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武器的发展最终会被新的武器代替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是千百年来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规律。曾在机械工业时代称霸战场的战略轰炸机,到了信息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也要走这条“淡出”路。用工業界的术语来说,战略轰炸机在当前就是一种“夕阳产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呀!
美国人已经觉察到
“快”是信息时代作战最重要的特点。2006年9月美国媒体披露,依据五角大楼“快速全球打击”的构想,美军正力图实现“1小时之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意图。按传统的思路,在这个时候。美军应该站出来“力挺战略轰炸机”。已经下马的B-3战略轰炸机也许会重整旗鼓。但是,美军没有这样做,他们选择了战略导弹。新计划拟将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改装成装备普通弹头的导弹,以便能在全球进行常规作战,形成全新的全球快速反应作战能力。
洲际弹道导弹可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实战部署的老武器装备了,冷战时期主要是配备核弹头用于战略威慑。主要矛盾是它的杀伤威力巨大,而正是苦于此道,一直没有实战运用的机会。冷战结束后。两大军事集团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不复存在,而全球恐怖主义袭击的危险上升为头号威胁。美军急需一种能在极短时间内对全球任何地方的目标实施快速袭击的武器系统。而洲际导弹的高超声速飞行能力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方面,正中美军下怀。作为超远程作战武器,常规型洲际导弹将成为美军反应最快的全球化作战平台,能在接到作战命令后的1小时之内,对全球任何地点的转瞬即逝的目标实施快速打击。相比之下,美军的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之类的远战兵器只有大约1倍声速左右的飞行速度,它们的奔袭必将是无效的“马后炮”。
美军此举确实也给当今的新军事变革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它全面颠覆了传统安全的理念。众所周知,远距离和长时间历来都是军事安全的有利因素。一般远在万里之遥的敌军事力量都不会对己方纵深构成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但是常规洲际导弹真刀实枪地投入实战,—下子就改变了传统的战场时空观。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跨洲际、超高速1小时内的迅捷打击,使得任何企图借助地理上的远距离来躲避对方追杀的安全理念变得苍白无力;同时所有认为有足够的时间来安全转移的想法也都荡然无存。可见当今新军事变革中层出不穷的作战观点的创新有多么巨大的震撼力。
一切为了作战“准”的需求
“准”是信息时代作战的又一重要特点。美军的上述选择当然是为了战略作战准确及时打击目标的需要。历史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地毯式”轰炸是空军轰炸航空兵的主战战法之一。所谓地毯式轰炸,按美国人的解释,就是轰炸机编成密集的战斗队形,对某一目标或分布若干目标的地域实施密集轰炸,就如同在目标区域盖上地毯一样。地毯式轰炸也称作“面积轰炸”或“饱和轰炸”。
为什么要“地毯式轰炸”?当然是打击战场上面状目标的需要,但有一点却是重要的,就是因为弹药的精确程度不高,所以才要这样做,不然就难以完成打击目标的任务。
战法是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越战后,采取大规模地毯式轰炸的样式已经渐渐隐去,代之而起的是点穴式的精确打击。这是空中力量战法运用上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新技术革命在空中力量运用方法上的必然结果。
当航空炸弹还是自由落体的时代,即运用普通炸弹攻击目标时,是靠各种瞄准具的精确瞄准来实现的。在那个时代精确轰炸的精确度很有限。就拿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空军在越南进行的3年8个月的“滚雷战役”来说,整个战役共出动战术飞机30.4万架次、B-52战略轰炸机2380架次,投掷普通炸弹64.3万吨,重点是轰炸清化桥和杜梅桥等。对清化桥先后进行了10次大规模轰炸,虽然该桥多次中断使用,但一直未被彻底摧毁。对杜梅桥的轰炸共出动177架次,投弹38吨,该桥仍安然无恙。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技术发展,长了“眼睛”的制导炸弹(也叫“灵巧炸弹”)加入了空战行列,“后卫I”战役初期仅仅3天,美国空军使用这些精确制导炸弹就把清化桥和杜梅桥摧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也许数字最能说明运用某一类特定武器的作战战法的历史作用。据美国人统计: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3%;在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30%;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50%;在1962-1975年的越南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75%,这时精确制导弹药刚刚出现在战场上;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85%,其中精确制导弹药为10%;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99%,其中精确制导弹药为50%;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98%,其中精确制导弹药为70%;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航空弹药占战场投射总弹药量的95%,其中精确制导弹药为80%。
工业时代大面积的“地毯式轰炸”已经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信息时代的“精确打击”。而这样的任务,不用战略轰炸机同样可以完成。更让人不放心的是,战略轰炸机的自卫能力相对校差,如果要保护,就不得不浪费较大的空中兵力去护航,况且在雷达对抗下隐身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护身之法。每一种战法与武器都影射出历史的面貌,这也许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
战斗机能力大大提高
“灵”又是信息时代武器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兵器只是完成战争目标的手段,如果有了新的手段,老的手段自然会慢慢地谈出。当今的战斗机,不但运用灵活,而目光从载弹量上就可以看出其巨大的作战能力。虽然战略轰炸机可以达到30吨左右甚至更多,但从战场运用上看,目前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也已经达到近10吨的能力,而且出动强度远远大于战略轰炸机。在其他信息技术上,也更加先进灵活。
