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北洋海军才勉强成军,但是由于内外交困财力枯竭,海军恢复到战前规模亦不可能,再加上晚清动荡的政局,又使海军发展失去了有利的客观环境。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苦心经营的海军却很快倒向革命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甲午海战 北洋海军 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32-0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腐朽的清政府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曾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也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国防力量的薄弱。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在侵华的帝国主义列强中引起连锁反应,它们穷凶极恶地对中国进行贪婪的掠夺,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局面。中国不想被瓜分就必须重建海军。1906年8月,政务处给清政府的报告中说:“现在时局日艰,海权日重。欲谋自强只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
一、重建海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扑向中国,争先恐后地争夺在华权利,他们强租军港,霸占海湾,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甲午战后的几年时间内,帝国主义国家不但在中国的许多商埠割据了大片租界,而且还把沿海的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乃至内地的长江流域,都霸占为军事基地或商港,形成了他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中国一万八千里的海岸线上,找不到一个可以成为自己海军基地的港口。
海军建设不仅需要优良的港湾和基地,还必须具备一整套附属设施,如培养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造船厂、修船厂等等。当时清政府财政日益艰难,甲午一战,赔款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签约的当年就要付8千万两,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还不到9千万两。为了交付赔款,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债,于是出现了三次大贷款。之后,又有其他一些名目的借款。据统计,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4亿5千1百余万两白银,约为当年财政收入的五倍半。这些借款,利率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政治条件。所以,拿不出更多的钱来重建海军,加上一些海军经费常年被挪用,致使海军建设面临着经济上的严重困难。
从建设海军必不可少的造船工业来看。甲午战后,江南、马尾、大沽等造船厂已基本陷于停顿,只能勉强造些小吨位的运船、拖船等。从1895年到1911年的16年间,福州马尾造船厂仅造舰艇5艘,共计3585吨;江南船坞也只造了4艘几百吨的小炮艇,而且造船所用原料、机器、舰艇上所用武器弹药都完全依靠进口。清政府造船工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瘫痪状态。
从海军的现状看,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南洋海军始终没有成军。广东舰队和福建舰队这两支省属海军,就更加弱小了。清政府最初筹办海军的计划是建成三支舰队,但限于财力,无力同时经营。北洋海军建设成军后,清政府认为保卫海防已经毫无问题,李鸿章更是得意的自称:“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可是事与愿违,已经成军并被清政府视为海上劲旅的北洋舰队,不但没有“守住辽渤”,竟然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了,这对虽然落后但却已经起步的清朝海军发展是个沉重的打击。至此,清朝海军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没多久,清政府又把统一规划海军建设的海军衙门裁撤掉了。
可见,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客观环境来看,海军建设在这个时期都是不利的。政治经济上的严重危机,决定了海军建设的一切基础都是很薄弱的,所以清政府重整海军的起点也是很低的。
二、重建海军的概况
1896年,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海军,由总理衙门负责海军建设,后来又在陆军部设海军处。按着直隶总督王文韶所上条陈所奏:“逐渐经营,不求速效……北洋海防分别整顿布置,冀渐扩充”的精神,以恢复北洋舰队为主,补充其他舰队为辅,主要抓了舰船添置和人才培养;其次还进行了一些诸如修理沿海炮台和兵工厂,对现有舰艇加以撤汰和整编等工作。7月,总理衙门下令整顿福州船厂,筹备自造兵轮,在经费上也相对作了保障。如1898年7月29日谕:“各省如数解拨福建船厂经费。国家讲求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同时,清政府还督促沿海沿江各地筹办水师学堂,并增派留学生出国到日本、英国学习海军,培养海军人才。
清政府重建海军,采取了以下一些重要决策和措施
第一,确立重建海军的体制。甲午战后,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南洋海军所属舰只大多老旧不堪用。舰船陈旧,骨干奇缺,要依靠这些舰艇组成新舰队是不行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两江总督周馥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于1905年共同建议,将南洋、北洋现有舰艇,联合一气,统一组成一军。这样的好处是,全国海军规模划一;海军官兵可以统一调配使用;南洋北洋不再划分为两个不同地域,而成为全国海军的所属部分,战时指挥更加密切协同;合编起来兵力更为集中。清政府同意他们的意见,重新建立的海军体制就决定下来了
