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民间文化艺术。”
一、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冷遇
自92年以来,我国在国外组织了近200起大型文化展览,掀起了一股股“中国热”。
中国绵延不断几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生态,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像陕北的古老社火、民间剪纸、皮影戏等,南方的傩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涛《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经》,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占族的史诗《江格尔》,还有遍布全国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以及民问玩具产地、民问陶瓷、民间印染产地,可以说民间的习俗生活有多丰富,民间艺术就有多丰富。
然而,“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民间文化艺术。”这样的一句出自一位大学在校学生的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话或许许多人还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自身接受的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这样的写照。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悲哀。
据了解,广东省教育部门曾对400多名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进行现场提问,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把“诗经、离骚”称为历史各词;“故宫”、“长城”仅仅是两道风景;“韶音雅乐”则是现代抒情音乐云云
就笔者在本校学生中所做“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问卷调查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道:“现在我知道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只有中国画、雕刻、中国结和京剧。”能够做出这样回答的已经是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的不在少数。
在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艺术部分教材内容并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往往都是教师自身就不具备这方面的学识。看看下面的这些对话,或许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个中原委。
笔者:“请问在您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中,有没有传统文化艺术相关内容?”
教师A:“几乎没有,最多在中学阶段学校有开设书法课,也就是写写字。美术课都是画画,老师叫画什么就画什么。”
笔者:“那么在您到了师范学院(大学)后,有没有这方面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呢?”
教师A:“好象有选修,不过我没有选。三门选修课程我都没有选艺术类课程。”
笔者:“你们的大学艺术选修课的同学都学些什么东西?”
教师A:“一星期只有两节课,就是教画画。其他的没什么。”
笔者:“在新的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个戏剧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您是怎么开展教学工作的?”
教师B:“让他们自学。我都不懂那些,没有兴趣,还上什么上?不知道怎么上。”
笔者:“新的音乐教材学科综合性比较强。对于京剧的课程您怎么处理的呢?”
教师C:“我给他们放磁带。”
笔者:“您以前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学校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呢?”
教师C:“没有。”
由以上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学科教师自身在对与传统文化艺术的领域都是残缺的,又怎么可能组织好传统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呢?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说:“农村不仅是剪纸没有了,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被塑料制品取代,我们的下一代看到的是沙发、名模、过“圣诞节”,这样下去,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还有外国朋友如此说道:“我发现中国的许多年轻人并不尊重本国的民族文化。对其文化内涵并不了解,也没有感情。因此,工作以后也不可能投身于这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已被外来文化代替。
大家一说中国画就拿西洋画比,潜台词是西洋画就是美术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画为什么会几千年生生不息呢?中国画经历了近千年的演变后,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在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中,我们的许多家庭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性问题,即对孩子的学电脑、学外语、学钢琴等方面热衷有加,而恰恰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冷若冰霜。专家们认为,这是典型的“知识缺失”,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无助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
(一)我们应该怎么做
1、“观众”才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神,培养出全面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观众”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重要工作。
关注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问题。我们的高等学院、中专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都应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只有从小学习了,了解了,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感情,将来工作以后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的工作。
2、把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1994年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各类大专院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
3、横向比较学习。
在亚洲范围内,日本、韩国与中国文化相近,他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韩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之前,已经确立了国家级文化遗产110多个,地方级文化遗产251个。2003年,韩国的皇家音乐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简介中,韩方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
以上两例都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二)教师应着力提高人文艺术素质
1、认真阅读传统文艺作品。对于我国各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尤其是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则应成为首选书目。对名人名著应“耐下心来精读、深读”。
2、应熟知文史哲。对史学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应广泛涉猎,《诗经》,《离骚》,孔孟等等中国的儒、道、法家作品应该有必要的了解。应能熟知先哲们的代表作,能把握典型文史哲著述中的深邃思想,辩证地探索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精神遗产。
3、熟知民族传统文化。应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主要特色。且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习琴、棋、书、画,通过演习民族器乐、书法、国画等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培养高雅的人格特征,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深化对艺术的感悟。
4、应熟悉心理科学。增强对学生心灵的感悟能力,增强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等观念的理解,增强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
(三)浓厚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应是校园文化教育发展和深化的根本方向,其努力方向可以有以下几点:
1、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观看表演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民
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对它产生了解和学习的愿望。
2、搞好学术沙龙。把各种沙龙视为教研活动的开拓、深化和延伸场所。应培植一批学术、技能带头人,引导师生组成各种社团,引导师生积极开展文学、艺术等类学术沙龙,以便交流情感、展示风采、表现自我、切磋技艺。
3、组织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搞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让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有一展风采的机会,浓厚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
4、开拓宣传领域。除了各类板报和广播以外,还应引导学生、文学社团创办各种校园小报,还可将各种宣传活动引向社会,办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必然可以以学校为中心向社会扩散影响,从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大众。
推荐访问: 文化艺术 现状及 传统 对策研究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