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陈年旧事

陈年旧事

时间:2022-05-17 1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iiiii饨ky材料

罗家伦先生比傅斯年小一岁,迟一年入学,迟一年出国留学,本行专业也是历史学。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两大学生领袖,当时出足了风头,傅斯年扬扬得意地认领陈胜,那个吴广,无疑应该是罗家伦。

罗家伦考上大学时二十一岁,有点晚,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大学已毕业。据说他的数学是零分,因为作文被胡适看中,得了满分,最后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十二年后,罗家伦踌躇满志当上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个考生数学成绩也是一塌糊涂,英文和国文非常优秀,最后由罗家伦亲自拍板,由外语系录取,这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钱钟书。

我对罗家伦的数学成绩是否零分,一直持怀疑态度,这本是聊天的话题,不能太当真。还有人说钱钟书也是零分,其实是考了十五分,为了叙述方便,鸭蛋更能吸引人眼球。类似的高考佳话,很容易误人子弟,让一根筋的孩子上当,文理偏科肯定不是好事,天下没几个罗家伦和钱钟书,没那么多的伯乐。

罗家伦在国外留学,跑了诸多国家。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上过课,又去过英国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前后一共六年时间,听过的课五花八门,正经八百的学位,就算是有,估计也不太靠谱。好在那时候的中国,讲究学历,不在乎文凭,更无所谓学位。譬如饱学之士陈寅恪就没学位,钱钟书也只是一个副博士,相当于硕士研究生。

朱东润先生对罗家伦没什么太好评价,他自传中的有关文字,读了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一九三○年,罗家伦在武汉大学做历史系教授,慑于五四领袖的名声,又是刚从清华校长位置上下来,听他课的人很多,窗台上都挤满了。罗家伦不谈历史,开口先英文如何,法文如何,德文和意大利文又如何,说不弄通几门外语,没资格研究历史,吓得学生都不敢吭气。

这情景很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钱给罗写信,自称门人,口气十分恭敬,恭敬归恭敬,该挖苦的忍不住还得说几句。几乎不用比较,读者就会想到是谁。罗家伦当教授,说白了就是来头大,一下子先把学生给吓住,然而静下心来,正经八百谈学问,给学生认真上课,恐怕也是勉为其难。学问学问,首先要学会问,如果光会一个问,也还不能算真学问。

罗家伦与诗人徐志摩同年,都是浙江老乡,都有差不多的欧美游学经历。不过,他们似乎没太多交往,性格上,显然也不是一路人。五四后那一代留学生,有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所谓志存高远,有时就是好高骛远。譬如徐志摩,刚出国学的是银行,一心想当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那样的杰出人物,但很快改了主意,开始痛恨资本主义,博士头衔也不要了,干脆去英国追随哲学家罗素,结识作家高尔斯华绥,死皮赖脸地追求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根据张幼仪回忆,与徐离婚后,罗家伦追求过她,那时候她才二十三岁,虽然是被遗弃的少妇,却楚楚可怜,很招人疼爱。罗家伦回忆说,当年为了促成离婚,曾在一家餐馆帮徐志摩出过主意,准备为张幼仪寻找个下家,并且当堂拍板敲定,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哲学家金岳霖。没想到金也正好在这家餐馆吃饭,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立刻跑出来,当场谢绝了这番好意。

罗家伦是否真的追求过张幼仪,毕竟一面之词,说不准。张出身名门,后来又靠自己打拼,成为大富婆,就算有过一段感情的小插曲,也不能算辱没了谁。不管怎么说,以合格的老公而论,罗要比徐靠谱得多。更何况当年的学生仿佛刚出炉的烧饼,个个都很抢手,国内很多大佬乐意择为东床,商务印书馆的大老板张元济就很看好罗,曾委托蔡元培做媒。

与傅斯年相比,罗家伦更像政客。傅是无党派人士,向来以名流身份厮混,罗跟国民党关系很深,是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议,和国民党一起打过天下,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少将军衔。为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出过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坚定不移地站在蒋介石一边。除了担当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校长之外,他还当过首任驻印度大使(一九四七年),晚年定居台北,任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任“国史馆”馆长。

罗家伦一生中的最大贡献,是对南京大学的建设。说起南大校史,掰开手指数校长,说来说去,最不应该忘记的,还是这位抗战前后主政校务十一年的老校长。罗家伦当校长的那段日子,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利用国民政府定都的大好机会,占天时得地利,获得了非常良好的发展。

与傅斯年一样,罗家伦的真正强项,是当研究学问的领导,是很不错的学术官僚、最好的大学校长材料。那几年的中央大学,因为罗的尽职尽力,一心想成为德国的柏林大学,成为法国的巴黎大学,成为伦敦的剑桥和牛津,当仁不让地升为中国第一大学。

