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有步骤地处理这类出版物”。1956年11月30日,文化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业务的指示》,在全国农村两万多个基层供销社开展了图书发行业务。由此,建立起农村图书发行网络。这些文件,对于之后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出版物监管、“三农”出版物发行工作,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私营出版业曾一度得到发展,1950年全国共有私营出版社163家,到1952年底,发展到356家。1953年经过整顿,尚存290家。这些私营出版社绝大部分集中在上海,约有250家。1952年,私营出版社的出书品种占全国的51.7%,发行图书册数占全国的10.2%。基于出版业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对私营出版业,以各种方式加以利用、限制和改造,使之逐步地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对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共有出版社97家,其中国营出版社80家,公私合营出版社17家。国营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中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11.9%上升到82.5%;公私合营出版社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0.9%上升到17.5%。
通过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新中国出版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出版物品种和数量实现大幅度增长。1950年至1956年间,共出版各类图书12.9万种,其中1956年出书2.87万种,是1950年的2.4倍;总印数为17.84亿册(张),是1950年的6.5倍;总印张为43.57亿印张,是1950年的7.4倍。在这些图书中,既有马恩列斯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又有《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二卷和“五四”以来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多种,如《子夜》《家》等,还有中外文学作品,如描写中国革命斗争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吕梁英雄传》《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苏联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也卓有成效,《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经整理校注出版发行。少数民族图书、各级课本的出版数量和品种都有很大增长。报纸出版从1950年的382种、7.98亿份、6.51亿印张,到1956年尽管种数减少到347种,但总印数却增至26.12亿份、总印张数增至24.47亿印张,分别比1950年增长3.4倍和3.8倍。到1956年,期刊出版增加到484种、3.53亿册、7.63亿印张,比1950年分别增长1.7倍、10.1倍和7.9倍。其中,《人民中国》《中国青年》《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中国文学》《大众电影》《中国建设》《民族画报》等期刊分别创刊出版。
推荐访问: 波澜壮阔 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