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煤矿多数是地下作业,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变,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加大导致开采条件更趋复杂,重大动力灾害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因此,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开采煤矿中需要到达的重要目标。本文将重点探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5) 02-0000-01
一、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我国煤矿安全状况差的原因,除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严重、装备不良、科技水平低等因素外,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监察方式不能从政府层面实施有效监管,大量煤矿事故被隐瞒,难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监管的基本机构是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体系构架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基本相似,也为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轨道奠定了体制保障。在这一体系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也出现了很大改观。但目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仍然不断出现,而且呈现乡镇煤矿最高,国有地方煤矿次之,国有重点煤矿最低的特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现有的监察、监督方式仍有许多方面的不足:(1)在现行煤矿安全监察体系下,要完成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任务,目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配置远远不够;(2)目前的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3)现有的垂直安全监察体系导致大量煤矿事故被隐瞒不报。
(二)煤矿开采生产技术落后,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落后。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虽然国有重点煤矿与世界煤炭开采技术差距不是很大,甚至一些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综合技术是有差距的。尤其重要的是,在我国数量庞大的乡镇煤矿中,有1/3甚至更多的煤炭是依靠落后工艺方式生产出来的。这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加大从业人员劳动强度,造成更多的安全隐患。
在煤矿经营管理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煤矿管理模式先进、高效,这缘于美国管理层面的基本技术、管理方法是成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元化的企业结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法治的传统,使美国煤炭企业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机构精干,权力分散,生产经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安全管理实行严格的逐级负责制,把安全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国有重点煤矿大部分还在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总承包制,可说层层承包是大部分煤矿的选择。由于受煤炭经济长期不景气影响,在国内能赶上美国煤矿管理的煤炭企业很少。
(三)煤矿生产过程缺乏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加剧了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率。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美国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存在着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引起的,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天灾”。同样,煤炭行业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现场管理不善和职工违章造成的。
我国国有煤矿从业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大都在8—10小时之间,其它煤矿的从业人员工作时间还会更长。长期超时从事高强度的劳作,势必会降低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大了误操作的概率,增加了事故机率。如何实现从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首先、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心理是人在生产劳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心理、职业安全心理、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群体心理、安全组织心理等。通过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理现象的总结,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产生安全教育的心理效应,达到抓住人心、震撼人心、深入人心的效果。
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措施
(一)应用信息技术,对危险源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和预警,改变目前对危险源的单纯的人工监察方式。在煤矿开采现场,使用传感技术,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的动态数据采集,将数据结果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终端软件,可以对各煤炭企业的危险源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并实现自动预警。
(二)应用信息生物识别技术,建立煤矿入井人员安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改变目前的事故报告体制,事故隐瞒不报现象。在各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具有精度高、对使用者侵犯性小、适用人群广等特点,而且由于没有传统意义上隐私权的担心,技术更容易获得用户的接受和青睐。目前在各行各业以各种形式推广应用,也给使用者带来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种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这种趋势正在以较快速度递增。因此,通过建立煤矿入井人员检测生物识别技术系统,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能较好地解决入井人员上下井唯一的识别问题,并使煤矿事故监测可以做到无漏报无隐瞒,有利于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
(三)使煤矿安全检查方式从单纯的外部监察,转变为企业内在素质、观念和能力的提升,实现煤炭生产的本质安全。(1)实行煤炭行业各类从业人员准入制。煤炭行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人,实行煤炭行业各类从业人员的准入制,重点对煤炭行业一线从业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安全观念、最长工作时间、最低薪酬等进行核准监察,是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本质安全的根本措施;(2)应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方式,实现人、机和环境协调。随着煤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综采设备性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其可靠性大大提高,然而综采设备可靠性的提高却没有带来矿井产量、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同种型号设备的生产效率与国外相比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影响采矿系统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环境系统的可靠性和人的作业可靠性没有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改善工作面环境,提高人的作业可靠性对于提高整个综采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另外从设备角度应加强对机器设备的设计管理,显示装置的信号适合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减少因信息传递混乱而引起的人为失误;控制装置要操作简便、省力;显示器、控制器的布局要合理;安全防护装置、人体防护用品要安全可靠;有缺陷的工具要及时修理或更换,实现本质安全生产。
三、结束语
安全生产模式研究是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 煤矿安全 现状分析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