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常掬联池水,精心育英才

常掬联池水,精心育英才

时间:2022-11-13 12: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字考究,词简意丰,结构精巧,声韵和谐,极富艺术魅力。有一年的全国高考卷就考了对联题,借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颖而合规律,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颇受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欢迎。其实,对语文教学而言,对联恰似一池清冽甘甜的碧水,若能适当地掬而用之,定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应试能力,培育桃李英才。就此问题,笔者略作论述。

一、对联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1.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多对联或对联故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价值,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可使之成为有力的德育工具。

2.学生智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习惯。对联用语讲究,结构精巧,需有较好的语言素养和语言习惯方能写好。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创作对联,可以很好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反复推敲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对联种类繁多,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接触一些对联,对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其视野,大有裨益。

4.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联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美的艺术,将其融入教学,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新颖别致且颇具吸引力的,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作用。

二、如何运用对联进行教学

(一)课堂教学

1.课文教学

(1)导入新课。一些对联或对联故事在内容上与课文有相关或相似性时,便可以用对联导入新课。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我首先板书了一幅对联:

长桥卧波,新亭延月;

荷香醉客,柳色迷人。

接着略作分析:这幅对联写出了公园中月下荷塘中景物的秀美及悠闲游客醉于美景的意境。然后提问:那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又写了什么景致?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情绪及该文主题打下了基础。

(2)概括段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把课文(特别是记叙性文学作品)的段意以对联形式概括出来。比如在教《荷花淀》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共同把段意作了如归纳:

第一段:月下织席待夫归还,夫妻话别情意绵绵。

第二段:藕断丝连心怀挂念,众女探夫中途遇险。

第三段:荷花淀里伏击大战,不甘落后终得比肩。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斟字酌句的好习惯,又将段意概括得富有文采。

(3)印证内容解说写法。课文中有的内容与某些对联有关联,这时可用对联来印证之。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在对联中有典型体现时,可用对联来解说之。例如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我为了介绍写作背景(释文眼“颇不不宁静”),分析了叠词运用这一写作特点,引用了下面一幅对联: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该联诞生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反映的内容与1927年国民党叛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历史事实基本一致,可作为本文背景及文眼的生动注脚。全联用叠词写成,与课文大量运用叠词写法相吻合,故可用以印证、解释写法。这样处理,既印证内容,又解说写法,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4)提示主题。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可利用成品对联或师生合创对联提示文学作品类课文的主题。例如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我引用了一幅挽“五四”烈士的对联:

爱国者,无辜受戮;窃国者,法外逍遥,面对着这残暴措施,谁个不怒发冲冠?

已死的,播下种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负起此艰难任务,人人都咬紧牙关。

课文主题与该联所表达的感情比较吻合,故用它来提示主题,既准确,又生动。

2.仿写训练。在进行仿写训练时,可有意识地创作或选编一些对联拟题,此不赘述。

(二)课余教学。课外时间,教师可组建对联兴趣小组,举办对联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搜集对联及对联故事,并鼓励学生进行对联创作。教师还可定期举办一些比赛活动,例如对联编写比赛、对联故事演讲比赛、对联书法展览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三、运用对联进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可结合古代诗歌教学,适当地讲一点对联常识。对联在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与古诗词是相通的,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点这方面的常识。

2.要循序渐进。对联创作对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教师要注意从易到难,不能急于求成。

3.注意度的把握。运用对联进行语文教学有不少益处,但也并非多多益善。教师应因材制宜,灵活、恰当地运用,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魏现伟 丰茂松,山东省费县一中)

推荐访问: 池水 精心 育英 常掬联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