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使用能源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油荒”“煤荒”和“电荒”以及前一段时间国际市场超过50美元/桶的高油价加重了人们对能源危机的担心,也促使了人们对能源的关注。因此,向社会公众普及能源知识是很必要的。然而,能源科普图书的出版状况究竟怎样?相关编者和作者在创作时遇到了哪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能源科普书亟待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现了几个大的油气田,像克拉2气田、普光气田以及之前发现的10亿吨储量的南堡油田,能源发现的喜讯不断传来,加之长久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能源危机的各种报道、为抢夺能源而发动的战争……这一切使得世界范围的人们都非常关注能源问题。实际上在国内,很多人对于一些基本的能源问题都不清楚,比如:一桶石油是多大容量?一立方米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和一升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哪个大?我国新近发现的油气田在哪里?叫什么名字?且不说别的渠道对能源的宣传,仅从出版界来看,对于能源知识的普及就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国内能源需求越来越大,石油进口越来越多的形势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柴油、汽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人们对能源愈发关注,想了解这些化石能源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能源的紧缺,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等等。因此,可以预见能源类科普读物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当前,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希望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表现在图书市场上就是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科普类图书的增多。但是对于能源类科普,似乎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据了解,石油工业出版社曾经在2003年出版过一套“知识自助餐”科普丛书,其中只有一本《能源春秋》是介绍能源的。这本书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能源行业,而是简单向大众介绍各种能源的利用情况。可以说,市场上专门而系统地介绍某一能源行业,如煤炭和石油的科普类图书少之又少。中国石化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黄志华也道出目前的窘境,即能源科普书是在出,但是从出版社来看,这一块产品利润少,每年只是在努力争取尽自己的出版义务,无法提高读者阅读的积极性。而且给科普作者的稿费少,作者积极性不高,也是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基本上,科普图书特别是能源科普图书的编辑过程中都是出版社找作者,而作者是不会主动找出版社合作的。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目前的能源科普书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使其成为出版的薄弱环节。相比之下,很多读者在这方面却有所需求,所以这块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仍有待开发。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相关人士认为,尽管能源科普书的出版目前处于尴尬的境地,但如今的大环境仍需这类书籍。特别是面对中央对能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应该会积极组织实施能源教育行动计划,这需要科普图书出版的支持配合。所以,只要能源科普书籍在“普”字上做好文章,其前景应该很广阔。
科普读物重在“普”
在上述背景下,石油工业出版社推出的《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改变了以往能源科普图书的写作和出版方法,从油气的生成、开采、运输一直到炼制与化工,都有很好的阐述, 内容涵盖石油工业上游、下游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特别注重科学的普及,它的初衷就是向公众介绍石油科学知识,期望社会各界能对中国石油工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因此其内容上没有过多地讲述专业性很强的石油理论或具体技术,而尽可能把着眼点放到向读者普及石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上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力求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从这套书的出版中能看到一种新的包装思想。现在市场上很多畅销书都卖得很好,且不说内容如何,其畅销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包装精美,宣传到位。而反观能源科普图书,恐怕很多出版社面对市场上的尴尬处境,仍然会说:我们以内容取胜。然而从《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这套丛书中,却能看到除吸引人的内容之外,包装的精美和版式的新颖也令人耳目一新。
