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颇高,认为其笔力充盈,气势恢宏:
破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而姿态与力量的完美结合正是王铎书法的特点。
王铎的书法实践主要以继承前人为旨归,早年味“二王”之余烈,中年而挹米芾之前规,极虑专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曾在《跋琼蕊庐帖》中说过:“余于书、于诗、于文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之。”这即是他“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之创新思想的体现。
王铎书法风格的成熟期主要是在晚年,而《赠张抱一行书诗卷》正是他晚年的代表之作。此卷又名《行书五律五首诗卷》,是为好友张抱一而作,时值崇祯十五年(1642),王铎五十一岁,正流寓怀州。诗中表现出了他对当时政局的百感交集,如其三有云:
邃深更得静,萧瑟答幽声。
众派朱灯泛,一痕白鸟明。
烟花身未老,丘壑道弥荣。
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
此处正是当时王铎心境的集中体现。他将胸中之感触通过纸墨表现出来,通篇燥润相生,大小错落,气势磅礴。如从整体的艺术角度进行剖析,则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及其章法的安排上。
首先,在用笔上,王铎恪守古法。其书法用笔内擫,方圆结合,而以方笔为主;线条斩截果断,沉实觚棱,夭矫多变;线型纵横欹侧,穿透力强,视觉效果有切金削玉之感。在此幅作品中,转折处多用翻折之方笔,圆转较少,如“明”字的两个横折都用方折。横之用笔一般是前重后轻,并且前后顿笔,转折处较重,行笔相对较轻。总地来说,王铎书法用笔刚劲有力,正如后世评其书云:“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其次,在墨色变化上,王铎大量的书法作品都用绫绢书写,由于绫绢质地较纸质光滑,有明显的纵横经纬,书写时的笔墨效果与纸本不同,墨色易于团聚,渗化时不像宣纸那样易露笔痕,因此“涨墨”和“枯笔”效果最为突出。此件作品前为绫本,后为纸本,但王铎在用墨上,保持了在绫绢上的书写习惯,往往第一字用涨墨,后面慢慢由湿变枯,这样一笔写数字的方式,使得整幅的枯湿浓淡变化十分丰富。总的来看,“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正是王铎用墨的高超之处。
再次,在章法上,一方面王铎追求章法错落之美,他的书法一般给人以跳跃腾挪、跌宕起伏之感。例如在一组两个字的处理上,有的左右对齐,有的左右参差,还有的则是左右对齐中间不齐等。多字在一起则更是丰富多变。另一方面,追求大小疏密变化,努力营造字之姿态,亦是此件作品的特点。王铎在书写时,往往会根据整个章法来安排一个字的大小,变化十分明顯。就单字而言,有的字势较为开张,如鸿鹄游天;有的结字却非常紧凑,有密不透风之感,这样就在对比中形成了疏密变化。就整篇而言,前面序文灵动疏朗,正文却略显茂密,例如“频”字的左边枯笔几乎与“声”字右边的实笔重叠;又如“去”字的横画穿插 于“伫”字的下边。像这样穿插合笔的处理方式,还有许多,从中可见王铎章法意识之一斑。
王铎在吸取“二王”秀逸灵动风格的基础上,兼取李邕、颜真卿、米芾诸家之长,于行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之风格如山呼海啸般连绵不绝,势不可挡,却无剑拔弩张之态;那方圆并举、忽涨忽渴、似乱非乱、颠兮倒兮的丰富变化,正反映了王铎酣畅淋漓、激越跌宕的情怀,也正是其书法姿态与力量完美结合的生动写照!
推荐访问: 姿态 力量 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