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暗含了一股力量,把人的感情激起,与他共鸣,与他一起呐喊。
北京水危机的背后(第五章)
与都城相伴的河流都到哪里去了?
昆明湖,城市另类水源地的样本
北京究竟有多少可用的水资源
官厅,“大脸盆”装一小杯水
“大调水”的时空限制
泥河湾的奥秘与永定河文明的诞生
与都城相伴的河流
当我开始这一节写作时,北京正在落雨。
暗夜的雨声是宁静的。
雨打在窗外草地和树叶上,沙沙地响。
北京这几年雨水频。回家途中,雨水在街面上肆意地横流,汽车驰过,扬起的水翼溅了一身。回到小区,砖铺的路面上有连片积水——在城市里,雨水不是汇入河流,而是潜入下水道后不见了。
这几年降雨增加,而缺水反而严重了。
大雨过后,我想到永定河边看看。一路上兴奋不已,像去看望久别归来的朋友,重温昔日的风情。令人失望的是,天边燃烧着火一般的晚霞,永定河依然荒滩漠漠,草色紫红,没有一点水色,岸边衰败不堪。我默默地伫立着,怅然若失,不忍细看——雨水都到哪里去了?用老家的农谚说,如雨打鸭背,怎么河里没有一点过水的痕迹?
一场或几场大雨,几次浮尘或几番沙尘暴,对于北京、对于华北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
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30来年。春风秋雨,已成定律。
近年夏秋之际,北方降水明显增多。那天去鸟巢看奥运会田径比赛,天空中飘洒着密集的雨丝。红色田赛场上积水如镜,各国运动员不习惯在雨水中作战,有的还滑倒在地,影响了比赛。
不管是大雨如注,还是阴雨连绵。北京依然缺水,有说降水连年减少,也有说今年仍是雨水偏少的年份。把缺水的原因归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少,这是很好的说辞。
确实,现代的北京足够亮丽,但缺少鲜活;有太多太宽的道路,缺少碧水盈满的河流湖泊。在世界各大国的首都中,北京大约是唯一没有常年河流穿城而过的城市。
巴黎有宽阔的塞纳河,两岸汇聚了法国最美的建筑和文化;俄罗斯首都有秀色盈窗的莫斯科河;华盛顿的纪念性建筑多分布在绿草如茵的河边;泰晤士河上船只浮动往返、令游人断魂的蓝桥不仅仅是一部老旧电影的故事。
如果不了解北京的河流水系,我们对北京城市地理的认识只有一半。可是,仅仅几十年,河流的记忆对北京市民来说已经遥远。
伤心城中碧水,难觅御河柳树。无论是昆明湖,还是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莲花池,都属于历史。那是古代官员规划师与水利专家的杰作。把古河道和沼泽“包容”到城内,疏竣成河流湖泊,建成运河码头景区。
但在北京的湖泊中有一处例外,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湖,那是在庄稼地上开挖出来的一泓浅水,2008年8月8日炎热的夜晚,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在“鸟巢”上空纷纷绽放,一行“大脚印”沿北京的中轴线,在天幕上自南向北走来。奥运村附近,北京最年轻的“湖泊”水面上五彩缤纷。据说,为修建奥林匹克公园,划出了北京约一个乡的大片农田。除建设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外,还开挖出了新的沼泽湖泊。
这使我想起了2006年夏天,来到西班牙的港口城市巴塞罗那,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一起,考察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巴塞罗那是世界创意建筑的中心,奥运体育中心是一座有70多年历史的老体育场,建在一座小山上。老旧体育场显然不适合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如果拆除重建,需要很多投入,而且改变山上原有的景观。讲解员自豪地强调,他们是利用旧体育场,采取了深挖的办法,增加观众席位,这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保持了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敬意是由衷的,没有人笑西班牙人寒酸。站在山上眺望,巴塞罗那市区的楼房街道在山下铺展开来,洒满阳光的地中海波光粼粼,气象万千。我忽然觉得在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显示出了它的初衷和它的超群之处。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人工湖,呈游龙蜿蜒状,清澈的浅水中有绿草摇动。小树齐刷刷的,还没长高成林,石铺的路面宽阔,烈日暴晒,毫无遮挡,热浪烤灼。参观者挥汗如雨。在“森林”公园里,我来到一家奥运赞助商白色小屋的“楼顶公园”,有水流、碧草、树木和竹丛。他们告诉我,绿化房顶真不容易。这些竹子是从江西运来的,头年种的没一根成活,现在看到的是“第二茬”竹林了。
奥林匹克公园里小屋的楼顶,是遥看“鸟巢”与“水立方”的好地方,可这里维持水面和绿化成本很高啊。
两年前,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争论,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反对者认为这完善改变了湖泊的自然生态,把它变成了个“塑料盆”。坚持硬化湖底,铺防渗膜的“硬道理”是,不铺设防渗膜,圆明园的水面将会干涸。
北京西北海淀中关村圆明园一带,曾经湖沼河网密布——这也是海淀这个地名的本义。晚明时期袁中道记述这一带的景色,“西直门北十余里,地名海淀,李戚婉园在焉。亭台楼阁,直入云霄。奇花异草,怪石美箭俱备。引玉泉流水入清渠,可数里,泛大楼船其中,宛似江南。”
“至西苑……见西湖之水,澄湛晶莹,新蒲翠色,冷冷照人,宛似江南。”(袁中道《游居柿录》)游记中所说的西湖,大概是指现在的颐和园、圆明园一带。能“泛大楼船”,可见引水的河渠相当宽阔。
地下水位高,湖水丰盈的海淀,现在却有干湖之虑。而在“高地”上开挖出来的这个北京最年轻的湖泊,担心的依旧是水源问题——据说现在用的是中水,这自然是好,100元的门票可以维持,但从长远看呢?
推荐访问: 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