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是俞氏家族传炉壶中的力作。
四方传炉壶是清末民初的创新产品,此壶看似平常,制作实难,因是方圆结合体,不是高手不敢问津。传炉壶中的名作为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1937年制作的《红大传炉壶》,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紫砂传炉壶中的经典之作。而邵陆大的这把传炉壶制作精细功力非凡,也是民国方形壶中的精品。
邵陆大(1904—1967年),又名六度,宜兴蜀山人,壶艺名家俞国良(1874—1939年)的养子,“锡山俞传”的嫡系传人。他17岁师从养父,与其妹邵宝琴(1913—1984年)均得俞之真传。
邵陆大常年为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与立新陶厂制壶,所制传统产品工整严谨,端庄大度,畅销市场。上世纪三十年代,邵创制了《汉君壶》,并请当时的民国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年)在壶上镌铭,并由当时的陶刻名家陈少亭(字颖川,号羽林逸人,1885—1960年)陶刻,此壶后来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父徐祖纯珍藏,建国后捐赠给宜兴紫砂工艺厂(见《宜兴紫砂》P322)。
1967年,辛劳一生的邵陆大病逝于宜兴蜀山家中,享年63年。
四方传炉壶的底印“宜兴立新出品”中的立新陶器厂是民国壶艺家束金寿(1905—1946年)之弟束禄度(1908—1976年)于1940年创建,以经营中高档壶具为主,长期为立新供坯的有著名艺人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吴纯耿、邵陆大及其兄束金寿。
四方传炉壶的主面有彩绘花鸟图,但没有落款,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彩绘的主要艺人是朱邦基(号雨仓,1908—1990年),此壶是否为朱邦基彩绘,待考。
邵陆大的传器有南京紫砂壶收藏家沙志明先生的《四方传炉壶》(见沙志明著《中国明清紫砂精萃》P374,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壶的泥料制工陶刻与笔者所藏传炉壶极其相似。另外,建国初期邵陆大还制作过《段泥竹节壶》。
3.《四方桥顶壶》,民国制壶高手吴淦成民国初期的作品。壶高10.7厘米,四方形壶口边长5厘米,容量480毫升。壶盖内钤无边阴文印:“淦成”,壶底钤方形阴文篆印:“潭砂名壶”。壶体为四方形,色泽紫红,曲流桥钮方把,全壶厚重挺括,规矩有致,颇具古雅之风。
《四方桥顶壶》主面为民国庆生篆刻的行书:“聊赠一枝春”(图6-1);副面浅刻国画“水乡摇橹图”一幅(图6-2),图中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位渔翁在摇橹弄舟。时值江南三月,莺飞草长,岸边杂花茂密,春意盎然。这幅国画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文人,因官场失意,仕途受阻,于是驾一叶扁舟,寄情山水、浪迹江湖的情景。
四方桥顶壶为紫砂方形壶中的经典器型,从清代到民国,大师高手多有制作。传世的精品中有清初壶艺巨匠陈鸣远制作的四方桥顶壶,清末制壶高手蒋祥元(1868-1941年,号铭远主人,壶艺大师蒋蓉之祖父)也制作过四方桥顶壶。
吴淦成,民国制壶高手,善制方器,生卒待考。吴淦成的传器有南京博物院藏《直筒壶》,南京沙志明藏《四方桥顶壶》(见沙志明著《中国明清紫砂精萃》P200)以及方砖壶、方钟壶等。
4.《四方传炉壶》,民国壶艺家沈孝陆民国后期的作品。壶高10.5厘米,壶口边长6厘米,容量450毫升。壶盖与壶底均钤方形阳文篆印“沈孝陆”。此壶以优质底槽青泥制作,色泽紫中泛青。
《四方传炉壶》主面为民国陶刻名家陈和大(号石如,1904—1968年)篆刻的楷书“松风煮茗,竹雨谭让,石如生刻”(图7-1),副面刻有喜鹊登梅图,落款是“花显清香,石如刻”(图7-2),陶刻规整刀笔遒劲。壶体四方造型,方中寓圆,棱角浑朴有致,口腹挺拔有力,盖微虚且平,与壶肩阶梯过渡相切。三弯嘴卷曲自然,把手方中带圆,圆钮比例适度,整壶做工精细,浑若天成。
四方传炉壶是民国方形壶中的主打产品,众多制壶艺人都制作过。但一般艺人都深感传炉壶难做,因为此壶方圆相济,要做得比例匀称、轮廓分明,实属不易。而沈孝陆的这把传炉壶制作严谨,功力不凡,加之名壶名刻,亦是民国方形壶中的上品。
沈孝陆(1906-1961年),又名沈戟、孝鹿,民国壶艺家,宜兴中袁人,出身制壶世家。从孩提时代,沈孝陆就同近现代壶艺大师王寅春(1897-1977年)及壶艺泰斗顾景舟(1915-1996年)一同玩耍,在他从艺的过程中,受到两位大师的深刻影响。他所制壶具圆浑工整,规矩有力,成为陈鼎和陶厂与新华陶厂的长订产品。
上世纪四十年代,沈孝陆与顾景舟一起用“自怡轩”款为人赶制茗壶。1947年,沈与顾两人为当时的民国宜兴县农业银行制作100把“仿鼓壶”,壶的底款为顾景舟的印款:“得一日闲为我福”,壶身题款为:“中国农业银行周年纪念”,仿鼓壶底款虽为顾款,但实为顾沈两人所制。
民国期间,沈孝陆还与吴云根、朱可心、王寅春、陈宝生等名家高手一起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
建国后的1955年,沈孝陆参加了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因肺病严重,沈很少制壶而转为验坯,至1961年去世,享年55岁。
沈孝陆的传世精品为1956年制作的《矮八方套壶》(见韩其楼、夏俊伟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78,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该壶由陶刻名家诸葛勋(1901—1969年,号友石,卧龙)篆刻,南博收藏。另外沈孝陆还有狮球、合梅、葵仿古等作品传世。
二、文革壶中的方形壶:
文革壶以圆形为主,方形壶较少,据宜兴文革壶图谱统计,常见的也只有五六个品种。
