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是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不同时期产业带有不同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和方向就是绿色农业。本文以粮食为载体,以近期国际贸易、环境污染状况、对策为实例说明绿色农业产品满足多层次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需要。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要求,是现代农业的特征。
关键词:绿色农业 农业特征 市场定位 现代农业
农业的产品是商品,商品走向市场,就要有市场定位,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是现代农业的不同市场定位的产品。农业生产要占用资源,要可持续发展,要清洁生产,要遵循循环经济原则,要综合利用,要废物“零排放”,出路就是绿色农业。笔者认为,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际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体现。它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出主产品,按不同安全等级形成质量体系,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特定质量安全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或农产品并为农民广泛开拓增收渠道的农业。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向。笔者认为,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国际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体现。
食品的数量安全
20世纪全球人口已达到60亿,每年以千万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数量将增加到90亿,由于环境污染进一步造成耕地面积减少。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5.7%,基本农田面积约1×108 hm2,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0.1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期年均人口增加1000万人,其间增加7000万人,占5.8%。
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农组织针对世界性粮食危机提出粮食安全,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得华萨乌马提出粮食安全的新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三个指标: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能获得粮食。这一概念较为具体、系统,使用最为普遍。
作为一个国家、地区粮食安全,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指标规定,粮食储备应不小于当年消费量17%~18%,其中12%为周转储备,5%~6%为后备储备。
食品的质量安全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给世界资源和环境带来各种危害,使粮食、食品生产成本(排除科技进步因素)逐年大幅度增加,粮食数量上安全危机逐日加剧。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从科学技术上、产业管理上努力使粮食数量安全得到一定缓解。如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用含钾斯达斯弗特石盐使砂地上长满芫菁、大麦、黑麦和马铃薯,开创了化肥。1913年,弗里茨·哈柏、博施使合成氨工厂投产,人工合成的硫酸铵被应用在农业上。1939年瑞士科学家缪勒发现DDT杀虫活性后,农药进入以有机合成化合物为主的时代。化学合成肥料、农药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促成农业成本下降,农业生产稳定,在解决粮食数量安全方面功不可没。在相当长时间内,化学合成化肥、农药仍然是农业生产重要生产资料。
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我国缺磷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1%(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缺钾耕地占60%(有效钾含量小于50mg/Kg)。据对全国15个省(市)的调查,大部分新增耕地需要5~10年不懈地培肥,才能达到现有耕地的肥力水平。进而发展成一种依赖大量工业产品(化肥、农药、杀虫剂、机械、燃料、灌溉、电子等无机能量)从农业外部投入,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人们常把这种农业称之为石油农业。20世纪20年代在工业国家中,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到60~70年代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化农业阶段。农业现代化在20世纪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均耕地减少一半(由0.56hm2变为0.28hm2),由于农业现代化结果,农业总产值、谷物产量和肉类产量增加了2~3倍。到目前为止,全球所生产的食物基本上维持全球人口的消费。
传统的工农业发展模式带给环境质量下降。上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曾一度成为人类追求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盲目、无知、贪欲形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环境、粮食、能源、人口的危机,我国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但问题也较严重。
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七大水系的121个省界断面中Ⅰ—Ⅲ类(饮用水)、Ⅳ—Ⅴ(工农业用水)和劣Ⅴ类(不能作农业用水)、劣Ⅴ类断面比例分别是27.9%、29.8%。见表1。
表1说明七大水系中有1/3水质不宜农田应用,七大水系流域有1/3省份水质不宜农田应用。为了保证粮食食品的数量安全,常常增加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的投入,进一步加剧污染。2004年农药施用量132×104T、化肥施用量4412×104T。施肥比例失调,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0.39:0.22,而世界平均为1:0.6:0.4。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25%,而合理比例应占40%。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比重继续增大。南方15省水稻潜育化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10%。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粮食、食品污染已经成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据农业部农业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对全国24省(市)污染区调查农畜产品污染物残留进行监测,总超标产品量约656×104 T;蛋类、蔬菜产品受污染程度更严重,污染物残留超标率(国家卫生标准)为33.1%、22.1%,涉及产品数量惊人。还有一些非人为原因产生,没任何用途伴随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的一类环境持续存在的污染物危害严重。如在固体垃圾燃烧、纸浆漂白、汽车排气等产生的二恶英(dioxin),它是指一类氯代含氧三环芳烃化合物,其毒性极大,比氰化钾还毒50~100倍。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有关规定:二恶英和多氯联苯为毒性等同物(toxic equivalents,TEQs),安全接触量为10pgTEQ/Kg(体重)·d,人类每天接触0.01pg/Kg就会有很大致癌危险,一些国家PCDFS每天摄入量(以TEQs计pg/d),见表2。
污染问题虽然被认识,并有所改善;但多年污染的结果,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所以食品质量安全已为人类所认识,也成为食品必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产品必需要求质量安全。
食品的营养安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膳食结构等受多因素制约,但人类的基本营养需要是相同的。食品主要是供给人类营养要素。由于膳食结构不同,膳食结构的变化会改变人类健康水平;从农业生产角度要给人提供充足营养食品。
中国营养学会1989年制订推荐《中国膳食指南》,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食品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它确定2000年中国食品消费基本目标,并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贫困地区居民推出有差别的消费目标,199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简称指南)。见表3。
国内很多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有向欧美靠拢的趋势。动物性食品比例增加,脂肪供给的能量占总能量29.5%~31.2%,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20%~25%标准;而粮谷和蔬菜下降为10.9~22.0%,改变了中国人以粮谷类和蔬菜为主的膳食特点。以欧美膳食结构“三高(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一低(纤维素)”非传染性慢性病日趋突出,如今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三大死亡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出“市场菜篮法”,对美国市场所售每样食品进行营养素及污染物含量监测,结果在20世纪60~80年代起美国24~35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减少30%。
在《中共中央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建议》中指出我国粮食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的膳食指南》相呼应,并根据我国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农产品进行改良或改进。如我国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缺硒地质带,而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农产品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4]75号)指出:到2010年全国95%以上县(市)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等重点地方病发病水平要显著降低。目前生产的富硒大米、大豆、足硒蔬菜、足硒鸡蛋、猪肉、奶等绿色食品,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免受大骨节病和克山病之害。为维系人类的健康,农业提供营养的农产品,保障人群健康,使人们有个合理膳食结构,提供人群健康需要的多种营养要素,包括地球化学缺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都昌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实用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李庆章.农业科技与人类.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市场定位 特征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