比如F-35隐身、超声速、多用途轻型战斗攻击机,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主承包商,英国出资参与研制,即将开始装备部队,将取代美军现役的F-16、A-10、F/A-18C/D、AV-8B战斗/攻击机以及英军的“鹞”式、“海鹞”战机。继美英之后,意大利、荷兰、加拿大、以色列等国也可能订购这种战斗机。
“阵风”是法国已经开始装备部队的多用途战斗机,机身表面涂有吸波材料,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它有12个挂架,可挂装激光制导炸弹、空空导弹和空对地武器等。它装有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昼夜执行空中截击、对地对海攻击等多种作战任务。它采用“三角加近距藕合鸭翼”气动布局和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有很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可短距起降,具有超
视距作战能力。最大飞行速度M2.0,作战半径1033-1853千米。
“台风”是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联合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机身和机翼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身表面涂有吸波材料,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它有13个拄架,可挂装近距空空弹、中距空空弹、“金牛座”目标自适应武器布撒器等。它装2台推重比为10的EJ-200推力矢量发动机,加力推力90千牛。它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机载雷达作用距离130千米。它具有高机动性和短距起降能力,最大速度M2.0,最大作战半径1800千米,该机于1994年试飞,2002年起投产。
苏—37是俄罗斯研制的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采用三翼面气动布局,装2台AL-37UF推力矢量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80千牛。17个外挂架可挂各种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等。机头装一部相控阵火控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千米,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攻击其中6个目标。尾锥内装一部后视雷达,可发现尾追目标,并引导后向发射的空空导弹进行攻击。作战半径1400千米。它的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系统与电传操纵系统一体化,飞机在“零”速度和大迎角下同样具有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可在任何位置锁定和攻击目标。
上面提到的这些多用途战斗机,完全可以取代戰略轰炸机的部分功能。
无人机已经崛起
“人”是信息时代战争最本质的要求。在现代战争中,人的伤亡数是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标准,飞行员的伤亡更是这样。战略轰炸机不安全,而无人机却没有死人的问题。
今天的无人机,它针对作战任务的需要,使用了最先进的综合动力装置。其发动机能够达到长寿命、低油耗、大推重比的理想要求。这样,现在的无人机就能够以400千克的有效载荷,在上万米的高空、以接近声速的速度、在1万多千米的半径内执行作战任务。当然这些任务不但有侦察与通信使命,同时还担负对重要目标的打击重任。
统计表明:1988年至2002年,美国无人机投资总额将近50亿美元;2003年美国无人机的投资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13.66亿美元;2006年将到25.01亿美元,2009年将达到32.21亿美元。这些投资涉及各种无人侦察飞机、无人作战飞机、无人作战武装直升机以及各种小型无人机等。
“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国通用公司1995年研制成功的。当年8月这种无人机就用在了北约对波黑的空袭中。以后又连续参加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全套“捕食者”无人机系统包括相关的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雷达监测站、任务指挥控制车等。该机的续航时间达到24小时以上。它使用红外和电视两种侦察设备,侦察效果十分好。但是该机没有合成孔径雷达,因此它没有“透视”能力,只能在云层下工作。
在伊拉克战争中。有几十架“捕食者”无人机参加了战斗。在阿富汗作战中,它还有效地发射了数枚导弹,成功地击毙了拉登的副手阿提夫。
X-45A是一种隐身无尾翼无人作战飞机,长8.08米。机高2.01米,翼展10.31米,空重3629千克。有效载荷907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804千克。实用升限6100-12200米,作战半径925-1850千米。X-45A的动力装置为一台F124涡轮风扇发动机,置于机身中部,也可换装其它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身上方,不易被红外装置探测到,X-45A采用复合材料外部结构和铅质内部结构,但生产型主要采用复合材料。X-45A内设两个武器舱,可携带JDAM-GPS制导炸弹、小型巡航导弹等多种武器,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完成武器的重新装填。按美国空军的要求,X-45A将具有电子对抗的能力。美空军计划2008年将有14架飞机服役,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想想战列舰的命运
“变”是所有时代必需的思维。今天的战略轰炸机,如同历史上的战列舰一样,即将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就是变革,这就是发展。
在水面舰艇家族中,战列舰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而近代战列舰的前身可以说是纳尔逊时代的风帆战列舰。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战舰的火炮射程和威力都很有限。作战时,军舰只能排成单列纵队,呈一条直线航行。当敌舰进入己方编队火力的射程范围内时。才开始开炮齐射。这种有效的战术很快被各国海军所采用,成为经典的传统战法,而以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的军舰,就被称之为战列舰。
截至1904年,在各主要海军国家的舰队中,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战列舰有100余艘。领先的是英国,有48艘;然后是美国有24艘,德国有22艘,俄国有19艘,法国有17艘。一时间。“大舰巨炮”成了各国竞争的主要目标,把战列舰看成是“舰中之王”。
