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全民健身背景下“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民健身背景下“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19 0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全面健身的背景下“体医结合”理念的提出,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建立和完善的运动处方,规避运动风险的发生,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本文从“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研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全面健身;体医结合;复合式人才培养

在寻找更为自然、绿色的方式提升健康的道路上,运动 (movement)成为全世界健康专家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Movement As Medicine(运动即是药物)”的概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近年来,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因锻炼不当导致了运动伤害时有发生。面对复杂多样的体质与健康形势,“体医结合”理念的提出,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建立和完善的运动处方,规避运动风险的发生,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

一、“体医结合”复合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人们身体健康需求

体育是人们在康复和预防疾病,改善身体机能的后期,恢复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后期保障,医学是大众在健身时,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肥胖等人群前提支撑。根据2018年中国大健康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三高患者超一亿人口,超重或者肥胖患者约为8000万人以上,亚健康人数超人口50%。只有将体育和医疗两个领域相互结合,培养“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科学的改善居民的体质状况,促进全民身体健康。

(二)现有的医护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迫切需求

我国健身人数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每周超一次锻炼人数达5亿人口以上,截止到2018年,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200万人,但由于体育指导人员缺乏医学知识,在科学健身过程中,尤其是特殊人群,其专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社区医疗作为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支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由于医护人员缺乏体育运动的学习,在如何引导居民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和康复疾病时,只是笼统的告知“适量运动”,很少关注和掌握具体的健身方法和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

二、“体医结合”复合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体育、卫生等各方面现状,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在职培养和学校培养两种。

(一)在职培养

在职培养主要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社会体育工作人员互补性学习。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强,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功能和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承担着“健康”的理念。当前,我国社区医院基本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也从“治疗”向“预防”方向转变,将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健身等知识融入到社区医护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当中,提升科学的健身指导等健康管理功能。但由于社区服务覆盖面积广,涉及人口多,工作琐碎,继续学习的时间有限。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口的增加,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中心,应融入康复学、健康管理学和运动损伤预防等医学知识。但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医学知识储备匮乏,整体学习能力薄弱。

(二)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主要分为医学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互补性学习。

将体育融入到医学当中是以“治疗”为中心向“预防”为中心的转变。医学生人数多,学习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医学院专业教师只传授医学知识,而体育教学则注重技能的传授,“医”“体”各行其道。

国家倡导拓宽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发展渠道,许多体育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医学素养和能力。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临床研究,这样培养的学生难以成长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三、“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一)政府支持,“体”“医”部门相互配合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政府及相应的“体”“医”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对“体医结合”复合式人才培养形成具有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把社区医护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联合优秀的体育健身专家对其讲授体育健身方面知识,使社区医护人员转变成“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社区医护人员在对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要融入科学的健身指导,建立个人运动处方档案。而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引进优秀的医疗卫生师资,将慢性病、疾病康复等等知识融入到培训当中,培训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能够普遍掌握及应用。

(二)加强“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在“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当中,应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加大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实验课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提升相关“体医结合”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系统的学习相关医学课程,医学教师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造就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医学院和体育学院也可以互相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全力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三)促进“体医结合”职业发展

想要发展“体医结合”这一职业,就要建立“体医结合”相关资格认证体系,给予“体育结合”人员职权,这样能极大提升“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可度。能更稳定的发展“体医结合”职业,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四、小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体育和医疗的结合,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达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良武,李军,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教学改革探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

[2]林英.浅谈新医改形势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14.

[3]冯振伟.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

推荐访问: 全民健身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背景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