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重大建设项目中,终于有了科技馆一席,并邀请父亲任筹委会主任。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异常。急忙写信给邓小平同志,请他为科技馆题写馆名。
1984年11月21日,科技馆工地上红旗招展,汽车、推土机披红挂彩,人们兴高采烈,锣鼓喧天,举行奠基仪式。父亲冒着寒风,到场祝贺,并讲了话。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不幸的是在科技馆未全部完工之前,父亲却离开了我们。他还未来得及看一看我们的一期展厅、我们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便匆匆地走了。
父亲内心里的这份信念一直给我一种力量,让我愿意和父亲一样为梦想献出一切。
茅玉麟的“架桥人”生涯
“父亲说过,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为祖国作贡献的心是没有区别的。”茅玉麟一直在父亲的激励下不懈奋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父亲的品格传承发扬。如今,茅玉麟是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1991年,为纪念父亲的科学精神,父亲生前担任过职务的十余个单位发起并捐资成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委员单位包括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水利部、中国科协等近百个部委和单位。基金会的宗旨是纪念茅以升先生一生为我国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教育的贡献并继承其未尽事业,支持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成果奖励等,促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而我荣幸地成为了基金会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我不仅仅只是一个被科技鼓舞和振奋的人,还是一个可以给科技一点推力的人。”
每当谈到这些时茅玉麟都很激动,她说,“他们为祖国科技所作出的成就得到表彰,同时也把父亲等老一辈的科学精神带回去,每一次表彰会上,我都会在国歌奏響时流泪,在回顾父亲一生的事业时、展望桥梁事业、铁道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倍感振奋。”
“基金会组织的较高规格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更是每一次都让我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崇尚科学、严谨对待科技的精神。”现在“茅以升桥梁研究所”、“茅以升中学”、“茅以升实验学校”、“茅以升班”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兴起,里面包含着对科学的崇敬和信任。有了这样的“信念”,中国怎能不腾飞呢?
“信念”的力量也总在推动着茅玉麟。基金会搭起了海峡两岸科技交流的桥梁,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进行科技交流活动。茅玉麟也对科技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痴迷。“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中国的古桥非常多,而且很多桥正在被岁月和越来越快的建设所吞噬,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古桥的研究和保护。”
当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日子会更美好。每一天的美好也让成为政协委员14年的茅玉麟每天忙不停歇。
当国家矿难频发的时候,茅玉麟就记录下每一起被报道的矿难,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发现很多古桥正在不断被发现,有的正在遭到破坏时,茅玉麟开始全国各地寻找古桥爱好者和专家……有时做一个提案是艰难的、得罪人的。茅玉麟说:“但是这些年来,当我的几十个提案纷纷变成现实时,那真是令人兴奋和骄傲。特别是当有人告诉我,我为他们的待遇问题所提的提案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他们100多人向着我办公室的方向为我鞠躬致谢的时候,我能体会到让梦想照进他们现实的那份幸福。”
2009年,茅玉麟的提案——8月8日成为全民健身日通过并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体育节日。我的另一份提案——在北京确立北纬40度地标,也于2007年12月13日在北京植物园幽静的山坡上落成。
继承父亲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
令茅玉麟有些困惑的是,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是先学而后学,而她坚信工程教育应该沿着父亲倡导的“先习后学,既习又学,边习边学”的方向前进。茅以升大胆推行“致知在格物”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按照人的认识规律,由感性知识入手,进而传授理性知识,先让学生“知其然”而后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从而把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产、读书与劳动、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起来。为纪念父亲并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弘扬他的爱国敬业精神和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茅玉麟解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在北京还建立了“茅以升科教培训中心”,为在职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组织培训研修活动,促进我国社会科普及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她为弘扬“先习后学之”教育理念举办了“创造教育”科普讲习活动,应邀在北京、镇江、上海、太原等地,分别为当地教师、青少年、科技人员和九三学社相关专家,举办“汉字文化与郑码输入法”速成培训活动,还曾与铁道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策划举办“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校长及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新型培训活动。
在教育方面,19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国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灵魂,又袭用了欧美的躯壳”,主张改革。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中,茅以升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为贫穷落后的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在育人过程中,茅以升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自力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开创了“通过先生来考学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在自己的实践中摒弃了那种授受式的教学法,将学生由受体改为主体。他把中国古代的“教学相长”和西方教学思想的精华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每次上课的前十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就前次学习课程提出一个疑难问题,从学生所提问题的深浅,可知他对课程是否作过深入的钻研和探讨及领会程度。问题提得好,或老师都不能当堂解答的提问者,给满分。如提不出问题,则由另一学生提问,前一学生作答。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亲自带领教育科学生来听茅以升的课,认为这一教学方法是“崭新的教学上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一个先例”。
茅玉麟认为茅以升的教育思想需要有人来继承,她也渴望着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茅以升的教育思想。
推荐访问: 架桥 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