与此同时,各国海军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则是“大舰巨炮”主义,把大型战列舰看得高于一切,把强大的火炮看得尤为重要。当时的头号海军强国英国所追求的目标便是保持大型军舰的绝对优势,并针对各国的挑战制定了所谓的“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战列舰要保持相当于两个仅次于英国的主要海军强国的联合舰队的力量。
总之,这个历史时期内,所有海军国家都深受“大舰巨炮”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大型军舰,在建造大型舰艇方面展开了激烈竞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海战实践证明。人们必须从传统的“大舰巨炮”对抗模式中摆脱出来,重新审视以航母为代表的海空袭击在夺取制海权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战争的发展,航母海空袭击战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水面舰艇编队之间的作战越来越依赖于海上空中力量。海战往往是空中力量的交战开始。1942年5月,日、美航母编队间爆发了著名的珊瑚海海战,这不仅是海战史上首次以舰载航空兵突袭对方舰船而决定胜负的海战,也是第一次双方军舰没有直接交火就决定了胜负的海战。而1942年6月发生的日、美中途岛海战。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特混编队之间使用舰载航空兵实施的大规模空中交战。此战中,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和322架舰载机的日本海军元气大伤。美国海军则从此转守为攻。在随后的各次太平洋海战中。航空母舰的海空袭击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有力地说明了航母海空袭击战的成败对战争进程和战争结局的巨大影响。
人们不仅产生疑问:事实上,日、美两国战前都是“大舰巨炮”制胜论的追随者。但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靠航母海空袭击取胜的日本海军,会在后来的海战中屡战屡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呢?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海军对航母作用认识上的偏差和航母海空袭击取代大舰巨炮对抗这一海战模式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海军战略上的指导性错误的结果。
日、美双方在对航母作用认识上的巨大
反差:事实上,日本人首先在袭击珍珠港使用的主要兵力兵器是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而不是战列舰及其火炮。日军在这次远程奔袭中,虽有4艘快速战列舰参加,但不担任主攻任务,只是配合航空母舰作战而已。在战斗过程中,这几艘战列舰连发炮的机会都没有。上述事实说明。海战武器装备在发展中产生了质的飞跃,已经引起了海战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盛行的舰炮对抗的传统海战模式已不适用。然而,日军中执掌大权的传统派对这些重大变化却视而不见,他们不理解袭击珍珠港作战的划时代意义——推翻了传统海战中的以战列舰进行舰炮决战的海战模式。当“巨舰大炮”主义面临着航母时代的严峻挑战的时候,日本海军仍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以完全过时的理论指导日后的作战。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失败的命运告终,成为历史上“巨舰大炮”主义的最后守灵人。
恰恰相反,从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教益的。不是日本,而是美国。美国海军不仅接受了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重损失的教训,还从塔兰托袭击战、马来海战和“俾斯麦”号追歼战等一系列航母作战中得到启发,充分认识到了航母海空袭击战这种海战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海战的进程。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美国对海上战略的指导进行了修正,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并组成了适合新型海战模式的“航母特混编队”。从此。美军以攻击型航母为中心编组作战力量,以舰载机的海空袭击为主要作战样式。并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海战的制海权,而战列舰则仅用于登陆战的火力支援。
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实践证明,海战已由战列舰时代过渡到了航母时代,海战模式也已由大舰巨炮的对抗模式完成了向航母海空袭击模式的变迁。与此同时,二战的经验告诉人们,海战模式的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先能认识并遵循这个规律,就能在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以信息与精确为主导的未来的空战模式,对于战略轰炸机来说,何曾不是这样挑战呢?
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是一种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因为它需要智慧。战略轰炸机也不是一天就要离开战争的舞台,它目前还是活跃的作战力量。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经费去研制与维持战略轰炸机的使用,更何况研制周期需要十多年时间呢。实际上,一个国家是否需要战略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战略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二是经济实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战略轰炸机100架,前后十多年,耗资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战略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餓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
因此,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对于一般国家来说。无论是需求,还是财力和科技力量都存在不足,自己发展很困难,能完全依靠他人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也许就是世界上研制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更何况战略轰炸机已经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机种了!
今天的放弃,也许是为了明天的得到。放弃必须有原则——太贵不行,跟不上时代或者说“不管用”更不行。在这个原则下,敢于放弃,才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
责任编辑:思 空
推荐访问: 轰炸机 淡出 渐渐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