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综合性大学建设农业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性大学建设农业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11 14: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结合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实践和建设成效,阐述了综合性大学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及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就农业科技园如何发展进行思考与探讨,旨在为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业科技园;建设成效;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75

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的新模式,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1]。高等院校参与农业科技园建设可以发挥其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等院校也为自身学科发展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的平台[2]。

综合性大学相对于单科性农业院校,由于其学科门类齐全,能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等优势,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因此在建设农业科技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本文结合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简称“园区”)的建设实践,论述其功能定位、建设亮点,分析其建设成效,在此基础上就综合性大学农业科技园如何创新发展开展思考并提出建议。

1 园区简介

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园,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的长三角中心腹地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6℃,平均相对湿度76%,年均降水量1309mm,年日照时数1810h,土壤肥沃、自然生态条件良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园区规划核心区79.33hm2,现建有标准农田26.67hm2、果树种质资源圃6.67hm2、设施农业示范区6hm2、综合大楼8186m2等。

2 园区功能定位

2.1 人才培养功能

依托先进的试验设施场所以及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为培养校内外不同类型、层次和背景的人才提供场所与技术指导服务,助推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现代技术、了解最新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积极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为高等院校学生以及中小学生等进行课外实践指导和科普教育。

2.2 成果转化功能

园区瞄准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依托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建立生物育种中心、植物工厂等一系列的先进科研场所和设施,为涉农学科重大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2.3 社会服务功能

园区以涉农学科涌现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为支撑,示范辐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 园区建设特色

3.1 强化技术集成研发,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园区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在人才、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建成了生物育种中心、转基因作物育种基地、组织培养基地、花卉种质资源圃等生物技术研发基地;植物工厂环境控制集成技术、气雾栽培集成技术研发基地;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基地等设施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形成了集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作物品质改良技术研发、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研发、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研发创新平台。在分子育种技术、雾培集成技术、果树栽培新技术、植物工厂集成技术等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3.2 深化教学环节整合,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园区重要功能定位之一。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将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六大实践教学环节深度整合,创建了“六大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六大环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4]。目前园区已形成了多元化、长效化、个性化、规范化,集实践教育、研究性学习、创业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服务推广模式,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园区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为导向,结合地方全产业链,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体系,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集成创新、项目建设与成果示范相结合、农技推广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服务地方模式[5]。积极推进日常运行管理、教学科研、农技推广3支队伍的建设,采用“1+1+N”的农业推广新模式,搭建了集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产业带动、对外交流、技术培训、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园区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举办实用农业技术研讨会、开办各类专题培训研讨班、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拓展园区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在推进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引导和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绩显著。

3.4 加强园区内涵建设,激发园区内生动力

园区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以提升科技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园区。同时以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的市校合作为基础,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创新园区决策、运行、服务和管理机制。通过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内涵建设,极大释放了园区创新活力、增强了园区创新能力、提高了园区创新效率、提升园区服务支撑能力。

4 园区建设成效

园区按照生物育种与种质资源功能区、种养殖新技术功能区、养分定位试验功能区、生态循环农业功能区以及主导产业技术功能区等5大功能区块进行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园区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农林院校试点实践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浙江湖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国家转基因试验基地、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转基因育种基地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

4.1 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创新实用人才

园区依托先进的试验设施场所以及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根据不同类型、层次和背景的人才培养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为其开展多元化、长效化、个性化、规范化的培训模式,助力校内外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仅“十二五”期间,园区联合培养校内外涉农和非农专业本科生6000余人,配合学校涉农学科专业培养300多名硕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研究生,培训农户2000户左右,开培训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骨干700名左右、学员共计7000名左右。

4.2 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催生前沿科技成果

园区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优势,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增强园区科研服务支撑能力。随着建设的深入开展,园区与教师科研团队就品种品系选育,品种引进,植物营养,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研究开展紧密联系,并获得可喜的成绩。已发表大量高质量高水平论文,其中IF5大于10的4篇,分别发表在《PNAS》、《The Plant Cell》、《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培育了油菜新品种“浙大622”、水稻新品种(品系)浙优7号、玉米新品种双抗12-5等19个新品种(品系)。

4.3 拓宽社会服务面,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园区采用“1+1+N”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农业新技术的示范转化与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了果树根域限制栽培技术、蔬菜气雾栽培技术、基于农业废弃物发酵的碳肥施用技术等一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示范与推广,促进区域的农村产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筛选出适合浙北地区种植的葡萄品种20余个,推广普及种植面积达4000hm2,服务地方葡萄产业发展;建成樱桃优良品种展示区,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和矮化密植技术,推广面积达66.67hm2;利用设施多元、基地多点、项目多样、技术先进等优势,通过展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和开展各种农业技术指导,为浙江省勿忘农集团、杭州新迪加食品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提供不同形式和途径的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培训河南、四川、宁夏、青海、云南、广西、新疆、浙江等多个省、自治区的农技人员达到9000多人次;吸引省内外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科研机构近6000人次来园区调研、交流和学习,产生了显著社会影响。

5 思考与探讨

5.1 做好基础建设统筹规划

综合性大学建设农业科技园需以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综合性为原则,统筹规划基础建设与综合性大学涉农科技发展规划需要,并考虑涉农非农专业交叉融合;同时根据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实际需要,围绕学科发展目标,整合资源,以建成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研究一流的高水平园区为目标进行建设。

5.2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目前以高校为主导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其建设发展所需资金主要由科技项目经费和政府、学校经费支持为主。为了保证园区建设发展,资金来源不应局限于学校和政府的投入,而应当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品牌优势和社会知名度,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同时,加强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6]。

5.3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综合性大学建设农业科技园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服务团队。在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制定中长远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案[7],注重人才队伍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等,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优势,吸引国内外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园区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园区于2008年开始建设以来,在校领导以及涉农学院相关学科关心、关注和支持下,经过近8a的努力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誉。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在园区建设中如何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在土地、资金、项目引进、税收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促进3大功能的协调发展;如何做好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的引进,自身队伍建设,搭建出成果、出人才、产效益、促发展的综合平台;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生态3大效益的关系,使之有机协调统一,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等诸如此类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 芮正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11-16.

[2] 傅慧俊,应义斌,邬小撑.依托涉农高校建设农业科技园的探讨 [J].农机化研究,2009(10):230-232.

[3] 梅士伟等.综合型大学农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96-99.

[4] 马绍利,黄冲平,沈伟桥.研究型大学农业生物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21-24.

[5] 吴正辉,孔德栋.研究型大学农业科学实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通报,2015(7):262-266.

[6] 刘创社.2012.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思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7] 姚善良,杨智青,卞同洋等.农业试验基地创新发展探究—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洋试验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57-360.

[8] 郑庭义.农业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例 [J].科学管理研究,2011(9):96-99.

[9] 王晓举,张银定.关于院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园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1):51-54.

[10] 武志云,王利平,高晓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5):95-97.

[11] 薛建鹏.农业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11-13.

[12] 王秀敏,龚宇平.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66-69.

推荐访问: 科技园 综合性 实践 思考 农业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