第二,健全和加强海军的统率机构。1909年春,宣统皇帝下令:“方令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派肃亲王耆善、郑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四人,负责筹建海军工作。甲午战后,清政府曾撤销原设的海军总理衙门,这时才恢复机构委派人员。同年七月,宣统皇帝又任命载洵,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下设参赞和8个司,进一步健全了海军领导机构。1910年12月,清政府撤销筹办海军事务处,正式成立了海军部,并颁布《海军部暂行官制大纲》,公布海军要职各员的职务、官衔,这样海军的指挥机构日趋完备。
第三,向西方订购海军舰艇,装备海军。清政府从甲午海战失利总结出一条经验,认为日本之所以获胜,是由于不断向外国购买新式舰艇,在海军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上超过北洋舰队。直隶总督荣禄说:“为今之计,不如广筹的款,专向洋厂订造,分厂经营,期以五、六年成军较为得用”;“中国如欲整理海军,非有新式大快船十余只,不能纵横迎敌;非有鱼雷猎艇数十只,不能攻坚破锐;又非有新式大铁甲舰二、三号,不能保护全军发纵指示;又非各船兼全,不能列为一队”这样清政府向外国订购并到华的舰艇共有34艘,在此基础上,组成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第四,组建舰队。1909年,清政府成立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任命程壁光为巡洋舰队统领(即舰队司令),任命沈寿堃为长江舰队统领。1910年12月,清政府调海军提督萨镇冰为巡洋、长江舰队统领(即海军司令),确定了舰队的编制、人员和装备。
舰队成立后,确定了各自的任务。巡洋舰队负责外海警卫巡逻,北起辽河口、山海关,南达广东雷州半岛,每年由北而南、由南而北分组游弋各两次。长江舰队负责长江江防,东起吴淞,西至宜昌,分批巡逻。
第五,拟制筹建海军计划。1909年,清朝皇帝派陆军、民政、度支三部尚书,会同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各总督共同研究和拟制了一个《筹建海军七年计划》(1909年-1916年),其要点如下;
第一年计划;查清现有各式兵船情况;订造新型巡洋舰;勘察军港;兴办和扩建海军军校;整顿各船厂。
第二年计划:配备各舰队的舰艇;筹办水雷、鱼雷艇队;添造巡洋、运输、通信、鱼雷、扫雷舰艇;开辟和建筑军港;成立海军船舰、枪炮学校;拟制海军军费预算;勘察和确定海军征兵区域。
第三年到第七年的计划:添造头等战舰八艘、巡洋舰20余艘、其他各类军舰10艘及装备3个鱼雷舰队的舰艇;扩编舰队;修建船坞、军港、运行铁道;确定海军经费和预算;实行海军区域征兵;颁布舰旗、舰号;扩大海军编制;设立海军大学等。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海军部暂行官制大纲》,确定了海军的旗帜和图样,在仿效西方海军建设的基础上,重建海军,取得了不少进展。
总的来说,在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海军进行了整顿和重建,指定官阶,整肃军仪,重定建制,健全规章制度,兴办兵工,加强教育和训练,在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使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的海军,得以恢复生机,并重新建立。
三、力不从心的海军重建
清政府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大力筹款购船造舰,重新整建海军。虽然实力不如甲午战前,总还是具备了一定规模。但是纵观1896年到1910年清政府重建海军这段历史,不难看出,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束缚下的海军建设速度是异常缓慢的,可谓是强弩之末。具体表现是:
第一,海军建设的规模不如甲午战前。甲午战前经洋务派多年苦心经营,清政府的海军建设曾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旅顺、威海都有一定的海防设施和军港;舰队实力较强,一度曾位居世界海军第四位。可甲午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沿海优良港湾丧失,造船工业一蹶不振。虽然极力购舰和自造也还不及战前实力的一半,而且大多都是些小船,根本不堪出洋作战。
第二,重建海军的速度缓慢。海军舰艇主要靠到国外订购,时间拉得很长,且不能如期交货。如1909年载洵、萨镇冰出国考察时,在英德订造的军舰直到民国二年才陆续造成。同时自己的生产能力又低,只能造一些小艇,这样就使清政府始终摆脱不了依赖外国的窘境。
第三,海军装备落后,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越来越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强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海军技术飞速发展,军舰和大炮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还出现了新一代的武器装备,如水上飞机和潜艇等。不仅如此,海军官兵素质也有很大提高。可此时清政府的海军武器装备陈旧落后,海军的教育训练又都重新在很低的起点上起步。如此弱小而落后的海军是无法与帝国主义先进舰队相匹敌的。
可见,甲午战后清政府海军建设收效甚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是清政府接连不断的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打击,元气大伤,重建海军一架没有洋务运动初期那股活力了。这样便导致在指导思想上摇摆不定。此外,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海军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如港湾被瓜分,使清政府舰队没有停靠的地方,不得不耗巨资开辟新军港。
二是清政府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严重危机,致使海军指挥管理机构混乱,海军军费不足。在舰队的管理训练上腐朽落后,沉船事故不断发生。在海军建设具体问题上,更是政令不一,争权夺利,置海军建设大局于不顾,任意挥霍和挪用本来就不足的海军经费。清末统治者在海军建设上的种种黑暗现象,不可能使中国海军有什么发展。而且历史也充分表明,没落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没有能力但当起建设强大海军的重任了。
注释:
张侠.清末海军史料.北京:海潮出版社.1982年版.第294页,第931页,第933页,第137页.
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丛刊(第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推荐访问: 甲午战争 重建 海军 清政府 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