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希望宝宝有一口漂亮a的牙齿,可是你知道吗,他的牙齿出问题,很可能是家长无意中造成的,不信?请往下看。
1.宝宝每次喝完奶,你会给他喝几口白开水吗?
会
不会
2.宝宝有含着奶瓶睡觉的习惯吗?
有
没有
3.宝宝长出第一颗牙后,你开始给他清洁牙齿了吗?
开始了
没有
4.吃完甜食及糕点后你会让他喝白开水漱口吗?
会
不会
5.宝宝多大开始给他刷牙?
1岁
2岁
3岁以后
6.你认为宝宝用奶瓶的时间与龋齿有关系吗?
有
没有
7.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带宝宝看牙医?
牙齿出问题时
不管有没有问题都定期检查
8.你的宝宝有龋齿吗?
有
没有
9.你认为宝宝多大可以让他自己刷牙不用家长帮忙了?
3岁
4岁
5岁
6岁
7岁
10.你认为以下哪些食物容易导致宝宝患龋齿?
糖
甜饮料
碳酸饮料
黏性食物
糕点
饼干
奶
水果
薯片
龋齿俗称虫牙,是一种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婴幼儿口腔最主要的问题。只要乳牙长出来后,就有可能患上龋齿,曾经看到过6个月的小宝宝刚长出的上门牙已经出现了龋齿!随着年龄的增加,宝宝的患龋率也明显上升,其中上门牙和第一乳磨牙是最容易“中枪”的。2010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1岁、2岁、3岁儿童的患龋率分别为4.5%、20%和41.5%。
龋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现代科学的研究显示,龋齿是细菌、宿主(即牙齿)、食物及时间4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牙体硬组织慢性腐蚀性疾病。
细菌 孩子在刚出生时,口腔内是没有细菌存在的。随着孩子的进食和牙齿的萌出,细菌这一引起龋齿最重要的因素就定植于孩子的口腔内了。有研究表明,儿童口腔内的细菌种类与其主要看护人相类似。主要看护人是指每天与孩子最为密切接触的人。
宿主(即牙齿) 在孩子成长到6个月左右时,随着第一颗下前乳牙的萌出,患龋的风险随之而来。
食物 刚长牙的孩子仍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食,很多孩子还有喝夜奶的习惯,如果父母不帮助孩子清洁口腔或清洁口腔不彻底,孩子的牙齿上就会残留较多的奶渍、食物残渣、软垢。
时间 如果食物残渣没有被及时清理,时间长了,定植于牙齿上的细菌会分解这些物质中的糖而产生酸性物质,时间久了,牙齿就会被腐蚀破坏,出现龋洞,甚至出现被腐坏的牙质剥脱的现象。因乳牙本身较恒牙矿化程度比较低,乳牙龋进展速度很快。
总体来讲,乳牙易患龋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 乳牙自身某些解剖形态特点易致食物滞留,成为不易清洁的地方。
● 乳牙自身组织结构特点使其抗酸力弱容易导致龋。
● 儿童的饮食多为黏软食物,黏稠性强,含糖量高,易被细菌发酵产酸。
● 儿童口腔的自洁和清洁作用较差。由于儿童的睡眠时间长,口腔又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故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细菌增殖,增加患龋机会。又因年龄幼小,不能很好地刷牙,食物、软垢易滞留在牙面上,成为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乳牙龋早发现、早治疗困难。乳牙龋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往往出现明显的症状后才就诊。因家长忽视,在孩子牙疼或牙龈起脓包时才就诊的情况很常见。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牙质不好,刚刚长出的小牙,没多久就变黄,之后一片一片地“掉渣渣”,没多久本来洁白的小牙就变成“小烂根”了。殊不知,正是因为以下这些不良的喂养习惯,导致这样的结果。
有喝夜奶的习惯 孩子出生后的前3个月内,晚上会频繁地吃母乳,此时多数孩子还未长牙,没有患龋齿的风险;到孩子6个月左右时,开始逐渐有乳牙萌出,此时较频繁的夜奶喂养,会增加乳牙患龋的风险。同时,6个月以后,孩子渐渐能睡整宿觉了,这时再喂夜奶,会打断孩子的睡眠,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孩子半岁以后,应改掉吃夜奶的习惯。
