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马东星断定,一般的心脏介入性治疗不适合这两个孩子。如果按照通常办法,这种手术只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孩子身上势必会留下一道难看的疤痕。
为了孩子的未来,他决定采用超细的PTCA导丝作为引导,同时完成两个部位的手术。这一术式通过调整导管,可以同时对室间隔缺损和其他心脏畸形进行合并治疗,但难度很高,风险很大,特别是用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有先例。然而,作为军医的他还是下决心发起挑战。
手术室里,马东星专注地盯着显示屏,在X射线的指引下,采用超细的PTCA导丝作为引导,从股动脉处顺着血流来到怦怦跳动的心脏,准确到达未闭的室间隔缺损处,固定导管,成功建立轨道,如同打开的伞花将心脏缺口完美的封堵住。
脱掉身上沉重的铅服,擦擦额上的汗水,他高兴地说:“这次介入手术可一次性治愈,以后她们就能和正常孩子完全一样了。”
高超的技术源自一点一滴地积累。只要一有时间,马东星就会一个病例一个病例地琢磨,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思考。特别是,介入手术往往要穿着近10公斤重的铅服防辐射,一做就是几个小时。因为手术室热,防护服不透气,一台手术下来,浑身都湿透了。由于超常时间手术,他的身体经受了超负荷的X线辐射,曾经连续2个季度放射线计量笔测量的射线接受量超标20倍!
“好好先生”也有自己的坚持
马东星脸上时时挂着笑容,对患者和家属总是细心嘱咐。有的病人和家属,因为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医生交代的事情听不明白。他就会耐心地,一遍遍地反复提醒他们。可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个“好好先生”,不会发脾气,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2006年的一个故事一直让护士长李红记忆犹新。一位患有冠心病的78岁的老太太,突然出现心律不齐等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在手术台上,虽然医生一直在努力施救,但是老人的心跳还是停止了,呼吸也没有了,抢救持续了1个多小时,仍不见复苏的症状。看着这种情况,有人就说:“按照医疗程序,抢救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听了这话,马东星不愿意了,平时好脾气的他发起火来还骂了人。在马东星的坚持下,老人居然奇迹般的活过来了!如今,老人仍健在,这个故事也仍在医院里流传。
“从病人整体上来考虑。”这是马东星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对于病人的治疗要从病人的整体来考虑,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方案,减小对病人以后的影响。
去年六一儿童节,中华慈善总会举办了“慈善论坛”。当主持人问到得到救治并康复的患儿阿依仙古丽将来的理想时,孩子激动地说她想成为一名像马东星那样的医生。主持人邀请马东星上台讲一下感受,马东星亲切地看着孩子,讲起自己求学从医之路:从导师、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毛节明身上学到了体察病人的细心、耐心,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学术的探究;从院医务部主任兼心内科主任刘惠亮身上学到了技术的追求和恒心,以及对病人的仁爱之心。这番简短的发言,激起了现场所有人的共鸣。
如今,马东星在冠心病、高血压、先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疾病诊治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获得了多项军队和武警科技进步奖和医疗成果奖。
用一颗仁心服务更多的人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除了本职工作外,马东星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
2001年,他加入总医院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首批救援队成员之一。他曾两次随队紧急受命出国救援:2003年12月赴伊朗巴姆地震灾区,2004年12月底赴印尼海啸灾区,两次代表中国政府、中国红十字会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在救援行动中表现突出,马东星多次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武警总部的表彰。
自2005年该院开展“扶贫救心”这项针对贫困先心病患者的大型公益活动以来,马东星就在科室主任刘惠亮的领导下,负责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下基层筛查病人、病人入院安排、复诊确诊、会诊定制方案等。2011年,他先后数次到青海、内蒙、新疆、西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参加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总会的巡诊、筛查活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手机几乎成了先心病咨询的“热线电话”,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咨询,他都耐心地解答。
应该说,长期坚持公益事业是他热心免费救治先心病患儿的主要原因。遇到家里特别困难的患者,马东星还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积极捐款、捐物,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然而,说到这些公益之举,马东星只是笑一笑一带而过,或许他觉得这只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所应该做的吧。
“能够有今天的一点成绩,离不开老师、领导和同事帮助,这不是客套话。”马东星告诉记者,主任刘惠亮在马东星的技术进步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从刚分配到这里工作开始,刘主任就是手把手带着他手术查房,几乎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
正是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带去了健康快乐,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成就了今天的妙手仁心——马东星!
推荐访问: 仁心 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