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卫生事业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研究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探索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协调、稳定发展。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体系;不足;完善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80-02
虽然我国的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病人对医疗机构服务不满意等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出发,学习国内外在医疗机构卫生事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新的经验,为建构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模式提供支持。1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的主要问题
1.1 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根据调查分析,我国很多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不能满足人民需求,大型医院“大病小病一起抓”。在发达国家,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体系非常重要,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例如在英国,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是三级管理体系:首先,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广覆盖的医疗保健。其次,根据城市内的行政区属设立全科诊所,其主要职能是接受行政区内居民的就诊及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家庭私人保健医生。最后,政府在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全科医院,为整个城市市民提供更为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在我国很多基层地区虽然已经开展了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但是数量极其有限,比如某市仅海港区拥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抚宁县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县区均未设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且仅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医疗设备、技术、人员不配套,很难满足周围群众的看病需要。例如,居民在出现头痛脑热、感冒发烧等小毛病时,仍要去市县级医院就诊,这样一来,出现了基层综合型医院门庭若市,而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却门可罗雀,使大医院出现了医患供需不平衡、“看病难”等问题。
1.2 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重复建设
我国二线城市都有很多家综合性的大医院,这些综合型医院内均设有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泌尿生殖科、急诊科等,但由于很多城市城区面积小,使这些建在城区的综合型医院相临较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资源重复建设。例如秦皇岛市海港区的城区面积约为82.62平方公里,第一人民医院与海港医院相临不过200米距离,不仅存在资源重复建设,还构成了严重的竞争关系。同时,秦皇岛市城区还建有很多家专科医院,如妇幼保健院、肿瘤医院、视光眼科医院、口腔医院等,这些专科医院也多拥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疗工作者,在医疗机构卫生行业颇具权威性,这样就使专科医院与综合型医院的相关科室构成了竞争关系,出现了“挖人才、抢市场”等不良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病人看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1.3 医疗机构卫生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区卫生系统按照国家卫生部要求进行了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体制改革,但在改革的同时,医疗机构卫生信息无从查询,而且没有制定配套的监管、评估机制,使医疗机构卫生体制改革效果难以评定。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医疗机构卫生行业的监管和评估,通过制定有关医疗机构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实施医疗机构卫生行业绩效评估,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规范化。而我国很多城市和卫生局并没有对医疗机构卫生行业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在患者进行住院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具有专业优势,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置,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权,而病人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对医生的行为和结论进行监督和评估。这种低可度量性使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合同难以标准化,市场激励机制无法有效运行,其结果是很容易产生“诱导性需求”。这样在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及时反馈医院、患者等对医疗机构卫生体制改革效果的满意程度,无法及时发现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 影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的主要原因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走向的成效主要在于:在供给方面,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设备水平明显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富裕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但变革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机构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出现了严重地两极分化。在宏观效率方面,医院为了生存,不断扩大建设,争取病员,出现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重复建设,使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随着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变革的深入,在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领域出现了“市场化过度”和“市场化不足”并存的情况。“市场化过度”即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和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转由市场提供,由于这些物品本身存在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征,仅靠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这样,就很容易加剧医疗保健的不公平性,使贫困的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不足”即政府提供了本应由市场提供和分配的服务和资源,主要指对基层医院的补助以及对某些私人保健服务的补贴。这使得原本有限的公共卫生支出的分配发生了扭曲,出现了“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现象。也就是说,基层在卫生领域同时存在着“缺位”和“越位”两种情况,未能担当起维护卫生发展公平性的责任。
3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本着公平、效率、质量三者兼顾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解决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问题的基本对策。
3.1 完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
我国基层地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卫生机构要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保健等工作。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有计划地分流医务人员和组织社会上的医务人员,在居民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2 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重组
对保留下来的公立医院应实施严格监管,保障政策到位,充分发挥公立医院服务于社会以及调控和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的功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承担筹资和补偿责任,实行预算和核销制。承担公立医院运行维持费用、人员工资和保险、基本建设和技术发展支出,对不可追缴的患者欠账实施年度核销,对因政策导致的经营亏空给予补贴。政府作为出资人组建由相关政府部门、专家、社区代表参加的医院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决策机构,负责院长的选聘,对医院的重大投资和经营活动进行审批。对现有的部分公立医院可在保持国有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国有民营的方式,组建自治医院或公司制医院。政府与托管组织或个人之间以合同方式订立委托经营管理协议,并根据合同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受托组织或个人进行奖励,这类机构的管理层一般实行年薪制基础上的奖励工资制。政府对这类医院的监管重点是国有资产的安全,是否落实了非营利性质以及服务于社会的公益性质。在医院筹资方面,政府仍要承担部分责任,政府应大力鼓励社会向这类机构进行无偿捐赠。同时政府应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共同建立非国有非营利性医院.政府对此类医院应当明确规定这类医院的资产归社会所有,而非投资者所有。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医院能否贯彻和兑现了非营利性质,其资产是否安全。政府对这类机构提供经常性和发展性投入,可以购买他们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这类医院要成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监事会,进行自主管理。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融资政策,对捐助这类医院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当这类机构申请转制为营利性机构时保证交易公平、资产安全,所置换出的资金继续用于改善和提高居民健康。
3.3 加强医疗机构卫生的监管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效,因此需要监管医疗产品和服务及其提供者的准入、质量、价格,通过完善对医疗市场准入、公共补贴、非营利机构不分配利润政策执行和市场秩序的监管,建立和维护多元供给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监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入监管:医疗服务行业的准入监管措施主要表现在:医师、护士要经过资格考试和认证;医疗机构的设立要符合医疗机构基础标准、医疗机构配置规划、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设备要符台质量要求:药品质量要符合《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第二,质量监管:在医疗服务领域,质量主要是指对病人的责任以及为其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和专业护理,其中包括医疗机构等级认证、药品质量的考核等等。第三,价格监管:主要包括对诊疗项目和药品的价格监管。对于需要基层卫生行政部门付费购买的医疗服务(或政府直接管理的公立医院),价格监管将日益成为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减少公共支出的重要手段。
当然,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有些是现阶段难以一下根除的,同时也会在发展中出现新问题,还需要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使秦皇岛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兴权.我国乡村医生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2,(9):1.
[2]梁万年.郝模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43.
[3]谭力文,徐珊,李燕萍.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85-156.
[4]方佩英.建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2003,(10):56.
[5]吴福胜.提高国有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探讨[J].中国卫生,2003,(6):47.
推荐访问: 医疗机构 事业发展 基层 对策研究 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