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中学生德育培养研究

基于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中学生德育培养研究

时间:2022-11-13 18:2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学生受德育的状况,关乎祖国的未来。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万物平等论和整体平衡观,对中学生的社会观和伦理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道家生态理论中学生德育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近年来西方的热词,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中,尤其是道家思想中早有丰富的见解。道家万物平等的理念和整体平衡的观点,同现代西方的深层生态理论一样,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浅层生态理论态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主张从人与自然平等统一的角度来对待这种关系,从而打破了现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主客二分指导下的思维模式,对于重建我国中学生的生态伦理智慧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德育作用。

2.导致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观不合理的原因

在工业社会早期,消费处于社会中心。二战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带来了第三产业兴起,之后消费也就大大兴起。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也就不需要人类进行生产。从此意义上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然而,在当今社会,消费不单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商品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导致消费的异化。因为消费是人的消费,必然是在人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带有人的主观性,所以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所进行的消费就是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比如追求名牌、时尚、一次性消费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像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的使用等。这些虽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不合理的消费观早已普遍于一些中学生中,因攀比心作祟,便跟风似地去购买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范围的名牌服装、高端电子产品甚至是奢侈品。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国面临的中学生生态文明德育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很多中学教育的重视,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其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对于中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3.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有一个浑然而成的东西,寂静空虚并且不依赖人的外力而独立存在,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道家思想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宇宙万物之源的“道”到底是什么,但是道家的宇宙万物同源于“道”的思想体现出一种万物平等,特别是人与万物之间平等的思想。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也”,与万物一样,人本来就是一种物,所以能够齐物。

因为万物平等,所以物无贵贱。“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道的观点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但是从事物本身、世俗观念事物的差异、功用和认识主题的主管取舍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认为事物有贵贱之分,有大小之别、有用与无用之异[6]。但是“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瘦于殤子,而彭祖为夭。”差异是相对的而并非本质的,所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之所以会有不同,是因为我们在这样说时,同时也否定了另一种说法。其实“物无非比,物无非是”,道家万物同源于“道”的思想认为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老子才说自己有“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养育万物生长的善性,我们要做到“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的,那么我们理应珍视生命。既然人与动物同源于道,那么我们就应该反对“以己养养鸟”,而要尊重“以鸟养养鸟”,要对万物心怀柔慈,待己俭啬,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反观当下的中学生,缺乏对自然和万物应有的敬畏和尊重,缺少爱心和同情心,再加上长期受到“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思想的影响,敬畏生命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及甚少,也就难怪会有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张亮虐猫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药家鑫撞人并捅人致死事件”。对于生命以及万物本质理解的薄弱和敬畏的缺乏,更是导致部分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根源。道家万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珍视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念有利于破除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掠夺和攫取对象的思维定势,扭转这种生态道德的不协调,弥补中学生生态伦理德行的缺失,形成万物平等、物无贵贱、珍视生命的伦理观。

4. 结束语

《道德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经典,“天人合一”的核心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在西方,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和历史学家汤因比很早就看到道家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巨大价值,并极力提倡用道家生态智慧来补充新型生态理论,即深层生态理论。在我们中国亦是如此,在西方国家相继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为了保持与世界前进的步伐基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性的伦理知识的教育。因为科学是中性的,无所谓善与恶,将来的科学与科技的发展,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取决于创造和利用它的人,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与伦理教育。而道家几乎用惊人的洞察力诠释了整个人类,可以并应当为中学生接受新型生态伦理智慧教育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秉福.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J]. 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2):120-125.

[2]李约瑟. 科学思想史[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0.

[3]佘正荣. 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冯达甫[译注],老子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周凤霞. 生态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6]傅佩荣. 傅佩荣解读庄子[M]. 北京:北京线装局,2006.

[7]刘湘溶. 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8]郑志明. 当代道家与道教[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9]邹文广. 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华文化自觉[N]. 光明日报,2009-03-17.

[10]黄钊. 论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5):57-60.

[11]杨桂兰. 论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启示[J]. 大连大学学报,2005(05):110-112.

推荐访问: 道家 德育 伦理 中学生 生态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