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05-18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文化和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并进行分类,对国内和国外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7-0000-03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我们党和国家在聚精会神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发展文化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 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一个古老而陌生的名词。所谓古老,在我国源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陌生,即众多创造文化的人,总认为文化为文化人所拥有,并不深知它的确切含义。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绝非只是大量生产的一些产品,文化是一种手段,足以赋予人们塑造或改造社会世界,使之更符合人性,文化也是在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不断进步以后的一种社会实践。”①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就是既“化物”又“化人”的双重过程。如长江三峡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文化;三峡工程是人建造的,就属于文化。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有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还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文化的种类繁多,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按起源地域可分为外国文化、中国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等;按时间先后可分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按行业性质可分为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按适用群体可分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按特定时间可分为节庆文化、婚庆文化、丧葬文化等;按特定地点又可分为都市文化、广场文化、园林文化等;按物质载体还可分为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风文化,等等。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和发展了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对文化的新认识、新概括、新论断。许多专家学者提出要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发展观、文化服务观、文化安全观;提出要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竞争力、保持文化持续力;有的还提出了要发展“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等命题。

文化产业,是20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文化/经济形态。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产业,首先是由于文化生产方式的变化,不同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文化产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商品生产已经渗透到精神无意识领域的时代的产业,是得到政治民主和教育普及支持的文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要素的时代的产物。具体的讲,它是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由市场调节的产物,包括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经济管理部门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从美国、欧洲向全世界迅速推进,凭借科技含量高和利润高的优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文化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领域。许多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和提高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自中共十五大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战略思想后,十六大作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文化产业被列入了国家发展纲要,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按分类标准主要包括:新闻服务业、娱乐产业、出版产业、休闲产业、网络产业、会展产业、博物馆与其他产业(体育、健康等)。

二、 国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及特点

国外现代文化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固有的边界,将各种文化资源与信息等高技术相融合,构成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更新换代,不断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2年,全球艺术授权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80亿美元,总营业额比传统市场高出一倍。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规模达到了2228亿美元,与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观众达到6.25亿人,数字电视市场达1000亿美元,电视收视费、视频游戏、以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年收入超过600亿美元。全球电脑游戏行业与电影、电视、音乐等并驾齐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产业之一。

概略地讲,国外现代文化产业有以下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目前,国外数字内容产业,已涵盖了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在线服务、游戏出版、信息服务和咨询、视听、视觉艺术等领域。动漫产业中,仅交互媒体和游戏动画一个方向,就涵盖了计算机软硬件、数学和工程科学、物理学、电子学、光学、艺术以及心理学、纳米、人文学科等多种交叉学科和技术。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称,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新时代,它将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半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二是创新意识强。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迅速,其支撑是科技,其支点就是创意。文化产业作为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激发了强大的创新能力,现在全球每天仅申请专利就达3000多项,从而大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高峰阶段,90年代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和全球扩张。美国历来把“民主”、“自由”作为其国家文化形象的核心内容,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财富的“倍增器”,更成为其价值观和文化在全球传播的利器。美国的版权经济,一年创造4500亿美元财政收入,其产值几近GDP的5%。三是市场挖掘深。西方发达国家把市场挖掘作为突破口,并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电影文化、信息文化的麦当劳“薯条”、好莱坞“大片”、硅谷“芯片”,成为美国文化占领全球市场的集中体现。日本紧随其后,把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加快从产品制造大国向文化输出大国转变;仅2006年就有417部电影在影院上映,票房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日元。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为跨国公司垄断,全球50家娱乐传媒公司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95%的份额。

文化产业上述特点,对于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文化产业的研究绝不能忽视批判性。即使在后现代条件下,社会也依然存在着一种形成了霸权事业的控制力量和集团,很明显,掌握着权力、金钱和科技的强势群体与从属群体之间是没有什么平等可言的。通过各种技术媒介,文化产业已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日常生活世界,对个体来说,问题不是要不要接受文化产品或者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而是根本无法回避无孔不入的文化洗礼。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文化产业中诸如宣扬暴力恐怖,搞文化霸权、文化垄断、文化入侵、文化渗透等,依然无处不在的体现着西方文化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仍然要保持对外来文化的高度敏感性,保护个人/本土文化在面对强大的商业/政治权威时的力量和尊严。

