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要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开展道德建设活动等。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为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前我国由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导致农产品多数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基本结束“产品短缺时代”而进入“相对过剩时代”,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要求是“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还要面临国外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外国农业的竞争。这都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已成为共识,只有既掌握了生产技术,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全面地拓展增收渠道,富裕农民。
二、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也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方面的农业新知识,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以及转岗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等。
懂技术,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降低成本。
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知识基础。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推进产业化经营。二是要树立标准意识,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三要树立品牌意识,高度重视新品牌的培育。四要树立资本运营意识,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除了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农村教育模式的单一,农村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搞好“两免一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从而切实将农村教育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农民的人文素质
当前在我国农村,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泛起,还有一些农民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受到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的伤害。要战胜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就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只有当人们掌握了科学知识,理解了科学精神,接受了科学方法,形成了科学思维后,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才能提高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鉴别能力。
要加大实用技术推广的力度。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通过创建科普示范县、乡(镇)、村,科普示范户,建立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国际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化的管理农业、经营农业理念,成为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要通过农村科普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科技意识,激发他们提高科学素质的积极性,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同时,注重大力培养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学发展观念,树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保护水资源、保护耕地的科普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节约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生态文明模式。通过开展科学精神、健康卫生、移风易俗教育,反对愚昧迷信和陈规陋习,整治村容环境、村容屯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开展与公共决策、管理相关的科学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三)结合“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
新型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因此要以党的十七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如家庭美德建设,要从孝敬父母抓起,开展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提倡尊老爱幼、科学育人的良好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广泛开展信得过单位、信得过产品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诚实守信、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社会公德建设,应倡导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美德,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无助老人、军烈属以及其他贫困户和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助,形成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各级政府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农村形成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新农村的主人是新型的农民,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来建设。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出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农村的建成才能指日可待,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推荐访问: 新农村 培养 农民 关键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