1.《大八方壶》(图8),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文革初期制作的外销产品。壶高15.4厘米,口径6.3厘米,容量1200毫升。此壶以珍贵的本山绿泥烧制,色泽葵黄,壶底钤圆形阳文篆印:“何廷初”。
《大八方壶》主面有陶刻名家石如篆刻的行书“饮之清心,扫石品显”,落款为“石如生主人刻于半山轩之南窗”,副面刻有竹枝竹叶。
《大八方壶》线条刚劲挺括,巍然大气,名家陶刻,潇洒豪放,全壶气势贯通,力度透彻,是何挺初文革初期制作的方形壶珍品。
宜兴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1940年出生,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他1956年进厂,师从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1892—1969年)与裴石民(1892—1979年)。何先生基础扎实壶艺高超,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2.《四方传炉壶》(图9),现代工艺技师李洪新文革中期的产品,壶高10.7厘米,壶口边长6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印“李洪新”,底印“中国宜兴”。红泥制作,色泽红艳。
《四方传炉壶》的主面刻有行书“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副面刻有梅花。此壶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相得益彰。传炉壶是文革方形壶中的重要产品。这把壶是名艺人文革方器中的力作。
李洪新,1945年出生,资深工艺技师,1958年进厂,师从近现代壶艺大师王寅春。
3.《中四方壶》(图10),紫砂工艺厂陈法根文革中期的产品,壶高11厘米,口径5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陈法根”,底印“中四方”,紫泥制作,色泽紫红。
《中四方壶》的主面刻有行书“客去余甘留无间,石生刻”,副面刻有梅花。此壶方中带圆,壶腹略鼓,弧度圆润,小方形的壶钮与壶身相衬,棱角分明。全壶刚中带柔弯曲有度,是紫砂厂老艺人在文革壶中的佳作。
4.《小六方壶》(图11),紫砂工艺厂赵孟生文革初期的产品,壶高9.6厘米,口径5.3厘米,容量350 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赵孟生”,底印“小六方”,紫泥制作,色泽赭红。
《小六方壶》的主面刻有行书“满载神州好风光,红雨刻”,副面刻有梅花。此壶以六片泥片镶接,做工尚可。
5.《中八方壶》(图12),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紫砂工艺厂王舟大制作,壶高14厘米,口径5.8厘米,容量8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王舟大”,底印“中国宜兴”,红泥制作,色泽艳红。
《中八方壶》的主面刻有行草:“茶香兴浓,春风满堂。庚申年(1980年)红波刻。”副面刻有梅花。
我们知道,1976年文革已经结束,那为什么1980年还会生产文革壶呢?因为文革壶的生产要比文革开始的晚,也比文革结束的晚,这是因为经济活动滞后于政治活动的原因。据笔者考证,在宜兴紫砂后文革时代的1977至1986年,宜兴还有不少紫砂厂在生产文革样式的壶具。
纵观上述五把文革方形壶,除何挺初的《大八方壶》是外销壶,陶刻还留有民国遗风外,其余4把文革方形壶,文革初期多为应时口号,中后期为饮茶诗句。这些陶刻虽然艺术价值不高,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文物价值较高,为后人研究“文革”紫砂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方形壶的收藏与辨伪:
1.民国方形壶:因为方型壶制造难度大,故民国期间制造方形壶的都是紫砂业的名家高手。他们基本功扎实,采用的是传统的全手工镶接工艺,制成的方形壶气度饱满,挺拔有力,加之陶刻功力深厚,泥优质高,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文革方形壶:文革期间,同一种方形壶的产品,名家高手与一般老艺人同时制作。为了提高产量,文革方形壶都是采用半手工半模具制作。当今,现代名家制作的文革方形壶已成紫砂收藏的新宠,而老艺人制作的文革方形壶因泥料纯正,器型独特,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3.赝品方形壶:赝品方形壶的制造者因传统技艺低下,只能借助模具成型工艺,这样制造出来的方形壶壶形呆板,缺乏神韵,加上陶刻败笔频频,故毫无收藏价值。
4.方形壶的辨伪:紫砂壶的辨伪主要从泥、工、印、形、功等方面进行。本文重点讲一下简单实用的紫砂方形壶辨伪——“工艺辨伪”。传统手工方形壶是以泥片镶接而成,而在两片泥的结合处,总会留下脂泥与接缝的痕迹。而赝品模具方形壶因用一片泥模具成型,全壶只有一处接缝,而传统手工方形壶四方壶有四道接缝,六方壶有六道接缝。广大壶友鉴定时,打开壶盖,仔细观察壶内泥片接缝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图13、14为模具制作的赝品方形壶:
图13是仿民国壶艺名家俞国良的《觚棱提梁壶》,盖印“国良”,底印“锡山俞制”。
图14为仿现代工艺师何健的《八方壶》,盖印“何健”,底印“何健制陶”。何健是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之子。
以上两把赝品方形壶是笔者的藏品。适度的以低价收藏一些赝品壶,作为分析研究的实物,对识别紫砂壶的真伪,提高鉴赏水平会有所帮助。收藏界常言:“见过真的,才知道什么是假的,见过假的,才知道什么是真的。”只有经过长期真假两方面的比对,才能练就一双识别赝品的慧眼。
(责编:雨岚)
推荐访问: 外方 清明 尔偕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