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刘东生的黄土情怀

刘东生的黄土情怀

时间:2022-04-14 10:13:30 来源:网友投稿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老人,73岁去南极;79岁到北极;到了86岁还踏浪南海;87岁又跋涉到罗布泊。

他更是一位成就卓然的科学巨匠,2002年接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2003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

他就是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黄土之父”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

黄土恋人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刘东生与黄土结缘始于20世纪50年初的一次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河南三门峡的一排排像楼房似的水平而整齐的窑洞,吸引了这位年轻的研究者的目光,这里的窑洞在同一个位置有好几层,都同样是以“料姜石”的石灰质结核层——“土壤层的淀积层”做天花板,用黄土做墙,红色的土做地。刘东生请教土壤学家朱显谟,朱显谟告诉他,沉积物可能有地质时期的土壤残留。他们俩一起对“红色土”中的“红色条带”进行研究,证实了它们确实就是古土壤层,而整个“红色土”层就是含有古土壤的黄土沉积。

这一重大发现,将黄土沉积的时代,从过去的晚更新世(约10万年)延伸到整个第四纪(200多万年)。在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后,刘东生认识到黄土堆积时期代表了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而古土壤发育时期则代表了暖湿的气候特点,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代表了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大规模波动,黄土剖面由许多黄土与古土壤交替而成,说明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远不止4次。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科学家的关注。

刘东生通过系统的研究,重建了250万年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成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刘东生把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视野,从黄土高原拓展到青藏高原,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他把仅从地球固体岩石中寻找环境答案的做法,扩展到整个地球圈,开辟了地球科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全球环境变化科学领域,从4次冰期学说到多旋回理论、从全球变化研究,再到地球系统理论,刘东生在这3次大的理论突破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多旋回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又是全球变化理论的国际对比标准的建立者;另外,对于地球系统理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

赤子之心

刘东生就读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刘东生的思想底色。他原本学的是机械系,昆明易门铁矿的开采勘探触发了他改换门庭学地质的念头。他找清华的老师,要求转到地质系,老师没答应。他不死心,再去找北大管理一年级学生的老师叶公超,叶公超爽快地签了字,刘东生转到地质系1938级,师从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从事鱼化石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度进行经济建设,非常重视地质工作,刘东生从研究鱼化石转到地质勘探和普查领域等。后来,国家动员全国地质工作者到东北恢复矿山生产,在古生物学老前辈尹赞勋的鼓励下,刘东生从南京来到东北,“放下古生物,成为一名光荣的地质勘探队员”。1954年,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开始研究三门峡水库的黄土问题。

刘东生与环境地质学结缘更有故事。1969年“文革”期间,尚在蹲“牛棚”的刘东生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函,信件中提到一种叫“克山病”的病,写信人怀疑这种病可能与黄土有关系,想特邀刘东生这位“老黄土”配合参加调查。刘东生不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待遇,抱着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一个他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

当时,医学界和地质学界人士共同参与了对这种地方病的治理,刘东生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黄土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和别的研究人员深入到发病区调查水土。

在陕西,他们每走到一个村子,先了解有几个井,村里人吃什么粮食,然后打水化验,对粮食取样分析,包括种粮食的土也做化学检测。“化学分析主要是抓化学元素有没有缺乏的,根据地质学原理,河流是往下的,物质、元素便从上游带到下游,上游是缺乏的,下游是沉积、是富集。多的会中毒,少也会有缺乏症。”根据这样一个地质原理,他们调查地方的水、土、粮及人的头发,对一些病区与非病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克山病的水土病因学说。认为这种病主要是由于黄土地中硒、钼、铜等微量元素缺乏所致,通过给当地老百姓服用一种叫亚硒酸钠的药片,为控制这种地方病的发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者涵养

“他尊重人、善待人、包容人、团结人,做人确确实实做到家了!”凡是和刘东生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说。

2002年,刘东生获国际大奖——泰勒环境奖后,特意跑去给102岁高寿的王恒升院士报喜。王恒升既是刘东生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又是当年地质调查所的同事。一位是年过期颐之年的先生,一位是寿达耄耋的学生,既有师生之谊,也有同事之情,虽然王恒升因年岁太高而显迟疑,刘东生还是谦卑而恭敬的高声对答。王老的家人眼见着此情此景,既对两位鹤发老人的情态而满眼含笑,又深深折服于刘东生的尊师之情。虽时隔多年,王恒升女儿王莹棣对当年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那年父亲101岁了,脑子也不大清楚。刘先生还是执弟子礼,毕恭毕敬地把证书展开,捧给父亲看,鞠躬感谢业师的培育之恩。难得刘先生耄耋之年大喜之时,还惦念着60多年前的老师!如此人品风范,怎么不让人敬佩?”

2005年2月20日,著名的气象学家叶笃正90华诞庆祝大会在外国专家大厦隆重举行。当时,组织这场活动的大气物理研究所由于不知道刘东生和叶笃正的渊源,没有邀请刘东生。但刘东生不邀而至,主动从地质所赶过来,并作了即席发言。刘东生从与叶笃正在中学时的相识说起,他回忆了自己和叶笃正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生活,并说自己实际上和叶笃正原是同班同学,但最后毕业的时候却差了两级,原因是叶笃正跳了一级,而自己则留了一级。刘东生谈的是七八十年前的往事,而在2003年又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刘东生谈起当年似乎有些差强人意的事情,神情非常恬淡,而如此坦诚的陈述,足见刘东生至深的同学情怀和坦荡胸怀。

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时,作为校友的刘东生携夫人、南开大学1951届生物系毕业生胡长康参加,并应邀做了一场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刘东生接受了南开新闻网记者专访。采访接近尾声时,刘东生好像有些不忍心打断忙着做笔录的记者,还是忍不住悄悄地询问道:“可以结束了吗?”那份腼腆和体贴,让人分外觉出老人的可爱。上车前,他与身边的人一一握手告别,进入车厢又透过车窗,向外面的人微笑挥手告别。那种感觉不像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更像是一位慈祥可爱的老爷爷。

刘东生走了,但在他身后留下的辉煌事业,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将让人们记远记住他。

推荐访问: 黄土 情怀 刘东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