三、 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和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化产业基础初步形成,文化生产环境不断优化,科学技术支撑日新月异,文化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文化产业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比较迅速。2004年,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创造产值已达1.2万亿元,由文化消费带来的基础设施等建设达2万亿元以上;我国的电影,2003年前每年生产不到100部,基本没有海外市场,2006年达到330部,有71部销往国外;我国的动漫市场,2003年前80%是日本、韩国产品,如今国产原创占到60%左右。我国虽然处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时期,但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国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未来5年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将有4到5万亿元的规模,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就现代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往往在2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3%。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为什么现在还这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上有“盲区”。“盲区”之一:非产业论。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一、二、三产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是完全正确的。而很多人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承文明,丰富生活上,总认为文化是“软”的、抽象的,只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很少与经济基础挂钩,因而制约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盲区”之二:盲从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放、引进、搞活”,这些方针政策都是对的。但许多人行动起来就是穿洋服(西服)、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吃洋餐(西餐、麦当劳、肯德基)、住洋房(别墅),而且洋服成了礼服,过洋节超过了过我国的传统佳节(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吃麦当劳、肯德基成了对小孩的奖赏,住洋房成了招揽业主的法宝;挖掘历史文化,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的演员竟成了“演皇帝专业户”。这种盲目地照搬照套、学些皮毛,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无益的。“盲区”之三:速成论。有些人动辄提出举全市之力,建文化大市,造文化强市。建文化大市强市当然是众望所归,试问?你的目标是什么,基础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依托又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轰而上、一-蹴而就、速成论在作怪,可别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

二是基础上有“代差”。“代差”之一:科技落后。我国的科技发展的确日新月异,世人瞩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当今世界,一半的电脑、一半的DVD、一半的服装和一半以上数码电子产品是由我国生产的,每4台复印机就有3台中国造,但是只有0.03%的中国公司对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这就是“美猴王斗不过丑小鸭”的根本所在。“代差”之二:起步较晚。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我国是近些年的事,虽有后发优势,但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加之资源流失严重,市场占用太多,要迎头赶上,尚待时日。“代差”之三:投入较少。1999年以来,我国的研发费用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为历史最高,计划到2020年增加到占GDP的2.5%。在韩国,研发费用从1970年的占GDP的0.39%增长到了如今的接近3%。就是欠发达的印度,也要在2012年前把研发费用提高到占GDP的2%。

三是创新上有“瓶颈”。“瓶颈”之一:人才缺乏。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仅2004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就达474万多人,2005年培养出了23500名博士,其中70%是科学和工科领域的博士,我国的人才库正在扩大,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起国外来,数量不算多,能够自主创新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就更少了。不谈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就说邻国印度,它也是个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比我国少,拥有全世界17%的人口,GDP仅占全世界的2.5%,但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却达1400万,是我国的1.5倍,印度每年有250万学IT、工程和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其中有65万研究生和4000——6000博士研究生。“瓶颈”之二:机制欠佳。用人机制弱于育人机制,激励机制逊色制约机制,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勉强留下了又发挥不了聪明才智,改革开放初期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是人往国外走,能够自主创新的顶尖级人才归来的少;引进的人才质量不高,还频频受骗上当,这对于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化产业是十分不利的。

四、 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文化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为无可改变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理论或文化阐释都只能理解它的某一个方面。有关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生产、文本/符号分析和大众的接受/使用等都是文化产业研究的基本视角。必须承认,现代文化产业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形态,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社会世界。好药关键看疗效。寻找本土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关键是找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现代文化产业既是政治、经济、文化深刻互动的产物,又在维持三者秩序与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也是明天的政治。在综合国力日趋激烈的21世纪,现代文化产业竞争将纳入综合国力竞争的范畴,与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一起,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六大已经把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置于同等位置,并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首先,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必须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人才为本,文化是人才创造的。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只有培养人才,才能振兴现代文化产业。现在急需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能够担当起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发挥人才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的作用。二是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民族之魂,是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才能创新现代文化产业。要支持创新,保障创新,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着力打造“创意团队”,最大限度地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打牢发展基础。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娱乐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的研发经费的投入,以保障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之急需。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现代文化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拓展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三要优化环境,“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及时制定激励和保障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推动经营性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可以说,这些都抓住了,就牵住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牛鼻子”。

其次,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应该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与发展现代经济产业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生产。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就这个意义讲,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现代经济产业,换句话说,发展现代经济产业必须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要逐步做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只有相互交融结合,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积极借鉴吸收与勇于自主创新的关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也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互借鉴、吸收、嫁接、融合;同时,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三是弘扬历史文化与培育现代特色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历史和文化不可分离。历史文化是资源、是遗产,如果得不到弘扬,就会“断代”;但如果没有现代特色,不但不能发展,而且不能传承,也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生命力,也会“断代”。只有把弘扬历史文化与培育现代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四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都是人们的需求,二者不可偏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翼,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发展实践中既要区别对待,又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两手抓,两促进,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4.

[2]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3]文化体制改革[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4]许嘉璐.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J].新华文摘,2006,(15).

[5]王蒙.全球化视觉下的中国文化[N].光明日报,2006.6.

[6]田丰.论文化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

[7]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今日中国论坛,2006,(4).

[8]单世联.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述要(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推荐访问: 探析 产业发展 中外 文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