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是世人对孔子的尊称,也是对教师师德最低的、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常常用“良心”一词来形容教师的师德水平,说“教师职业是个良心活”、“不好好上课就没了良心”,于是,就有了下一句难听的话——否则,你的良心就是被狗吃了!可时下呢,部分教师的良心真的已经“被狗吃”了,甚至是被“吃”得所剩无几——只剩下赤裸裸的物质诱惑了!有人说,中国的教育走到最为危险的时候,这句话不恰当,应该说,中国农村的教育已经走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师德修养的无休止滑坡让农村教育披上了灰色的“外衣”。
农村教师师德“触底”原因探析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苏北农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曾经处于全县末位。新校长到任后,也曾经尝试用各种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严格的考勤制度下,教师们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状况;也曾经运用多种方式把教师“拉”进校本教研活动中来,教师们则按部就班地履行安排好的“程序”,无所事事;也曾经把教师们送到附近的名校参观学习,教师们则出发时热热闹闹,回来后一如既往。“治标不治本”是最为形象的概括。那么,导致农村教师师德水平触底的“本”到底在哪里呢?
信仰缺失是农村教师放任师德触底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职责。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有自己坚定的教育信仰——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坚信自己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其中。而现在的农村教师恰恰缺少了自己的教育信仰,反而把物质利益的追逐作为衡量自己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
精神萎靡是导致农村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生命处于激昂状态的具体表现之一,游离于精神之外的躯体毫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旦濒临危机,活着只是生命最为简单的一种表现形式。时下,很多农村教师的精神世界是苍白的、匮乏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的自信心、教育的理想,个人生活内容空洞乏味等等。
心理扭曲是农村教师师德水平迅速下降的影响因素。很多农村教师的心理,尤其是中年教师的心态是异常的,甚至是扭曲的。他们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往往是怨声载道,对这个问题不满意,对那个问题有成见,好像生活中没有能让他们满意的事情似的,发牢骚成了他们表达异常心理最为常见的方式。心胸日益狭隘——遇事斤斤计较,争小名夺微利;视角日益低垂——越来越爱钻牛角尖;心理日益颓丧——只看社会的阴暗面而忽视其主流。
生活枯燥是农村教师师德水平无法提高的另一重要原因。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是十分苍白的,农民可以在土地里劳作,而教师只能在麻将桌上度日——浑浑噩噩成了教师业余生活的无奈选择;农民可以三五成群地谈天说地,而教师则只能憋在家里打发时光——一日三餐成了教师业余生活的主旋律。
物质待遇低是制约农村教师师德水平提高的又一因素。物质上的疲乏已经触动了教师生活中萌动的心灵,教师微薄的工资已经难以掩饰“文化人”内心深处的尊严。经济上的拮据让农村教师在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使之社会地位愈加低下——低人一等成为农村教师的一大心病。尤其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充斥农村每个角落之后,教师假期外出打工、利用周日做家教或者从事其他兼职的现象也就容易理解和解释了。
缓解农村教师师德“触底”危机的有效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基本素养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未来,而教师的师德水平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造成农村教师师德“触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枚举的也只是众多因素中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农村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任何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将是一句空话。
重塑教育信仰,仰视教育星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大多数农村教师在行走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教育信仰,从高尚走向了庸俗,从雄心壮志走向了碌碌无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信仰在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帮助教师重新树立自己的教育信仰,从内心深处自觉感受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健康心理环境,享受愉悦空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的心理状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认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或者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活动;关心教师家庭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意识;组织不同形式的跨领域联谊活动,体验不同职业的感受,逐渐放大教师的人生格局等等。
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极其简单的,几乎到了无聊的地步,教师下班后所能做的事情无非是看电视和上网。农村学校管理者应该调整自己的办学思想,把教师生活的文化建设摆在显著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业余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诸如举行篮球、乒乓球比赛,举办歌咏、演讲、棋类比赛,组织郊游和文学沙龙活动等等。
克服功利思想,正视人生价值。当教育一旦被功利化,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着眼于生命的成长和人性的培育,而成为人们追逐名利的工具。现在出现的择校热、名校热、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和补习班等等都是教育功利化的外在表现。校管理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师德教育渗透到教师的思想和道德领域之中去,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洽碰撞。功利的、消极的、低迷的、毫无精神的教师怎么能教育出平常的、积极的、上进的、精神抖擞的学生?与师德相提并论的另一个词语是“师爱”。有句话说得好,“唯有将工作变成事业,才能发自内心去热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里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农村教师师德的严重滑坡已经危及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开展,重新拾起教育的自信和希望,让师德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才是拯救农村教育的良方。
(江苏省沛县河口中学)
推荐访问: 追寻 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