俞大维:天才横溢,触手成春

俞大维先生对我来说,始终是个传奇。天下之人居中者多,真聪明的少,真愚笨的也少。俞大维是聪明的代表,印象中,凡属人精者,都该学习理工科。学文科的难免大脑有问题。我女儿高中分文理班,选择了文科,闷闷不乐好多天,为什么,因为大家意识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去学文科。

过去年代,出国留学很不容易,通常是富家子弟才能享受。曾见过这样的记载,袁世凯死后,优待条件中有一条,袁氏子弟每年可以保证有两个出国名额。事实上,出国的富家子弟未必肯用功读书,公子哥有父母罩着,在国内是玩,出了国还是玩。所以傅斯年先生曾发出过感叹,说留学欧美的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和俞大维是真正的读书种子。

陈寅恪的博学众所周知,会太多外语,记忆力像电脑。多少年来,我一直很留心,想弄明白与他齐名的俞大维,究竟是位什么样的人物。知道得越多,越想不明白,想找到原因,结果更加糊涂。据说俞大维九十岁,摔了一跤,为检验自己脑袋有没有变坏,便找了本微积分出来做题目,很快答案出来,完全正确。

在学理工科的人眼里,能做几道微积分,算不上多大能耐。俞大维是名副其实的弹道专家,这是非常专业的学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如今那些吃香喝辣的工程院院士,顶着专家头衔,拿着政府津贴。俞大维最不满意的,就是人家称他为弹道专家。他一生有太多强项,故事一个接一个,区区弹道小事,何足挂齿。

俞大维生于一八九七年,比陈寅恪小七岁,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是表兄弟,陈的母亲是俞的姑妈,唯一的嫡亲姑妈。在国外很多年,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又在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这期间,年轻一些的俞大维把持不住,抵挡不了西方的美色诱惑,与一位德国小姐相恋,珠胎暗结,弄得不堪收拾。最后是陈寅恪帮着出主意,将私生子交给自己妹妹陈新午抚养。未婚的陈新午是俞大维表姐,后来成了白头偕老的妻子。

俞大维的本行不是理科,是文科,这让我很意外。出国前,古文庭训家学,学过德文,学过英文,学过逻辑学。十九岁考入交通大学,学了半年电机,因肺病休学,跟着表哥曾昭权学习微积分,这位表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学了不久,又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直升三年级,学习哲学。

俞大维的本行,竟是很深奥的哲学,那年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哲学为何物。

俞大维在哈佛攻读的还是哲学,他又一次表现出聪明人的特质,十二门功课全优,到哈佛两个月,已尽通数理逻辑学,吴宓眼里的“当时哲学最新颖而为时趋之部门”,在俞大维手上完全小菜一碟。只花了三年时间,他便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当时哈佛的哲学处于黄金时期,学界的地位非常高。

这以后因为成绩优秀,俞大维拿到了哈佛的奖学金,又去柏林大学深造。他继续学习哲学,学习数学,学习梵文,学习物理,还旁听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罗家伦对他十分佩服,用“天才横溢,触手成春”来形容,意思是说,像俞大维这么绝顶聪明的人,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俞大维当年的志向是想当个通才,西方显然并不缺乏这样的大师,譬如达·芬奇,譬如莱布尼茨,譬如罗素,既通文,又通理,哲学、历史、数学、物理,无所不能,没有一样不精。在德国期间,俞大维还研究过音乐,学制乐谱,存心要让别人惊叹他的不可思议。

不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俞大维身逢乱世,在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他的发展注定要受到种种限制。为了报效祖国,他成了一名弹道专家,成为国民政府制造兵器方面的领军人物。一九三三年,担任了兵工署署长兼任兵器教官,是陆军中将。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军队中,最高军衔也只是上将。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书呆子,一个无党派人士,一个与黄埔军人毫无瓜葛的俞大维,会一直被国民党政府所重用,被蒋委员长视为不可多得的心腹。实际上,俞大维不只是弹道专家,他啥都能干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分管兵器,他后来还当过交通部长,自民国以来,这一直是个肥差。

俞大维是国民党政权中,担任国防部长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前后后,共干了十一年。我一直为他感到可惜,明明是个天才,干的活儿却与天才并无太大关系。身陷官场的沼泽地,无论多厉害的英雄好汉,所能干的买卖,也就那么一回事。更何况,他是标准的文人书生,国民党大势已去,退守台湾,一直叫嚣要反攻大陆,他再聪明,再兢兢业业,当国防部长,总觉得有点不靠谱。

俞大维被人津津乐道的冒险故事,是在国防部长任上,曾多次身先士卒,飞入大陆领空侦察。这时候他已六十岁高龄,有一次,据大陆战机只有五公里,这是非常近的距离。此举是想为台湾军方鼓气,可万一让大陆发现,那就真“杯具”了。

(选自《陈年旧事》/叶兆言 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推荐访问: 旧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