喝完奶后没有给孩子清洁牙齿的习惯 夜奶并不是导致孩子坏牙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家长为孩子做的口腔卫生保健是否到位。如果能在孩子喝完奶后,用指套牙刷、纱布或棉签蘸水清洁孩子的牙齿,使孩子入睡后不会有奶渣残留于牙齿上,患龋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 有的孩子长期使用奶瓶喝配方奶,或者叼着奶瓶或乳头入睡。配方奶较母乳含糖量高,更具致龋性;而孩子叼着奶瓶或乳头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功能减弱,奶渣可能未吞咽而留在整个口腔中,使口内所有萌出的牙齿全部浸泡于奶渣中,时间久了,会出现牙齿大面积龋坏。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喝完奶后用清水漱口就可以,但是有些奶渣还会残留在牙齿接近牙龈的位置,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弯月牙”形状的环状龋。
用甜水、饮料代替白开水 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喝水而在水里加糖或其他甜味剂,孩子长期摄入这样的甜水,可能会导致龋齿和肥胖问题;还有的孩子长期饮用各种饮料,包括乳饮料、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等,除了增加患龋风险,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口对口的喂养习惯 有的家长,尤其是老人,喜欢直接用嘴吸一口奶嘴,试试奶或水的温度是否合适,或将食物放在自己的口腔中咀嚼好后喂给孩子。这种喂养方式会将家长口内的致龋细菌及其他致病菌传播给孩子,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健康问题,因此建议家长尽量使用喂食辅食的专用工具,避免这一不良习惯。
经常给孩子吃过于精细的食物和甜、软、黏的食物 现在多数家长为孩子准备的食物过于精细,偏向于甜食、软食和较黏腻的食物。这样的饮食习惯一方面会减少孩子主动咀嚼的力度,减少牙齿啃咬这一生理功能的锻炼,从而影响孩子颜面部骨骼的发育,可能导致牙齿替换时新牙萌出而乳牙未掉或牙齿排列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饮食结构中的粗纤维食物在咀嚼过程中对牙齿有一定的清洁力,而软黏的食物更易附着在牙齿表面难以清洁,偏软黏食物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牙齿患龋的风险。
不重视乳牙的保护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乳牙是要替换的,乳牙龋齿没有必要进行治疗。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牙齿替换的平均年龄为6~12岁,替换时的年龄跨度较长,这6年的时间里乳牙和恒牙都在口腔中存在,此时乳牙患龋,将使恒牙患龋的概率增加。另外,现在乳牙龋的患病率较高,且孩子年龄偏小,有一部分孩子的乳牙龋最终成为牙髓病或根尖周病,会导致孩子牙齿疼痛不适、进食受限,甚至于影响位于乳牙下方在骨头里还没有萌出的恒牙胚的生长发育。如果乳牙龋导致牙体组织的缺损或整颗牙齿的脱落,可能出现牙弓长度减小,影响恒牙萌出及恒牙列的排列和咬合情况。
开始刷牙的年龄较晚、让孩子早早刷牙 有的家长认为3岁以前孩子的牙齿没有全部长出,不用刷牙,有的家长则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早早就让孩子自己刷牙,这两种理念都是不对的。只要口腔中有牙齿萌出,就会有细菌定植,就会有出现龋齿的风险,此时就应该开始为孩子清洁口腔。而学龄前儿童因身心发育尚未完善,以刷牙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实在不可取,刷牙本身是一项较精细的活动,有很多成年人都不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锻炼孩子动手能力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而口腔清洁不彻底导致的牙齿龋坏则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学龄前,主要还是家长帮助孩子刷牙。
以漱口代替刷牙、刷牙后继续进食 有的孩子比较抗拒刷牙,家长无奈之下以漱口代替,这种做法不可取。漱口无法彻底清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问清楚孩子抗拒刷牙的原因,或者给孩子讲关于刷牙和龋齿的小故事,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刷牙等方法,使孩子逐渐接受刷牙。有时孩子刷完牙,睡前又再进食或喝配方奶,这种做法跟没有刷牙就睡觉是一样的。家长应当将刷牙安排在进食之后,作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否则事倍功半。
推荐访问: 出了 龋齿 喂养 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