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五花八门的武器——动物牙齿之最

五花八门的武器——动物牙齿之最

时间:2022-05-11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牙齿是动物身体中最坚硬的部分,数目较多,因此牙齿成为化石而被长期保存下来的机会也最多,所以是古生物学和考古学上最有价值的资料。许多古动物和古人类化石方面的重大发现和研究,如举世瞩目的北京猿人,都是从牙齿化石开始的。只有脊椎动物才有真正的牙齿。牙齿是伴随着颌的出现而产生的,与软骨鱼类的盾鳞同源,因此,就其形成过程和结构来说,牙齿也是皮肤的一种衍生物。

牙齿最初的功能只是捕捉及咬住食物,而哺乳动物的牙齿则发展到具有切割、刺穿、撕裂和研磨等多种功能。对于人类来说,牙齿还担负着维持口腔和面部的外形以及协助发音,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等生理作用,“齿如齐贝”、“伶牙俐齿”等成语都是对人类牙齿这些作用的褒奖。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齿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锉板一样,有一些角质的小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蜗牛吃东西的时候就用这把“小锉板”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点地吃下去。虽然它的牙齿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却十分厉害,即便你把蜗牛放入一个比它的身体还硬的硬纸盒中,它也能咬破硬纸板爬出来。

最可怕的牙齿——鲨鱼的利齿

人们对于鲨鱼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应该是,一条张开血盆大口、露出满口尖牙的残忍的海中“恶霸”。其实,不同种类的鲨鱼,其牙齿的大小、形状和功能几乎都不相同。例如大白鲨的牙齿边缘具有细锯齿,呈三角形;大青鲨的牙齿则大而尖利;锥齿鲨的牙齿呈锥状,且长而尖;长尾鲨的牙齿则是扁平的,呈角状;姥鲨的牙齿细小而多,似米粒;虎鲨的牙齿宽大,呈臼状。鲸鲨虽躯体庞大,但它的牙齿却短细如针,总数共有15000多颗,每颗牙齿仅有火柴头那么大,上下颌各长有10~15行,纵行有牙齿18~20个,横行约346个,它们像铺路的石子一样,一颗一颗整齐地排列着,形成一条宽带,用来磨碎虾、蟹和贝类。

令人惊讶的是,鲨鱼口中正在发育成长的牙齿通常会维持在6排以上,只有排在最外面的牙齿才能用来撕咬攻击猎物,其余几排都是“仰卧”着,作为“后备军”。这是因为,鲨鱼的牙齿并不是经久耐用的,而是不断地更换着。通常,第一排或前数排牙齿有效用,竖立着,其他的都倒向后方。一旦第一排(或前数排)的牙齿变得稍钝、受损或脱落,第二排(或后数排)的牙齿马上就会向前移动,竖立起来代替前面牙齿的位置。因此,鲨鱼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换数以万计的牙齿。

鲨鱼的牙齿不仅锋利无比,而且强劲有力。有人曾将金属咬力器藏在鱼饵中,用来测定一条体长2.5米的鲨鱼的咬力大小,结果其咬食压力高达每平方厘米3000千克!由此看来,有些商轮在航海日记上所记载的轮船推进器被鲨鱼咬弯、船体被鲨鱼咬破的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恐怖的牙齿——蛇类的毒牙

在爬行动物中,龟鳖类的上下颌均没有牙齿,而代之以角质鞘;蜥蜴类的上下颌上均有小而数量多的牙齿,多数种类的牙齿能经常替换。

蛇类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种类是毒蛇。无毒蛇与毒蛇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枚牙齿(一般是2个)变形成为毒牙。毒牙的基部通过导管与毒腺相连,咬噬时引毒液入伤口。在闭口时,毒齿向后倒卧;在咬噬时,由特殊的肌肉收缩,拉之竖立。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掉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毒牙又分为管牙和沟牙,沟牙又有前沟牙和后沟牙之分。前沟牙类毒蛇的毒牙长在其他牙齿前面,后沟牙类毒蛇的毒牙长在后边,管牙类毒蛇在上颌骨前部有一对长而略弯的管牙。例如,游蛇类中少数种类上颌骨的后端长有2~4枚较长大而有沟的毒牙(后沟牙);眼镜蛇类在上颌骨前端每侧有1枚毒牙(前沟牙);蝰类在上颌上有管状毒牙(管牙)。

鳄鱼的遗憾之处是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锥状的槽生齿,这种牙齿脱落下来后能够很快重新长出,可惜它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这就使它那坚强长大的双颌功能大减,既然不能撕咬和咀嚼,便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这样往往就会刺痛喉咙和胃,也使得长在眼睛上的腺体受到刺激而流出“鳄鱼的眼泪”。所以当鳄鱼扑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它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鳄鱼扑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鳄鱼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正因为鳄鱼的牙齿不能嚼碎食物,所以“上帝”又让它生长了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的胃酸多而酸度高,使鳄鱼的消化功能特好。此外,鳄鱼也和鸡鸭禽类一样,经常吃些沙石,利用它们在胃里帮助磨碎食物促进消化。

哺乳动物的“多功能”牙齿

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同食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可分为食虫型、食肉型、食草型和杂食型等类型。对于食肉类动物来说,它们的牙齿无疑是捕食的利器。