据石油工业出版社介绍,作为科普图书,首先要保证其在学术上的准确性,不能有学术上的“硬伤”,即科学性。其次,要深入浅出,让读者看得懂,即通俗性。第三,是科普书的生动性,这就要求不仅仅从内容上活泼,更要在版式、封面设计等外包装上下功夫,总体感觉要“活”起来。据悉,《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在版式、封面等方面经过了多次的改动,因为编辑们认为内容固然重要,形式同样不可忽视。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教育缺乏趣味性,不重创新,这也间接反映到我国的科普图书创作中。在读者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的情况下,目前的能源科普图书内容中却没有刺激、缺少悬念,这便很难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英国曾作过一个调查,问题是“科学家与媒体是否可以写科普书”,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科学家没有写科普书的能力,而媒体对科学知识又知之甚少,很难进行科学普及。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存在。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刺激、悬念而提升阅读兴趣呢?《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主编傅诚德举例说,如果作者不只是讲大道理,而是适当阐述没有能源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例如停电、停气、无油、无网络,人们将生活在恐慌之中等,不亚于发生地震和火灾——这些就是悬念和刺激。而如果人们不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这些都将是有可能发生的。
多年前,科普作家叶永烈曾经写过一本给小读者的《石油一家》,就很有趣味性。他将碳分子和氢分子形象地比喻为小人,又将气体、石油的分子组合讲得生动有趣,吸引了不少读者。这说明,能源科普书是可以被写得有趣味的。而现在,《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就运用了一系列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并且结合了图片等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们表示,他们力图将这套书写成适合高中以上读者阅读的、有一定趣味性的科普书。
直面通俗化创作之难
现在的能源科普图书一般由本专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来写,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把握准确,不会说外行话,而且有些老专家对问题的理解有相当深度,眼界也比较开阔。能源科普图书与其他专业图书不同,对读者来说并非必读书,必须要靠图书本身的生动性来打动读者。因此它与一般的技术报告、专业论文相比,在写作上有特殊的困难:要使外行能够看懂,而且还要有兴趣看。
而现实状况是,能源科普图书在内容的知识性上自不必说,但是在生动性、趣味性方面却很难吸引读者。傅诚德也表示,作者真正把科学技术知识变为科普知识的难度很大,这也是《石油科普系列丛书——走进石油》花了6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原因。
能源科普书写作的难,就难在如何写得通俗化和趣味化。例如,石油测井需要将井筒下到几千米深的地方,为了搞清楚井下地层和石油、天然气、水的分布规律,几乎所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都用到了:电磁波、核辐射、各种频段的声波。这些物理学原理和工艺技术的组合,叙述起来很枯燥,如何将这些知识用通俗且有趣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成为能源科普中不小的难题。另外,在难易层次的把握上也有难度。能源科普书在市场上本就不多,各类读者群的需求也不相同,导致在写作时于难易层次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少年儿童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能源科普图书,而科学家也应该有让他们了解本学科以外知识所对应的能源科普图书。有时为了能够将知识阐述得有趣,作者还会想到运用卡通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但对此层次较高的读者又不愿意看。
读者对能源科普图书的基本要求是生动,当然这种“生动”的前提是不违背科学性和准确性。能源科普图书和教科书不同,如果不生动,就没有读者。但是有些科学知识往往是没有办法使其“生动”的。一个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命题,通常有90%的内容涉及严谨的科学内容,读者往往不易理解。科学要求的严格和准确与科普图书要求的生动永远是一对矛盾,正因如此,科普创作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齐努力 普及能源知识
目前,书店里及书摊上,各种迎合文化层次不高的读者的“感悟”“解说”,以及奇闻轶事类图书有泛滥的趋势。在社会上各种娱乐和文化活动多元的环境下,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楚泽涵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下,承担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务的科普图书出版应该更受重视。他认为,应该鼓励一些老专家参加科普图书的创作,应该让他们明白,这种工作费时费力,于名利无补,而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的奉献。
如何引导大众的科普阅读兴趣,并将能源科普知识广为推广,政策导向的作用不可忽视。傅诚德说,在国外,能源科技都是中小学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能够把能源科技知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成为必读内容,将有利于能源科技知识的普及。另外他还认为,国家也应专门加大对科学普及的投入。从2005年开始,每年国家的科技进步奖增加了科普类奖项,每年都会有图书获奖,这对作者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能源科普,更多的人关心能源科普,就会在其中涌现出人才,也会推动科技的进步。
楚泽涵也认为,国家可以设一些奖项鼓励能源科普作者的不断涌现。他建议在国家支持的前提下,各大书店或出版社应选择优质的科普图书,每月或每周举行一次科普图书特价销售活动。例如:每周日规定一本科普书特价为一元,下周再换一本书,也是一元,而且仅限一天,长期积累,必会在社会上有成效。
据了解,除了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等几家专业出版社之外,其他出版能源科普图书的出版社主要以出版节能图书为主,涉及建筑节能及建筑一体化、民用节水、节电等,这也与时代紧密相联。专业出版社除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优势,向社会普及能源知识外,还将在已经取得的出版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一鼓作气,推出能源科普图书系列的精简版。当然,面向青少年读者的能源科普图书的出版还有待加强,出版时依然要在科普的“普”字上下功夫,因为通俗化仍然是未来科普图书创作的大趋势。将来,以能源科普图书为蓝本拍成科普影片,图书影片相互促进,更能促进能源知识走进社会,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推荐访问: 科普 有多远 离我们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