成功的秘诀只有坚持。赵忠贤老师那一辈超导人,能在国家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做到国际数一数二的水平,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任聪说,要坚持在超导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一是要具备极大的兴趣;二是要敢于在困难面前创新求变、大胆探索。在开展“铁基超导体高压隧道谱研究”前,国际上还没有人想到过要把高压手段放进研究谱型里。任聪问过很多同行,如果他做一个隧道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可行,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一个材料做好后,我们总是很小心地想保护它。现在施加压力,不是在破坏它吗?”然而,任聪并不这么看。他说:“试想一堆沙子轻轻一碰就会散,而一粒沙就不会被压坏。也就是说,把尺寸做小了,就不容易被破坏。”
有了这个想法后,任聪马上付诸实践,这才有了今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他说:“科研需要不断去尝试,仅仅是想或者犹豫,有些发现就会被错过。”未来,他希望能够利用高压隧道探测一些超导体的性质,同时,利用高压技术提高超导温度也是他未来工作的一个方向。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梦想才能看见远方。超导路虽然艰辛,然而任聪却用热情与激情坚守着,在风雨兼程中收获喜悦与成功。
推荐访问: 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