食肉类动物的牙齿特征十分明显,门齿一般为尖锐的凿状,上下颚各有3对,用于切取食物。用于刺戳捕食对象的犬齿十分强大,为圆锥形,就像匕首一样,是它们的主要武器。最典型的是有“兽中之王”之称的虎,其6颗门齿可用于撕咬猎物的毛皮,拉扯、拖运猎物,而上下颌上的4枚犬齿,长达3~5厘米,互相交错就如同4把锋利的匕首,能够把野猪、鹿、狍等动物的颈椎和脊椎咬断,也可以咬住猎物的喉部迅速切断其气管。食肉类动物还具有特化的裂齿,或称为食肉齿。上裂齿内侧的前后两个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个齿尖均较高而粗大,呈“犬牙交错”的剪刀状。在进食的时候,它们可以把衔在口内的猎物慢慢移向嘴角,用裂齿侧切,以撕裂韧带、切碎软骨等。

大熊猫则是食肉类动物中的另类。随着食性的转变,它的牙齿也起了相应的变化,臼齿变得非常发达,齿冠宽大,齿根长,裂齿的分化则不明显,巳适应以竹类为食。

不过,同为食肉类的鳍脚类动物牙齿的分化程度却不高,虽然犬齿大而发育良好,但犬齿后面的牙齿构造简单,所以大多为整吞食物,不加咀嚼。鳍脚类中牙齿最独特的是海象。它的下门齿消失,前臼齿和臼齿的顶部平坦,适于敲开贝壳。一对白色的上犬齿却十分发达,终生都在不停地生长,其根部着生于上颌,尖部从两边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很像陆生动物大象的门齿,并因此得名。雄性的长牙可达75~96厘米,可以用于自卫和争斗,在泥沙中掘取蚌蛤、虾蟹等食物,或在爬上冰块时支撑身体,所以又有“象牙拐杖”之称。在冰封的海下,海象的长牙还能用来凿开冰洞,以便呼吸。

鲸类可分为2个类群,一个是须鲸类,另一个是齿鲸类。鲸类的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牙齿终生保留的是齿鲸类。不同种类的齿鲸类其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一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鲸类中牙齿最奇特的是一角鲸。雄性的左上颌齿呈螺旋形向前伸出,呈长角状,细长尖齿的长度足足有体长的一半,突出在前面,仿佛长在头上的一只怪“角”。

这种怪角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角可以用来破冰;也有人说,长角便于在海底觅食;还有人说,长角在统帅鲸群时用作“牧羊鞭”;更有人说,长角是一种“声音角斗”的工具,声音从角端辐射出去,把对手驱逐出鲸群。其实,一角鲸的长角主要是雄性之间相互争夺配偶时的一种争斗武器,经过野蛮角斗的优胜者,就可以享受“妻妾成群”的艳福了。

牙中极品——象牙

“青面獠牙”是我国神话故事中魔鬼的典型形象。在动物中,獠牙最发达的却是性情温和的大象和它的近亲,包括海牛类、蹄兔类等。蹄兔的体形与家兔相似,但与兔类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它唯一的一对上门齿很长,弯曲呈半月形,终生持续地生长。因此,老年个体的上门齿向前突伸,即使在嘴闭上时仍露在外面,形状颇似象牙。

大象的犬齿不发达。上、下颌的每侧共有6枚臼齿,而且很大,呈块状,但并不是同时生出,而是轮流生出,每一批只生出4枚,另一批“候补者”在后面半隐半现,等前一批磨损消耗得不能再用时才逐渐发育出来。每一个臼齿在使用时,齿根能够继续生长相当长的时间,以此来抵消磨损,但磨损仍然比生长的速度快。当齿冠磨平之后,齿根就不再生长,而被吸收掉,这样后边的牙齿就顺序生长出来,并沿着颌部向前扩张,这六批臼齿可供其使用一生。

大象具有一对终生不断生长,但永不脱换的长大门齿,被人们专称为象牙,长度可达2米左右。在现生的大象中,非洲象的象牙比亚洲象的长,并且雄性和雌性都有,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有象牙。在古象中也曾出现过不少更为奇特的象牙,例如,乳齿象的门齿已经发育有一对较长的向下弯曲的长牙;剑齿象一对弯曲的大象牙长度可达3米多,犹如两把利剑;猛犸象的大象牙也别具一格,一般长达1.5米左右,十分粗壮,并且强烈向上、向外旋转成螺旋状;较为原始的恐象虽然上颌没有长出象牙,却在下颌长出一对由下门齿形成的向下弯曲的粗壮长牙;铲齿象的象牙更为有趣,其下颌极度拉长,在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左右拼合,其形状恰似个大铲子,并因此得名。

象牙的作用很大,可以在土地上挖掘,在潮湿的泥沙下寻找水源,是其辅助采食的重要工具。象牙还能帮助携带其沉重的长鼻子或是还不会走路的幼仔。当然,象牙更是自卫和攻击的有力武器。因此,作为动物牙齿中的极品,象牙具有传说般的力量,是威望、智慧、圣洁的象征。

推荐访问: 之最 牙齿 武器 动物 五花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