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运用定检预试周期棒或红外成像仪等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对设备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的评价,大大提高变电设备检修的效率,改变整个变电设备的运行和检修模式。而这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对运行人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通过对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运行人员的相关业务技能。
关键词: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变电设备;运行
作者简介:丁金花(1979-),女,宁夏石嘴山人,宁夏电力公司石嘴山供电局,技师。(宁夏 石嘴山 753200)
中图法分类号:TM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222-01
一、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概述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赫歇尔研究单色光的温度时发现了一种看不见的“热线”,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红外线,红外线由于波长的特点而使得它具有与其他光不同的特点,后来很多科学家对此不懈研究,根据红外线的分子运行机理使红外线得到广泛的应用[1],如相机、红外线胶片等等。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如今,基础红外线的技术层出不穷,比如利用红外线可以进行热量探测,因而可以作为夜视镜、监控,以及利用红外成像对一些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检查检修等工作。在变电设备中,如果某些部位发生了故障就会在故障之前产生大量的热。利用红外成像可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将严重程度模拟成型,可以在故障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发生因设备故障而引起停电、火灾等事故。红外成像检测技术一经使用便将它的优势体现了出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如今,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变电设备运行的检测之中。利用红外成像检测技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在故障发生之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的应用现状
1.缺乏对运行人员专业培养的重视
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是在高端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设备对变电设备进行检测。[2]这些技术设备设施在检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检测设备的质量和性能都直接关系着检测结果的质量。因而,一些企业往往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设备的建设和完善上,而忽略了对运行人员的重视。须知人员是操作仪器的主体,规范的操作是检测结果精确的根本保障,如果运行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对设备的操作不规范或者不正确,必然无法更好地发挥设备的性能,甚至会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导致仪器受到损伤。目前在很多企业中时常出现仪器设备保养方式不当、仪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其进行维修、红外线镜头出现划伤或裂痕、充电电池报废等问题,不仅对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日常工作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缺乏对红外成像分析的重视和掌握
如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红外成像检测技术便充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相关检测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系统结合,通过软件系统对红外成像热图分析、归纳和总结。然而目前能够娴熟掌握红外成像分析软件的运行人员寥寥无几,现场运行人员的分析和判断缺乏规范性,在对图像的分析上缺乏经验和知识,从而造成了分析不准确,或者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一些隐患,为设备的运行和事故处理埋下了安全隐患。
3.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任何行为活动都需要依据较完善的制度,而目前在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规范保障制度上还比较缺乏,致使很多工作人员在测温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测试人员对于故障的分析判断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这些问题容易导致红外成像检测工作制度上有短板。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运行人员在温度测试的时候只测试了一次,使得测试数据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3]同时,在电力系统中,由于室外端子箱端子易被潮气侵蚀,端子接触面加速氧化、腐蚀,接触电阻增大,造成端子运行温度升高,由此而引起的故障也不在少数。如果二次端子松动,就可能会引起电流互感器开路、控制回路断线、二次设备着火的事故,对变电设备造成重大的影响。
4.缺乏对电压致热型缺陷的重视
在致热型热缺陷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由于电流致热。因此很多电力企业往往只看重电流致热热缺陷的检查,而疏于对电压致热型缺陷的检测,加上电压致热型热缺陷设备和正常设备的温差并不明显,如果值班人员稍微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红外图像上出现的轻微变化,就很容易遗漏该类型的热缺陷,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5.无人值班变电站红外检测存在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趋于“无人化管理”。在这种背景下,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无人值班变电站红外成像测温周期为每月一次,较长周期的检测就使得很多设备热缺陷很难及时被发现,从而导致设备发生故障。在事故状态下,电网负荷将急剧变化,需要及时对边远场站的设备开展红外成像测温,以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然而我国电网呈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因而无法做到值班员实时开展测温。
三、加强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变电设备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运行人员业务技能
1.加强运行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
目前红外成像培训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师傅和徒弟的“口口相传”为主,没有专业的培训教材和权威的培训师资,造成了一线人员缺乏热像仪的操作技能培训。在加强运行人员的知识培训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将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编入变电运行培训教材当中,并在运行人员的职能鉴定和考核中融入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考核,以此来提高每一位运行人员对红外成像检测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是鼓励员工参加专业的红外成像认证考试,并协调分配运行人员在每个站上;最后联合电力教育培训中心以及一些相关培训机构建立培训中心,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加强知识培训和考核,培养红外成像检测技术专业人才。
2.提高运行人员对红外成像的分析能力
红外成像的扫描和测温是检测的首要步骤,很多运行人员对此也掌握得比较熟练。然而这一步骤只是检测的基础部分,最重要的是根据扫描和测温的结果来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运行人员对红外成像的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对运行人员使用分析软件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测温和各种参数和扫描结果的分析方法,比如测温时间、测温距离、系数、环境温度、同比设备温度、电流、风速、辐射率等等,[4]同时多为运行人员提供一些热缺陷特征图片等相关资料,加强运行人员对故障的分析判断水平。
3.建立健全红外成象检测规范制度
明确要求在测温、扫描和分析判断的各个环节中的每一项操作规范,对红外检测的准备、风险预控、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各项操作做出详细的规定,在检测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工作。[5]另外在对断路器、隔离开关及引流线接头认真开展测温的同时,还必须同步对端子箱、保护屏柜、直流系统、站用电系统等二次回路开展梳理,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存在疏漏。
4.提高运行人员尤其是值班人员对电压致热型热缺陷的重视
要让他们认识到电压致热型热缺陷的危害,做到防微杜渐,对测温工作发现的细小问题必须查证清楚为止,绝不放过任何疑点。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运行人员对电压致热型热缺陷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运行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两方面来提高其分析和判断电压致热型热缺陷的能力,杜绝安全隐患。
5.引进先进的设备
利用“红外遥视测温”技术[6]通过监视屏幕进行远程监控,还可以进行拍照、扫描等操作。既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和安全风险,又可以解决无人值班变电站红外检测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结束语
变电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容易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故障。一旦发生了故障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电力设备的日常检测就非常必要。红外成像检测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红外检测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这样才能更有效提高检测准确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玉柱.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变电设备运行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22):104-105.
[2]王少华,叶自强,梅冰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现状[J].高压电器,2011,(4):84-90.
[3]王少华,梅冰笑,叶自强,等.紫外成像检测技术及其在电气设备电晕放电检测中的应用[J].高压电器,2011,(11):92-97.
[4]胡伟涛,刘海锋,白彦坤,等.组合检测技术在避雷器状态检修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2013,(6):18-19.
[5]卞玉萍,康宇斌.红外、紫外检测技术在特高压输电线路线路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2,(2):23-26.
[6]唐伟华.红外测温技术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97.
推荐访问: 成像 检测技术 运行 设备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