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吴秀杰:用3D“观”古人类大脑

吴秀杰:用3D“观”古人类大脑

时间:2022-05-17 19:40:0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駟8_}V材料。

目前,学术界对南京I号直立人生存的年代、气候、环境及演化地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以往对南京直立人头骨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形态观测方法,焦点停留在头骨的外表面。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副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在直立人脑形态研究上有了最新进展。他们复原了南京1号直立人的颅内模,并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南京1号直立人脑的演化特点,为其在人类进化上的地位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理论依据。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上。

吴秀杰告诉记者,涉足这一领域,是出于对人类进化的好奇心。大家都知道,人有一个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器官——大脑。人脑的左右半球是不对称的,这是人脑结构和认知的主要特征。这种一侧优势可能与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经验或病理因素有关。左右脑的不对称性导致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比如左半球主要处理言语,它主管着人们说话、阅读、书写等,而右半球则是处理表象,它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以及态度、情感等。

按照传统的概念,由于大脑功能不对称性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础,动物没有明显的语言,因此不存在脑的不对称性。但近年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都表现为某种程度的不对称性,如发声动物金丝雀中,左半球损伤对鸣叫的影响比右半球损伤大得多,黑猩猩的左侧外侧裂比右侧裂要长,这些观察对以语言为大脑功能不对称基础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这次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人类脑不对称的起源。研究人员此次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的不对称性不是发生在左右半球容量和表面积的尺寸上,而是发生在脑的内部解剖结构中。

吴秀杰表示,脑演化研究的主要材料是颅内模,颅内模并不代表原始的脑的解剖结构,但因其保存有脑表面形态特征的信息,故而成为分析人类脑进化的重要研究材料。

由于化石人类的头骨材料非常珍贵,不可能对标本进行实体解剖, 加上多数古人类头骨保存不完整,或内表面附有地层胶结物,难以清理干净,因而很难获得理想的颅内模。传统的研究脑演化的方法对人工复原的颅内模进行长、宽、高的测量或形态特征观察,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开展。

吴秀杰等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发现,使用3D激光扫描仪能够获取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精确度为0.79~1.05 mm,适合于人类头骨、颅内模等标本材料的研究。并且这种扫描仪能在不破坏标本的情况下获取各个部位的体积、面积、形状等数据。

吴秀杰告诉记者,通过研究古人类头骨化石,能够了解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的变化,比如他们的演化过程、食物结构、行为方式、健康状况等,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吴秀杰

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人类学,主要从事早期人类脑起源、演化及相关头骨、头后骨体质特征的变异、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尤其侧重于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推荐访问: 大脑 古人类 吴秀杰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