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川陕老区的后发优势

川陕老区的后发优势

时间:2022-11-13 10:2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川陕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起来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逐渐表现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意志上优势,主要包括:求变、求富的愿望更加强烈,经受挫折的抗挫能力更加强大,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加出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更加浓厚。这种精神意志的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上的无穷动力。

关键词:川陕老区;精神意志;优势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042-02

川陕老区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创立的第二大苏区,对保存革命的火种、对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对打击国民党军阀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要素贫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川陕老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和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块革命的热土至今还是连片贫困地区,亟待加快发展步伐。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局中,川陕老区虽暂时处于劣势,但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强健,优势明显,包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抱团式的区域整体发展优势、开放合作优势、后发优势等等。本文从另一个方面,即精神层面来论述川陕老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潜在优势。

有著者对川陕老区精神进行了诠释,即“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广泛深刻动员民众,一切为了胜利,不胜不休的精神;服从领导,顾全大局,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精神;男女平等,冲破封建束缚,妇女革命的精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努力生产的精神。”[1]川陕老区精神是红四方面军和苏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神意志力一旦与生产力相结合,就会变成综合竞争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艰苦的物质文化生活境遇,川陕老区人民群众较之其他地区人民群众在精神意志方面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表现在:

一、求变、求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川陕老区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缺乏国家有力的扶持,使川陕老区的发展严重滞后,它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其许多发展指标,不仅低于全国水平,甚至不及延安等老区的1/3,被称为“全国老区中的特困户”[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川陕老区人民穷则思变,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有信心也有能力,从矛盾与困难中突破,谋求发展之路,从而找到发展的最优捷径。

二、经受挫折的抗挫能力更加强大

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和在鄂豫皖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英勇的红四方面军虽经英勇奋战,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被迫于1932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川北。一路上冲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进入陕南川北后大小战役不断,开创了川陕苏区,在苏区存在的两年四个月的时间中一直面对着陕南、四川军阀和国民党正规军的军事围剿,战争形势极为严峻。“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后的军训誓词。这个誓词在战火纷飞的年月砥砺着英勇的红四方面军抗击着多倍于己的敌人,并且在艰苦的岁月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红军虽然最后撤离了川陕苏区,但却把这种精神留了下来,并且一直延续传承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川陕老区人民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张国焘的错误”带来的严重的消极的社会后果,但川陕老区人民愈挫愈勇,练就了更强的经受挫折的能力。如今,面对发展中的诸多问题,1800多万川陕老区人民不畏艰辛,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再谱发展的新篇章。

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加出色

川陕老区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极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苏区建立、巩固和发展的两年多时间里,共有32万余人参加红军,其中的14.23万人英勇牺牲,48.9万人参加各级地方武装,260多万人次参加各项支前工作。苏区人民为红军提供粮食5亿多斤,衣被122万余套,共有26.7万余民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陕南苏区在为保卫川陕老区北线边境的安全和川陕老区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为红军筹粮5万多斤,共有4374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据不完全统计,陕南苏区镇巴等四县就有1651名干部群众为革命牺牲,洪江县坝溪区有996人牺牲,褒城县有120人牺牲,宁强县牺牲了170余名。①川东北的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首府和中心,当年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约12万人,牺牲的有4万余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4]。巴中市的通江县,当时仅有的32万人口中就有5万人参加红军,3000多名通江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军和地方武装中的骨干,还有近5万通江儿女参加游击队、赤卫军、民警队、女子独立营、儿童团等地方武装与支前组织,红军战略转移时共6万人随军北上,新中国成立时,追随红军革命的6万通江儿女仅存4000多人,5万余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经人民政府追认的烈士6000余人。红军走后,还有不计其数的革命者、红军家人和亲属被反动派杀害。有关研究者的结论是:“通江为共和国的诞生整整牺牲了一代人”[5]。革命胜利后,由于历史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川陕老区的帮扶存在“四少”现象:在重大项目安排上少,在投入上帮助扶持少,在政策上倾斜少,在开发苏区资源上地方留利少。在自然条件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人民群众至今还生活在肩挑背磨的时代。如果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不能沉着实干,就不能从面貌上寻求到根本的改变。同时,艰苦奋斗要与务实精神联系起来,要讲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少走或者不走弯路。将艰苦奋斗视为座右铭的川陕老区人民,在实干苦干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自身的各种资源条件,合理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遗祸子孙换来发展,而是将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良性互动的好局面。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更加浓厚

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外援的情况下,川陕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感人。2009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辉等一行人在巴中调研川陕老区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各级党政干部在自然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在苦干实干,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干劲和发展的现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4]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为彻底改变川陕老区贫困面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2012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这标志着川陕老区扶贫和发展开始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川陕老区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地凸显起来,这是一个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事业,这需要苏区人民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世俗的诱惑和考验较多,如果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追求真理、献身事业、不计个人名利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就难保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川陕老区人民一直保持着隐忍不尚虚名的本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定会坚守淳朴的本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和高效的发展。

总之,川陕老区的精神意志优势可以概括为:穷则思变,勇于创新的精神;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奋斗,求实苦干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赣南老区视察时说:“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6]川陕老区精神正是这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它是川陕老区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写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再创辉煌。

川陕老区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起来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林莉.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开发对策研究——兼论“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4):41.

[2]刘世庆,刘渝阳:破解“富饶的贫困”——对川陕革命老区创新发展模式的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11-05-17.

[3]曹妍,刘彤.川陕革命老区——红军精神薪火相传老区人民排难奋进[N].工人日报,2009-09-28.

[4]刘黎明.川陕苏区历史永存[N].巴中日报,2009-08-19.

[5]通江县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及巨大贡献[EB/OL].

http://.cn/GB/151935/

227176/227187/15873964.html.

(责任编辑:姚 丽)

推荐访问: 老区 优势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