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与赞许
孩子们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们的爱与赞许而定。我们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与孩子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
这是不难做到的,我就知道许多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边的父母,他们从不要求孩子回报,结果得到了很多回报。他们都了解:孩子只是孩子,并不是小大人。
明理的学生家长,从来不问学生在学校怎样,他们自己看得很清楚。那些不对劲的家长则不断问我:他认字了没有?什么时候才会变得爱干净?他去不去上课?
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有的家长做得到,有的则做不到。如果你对孩子没有信心,他会感觉得到,会觉得你不够爱他们,否则你就应该更信任他们。当你认可他们的时候,你有什么话和什么事都可以对他们讲,因为赞许会打消所有顾虑。
问题是:如果你不认可自己,你是否能认可孩子?如果不了解自己,你便不能认可自己;你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了解得越清楚,认可自己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衷心希望,家长对自己和孩子天性的了解,能防止孩子的心理问题。我要再次强调:如果家长把他们过时的想法、做法和道德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他们是为过去而牺牲了孩子。
我知道,天下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放弃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但是只有割舍,我们才能发现生命、进步与幸福。父母一定要放弃成见,也一定要摒弃藏在权威和批判后面的仇恨,以及由恐惧造成的不容忍的态度,他们必须摒弃旧的道德观和舆论。
很多女孩跑来对我说:“我没有一件事能讨好妈妈,她样样都比我做得好,如果我织毛线或缝衣服做得稍微不好一点,她就大发脾气。”
孩子对爱和理解的需要远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他们需要爱与赞许。只有真正有勇气和爱心的父母,才有能力给孩子表现善良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苛责。这种说法只不过比“这个世界充满仇恨”好听一点罢了。父母的仇恨造成问题儿童,就像社会的仇恨造成罪犯一样。唯一的救赎是爱,难处在于:没有一个人能被强迫去爱。
问题儿童的父母必须冷静地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真正表示过认可我的孩子?我有没有表示我信任他,理解他?我在这里并非空谈理论,因为我曾经见过问题儿童到夏山后,变成快乐正常的孩子。我发现治疗创伤的良药就是认可他、信任他和理解他。
认可对正常儿童和对问题儿童来说同样重要。每位家长和教师都必须遵守这个信条:你要站在孩子这一边。遵守这一信条是夏山成功的唯一原因。因为我们绝对为孩子着想,而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感觉到。
我并不是说我们是一群天使,有时我们大人也照样会埋怨。如果我们在漆门时罗伯特跑来往我的门上扔烂泥的话,我会痛快地骂他一顿,因为我知道他在这里已经很久了,他不会在乎我对他说的话。但是如果罗伯特刚从一个很严格的学校转来,而他扔泥巴实际上是在反抗权威,我就会和他一起往门上扔烂泥,因为解救他比我的门更重要。我知道我一定要站在他一边,耐着性子等他发泄完,然后他就会恢复正常。这真不容易做到,我曾经忍痛看着一个小男孩乱踢我珍贵的陶盘而不作声,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一出声,他就会把我当作他严厉的父亲——每逢儿子弄他的工具时他便威胁要打他。
妙就妙在即使有时骂骂孩子,你还是可以站在他那边。如果你站在他那边,他就会感觉得到。关于土豆或者弄坏工具的争执,并不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在孩子以前的生活中,权威和道德像警察一样经常约束他的行为,现在,如果你不用权威或道德压制他,他就会觉得你是站在他那一边的。对每个小孩来说,大人的认可就表示爱,不认可就表示恨。
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把戏炫耀。称赞和责骂必须同样小心,在人前当面捧她是不高明的,例如“啊!是呀,玛丽很不错,上星期在班里又是第一,她的确聪明”等。我并不是说你不应该称赞你的孩子,一句“你的风筝做得很好”是可以的,但是为了在客人面前炫耀自己而称赞就不对了。被称赞太多的鸭子,会像天鹅一般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自鸣得意起来,这让小孩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你不应该鼓励孩子脱离现实,营造空中楼阁。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失败了,绝对不要落井下石,即使成绩单上都是红字,也不要作声。更重要的是:如果比利因为打架输了而哭着回家,千万别说他没出息。
如果你说“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大错特错了。总之,不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你都得接纳他,要绝对避免把他和你自己作比较。
二、服从与纪律
我想起一个不敬的问题:“为什么要孩子服从?”我的回答是:“因为要满足大人对权力的欲望,要不然为什么要他们服从?”
你会说:“但如果他不听话、不穿鞋的话,他的脚可能会弄湿;如果不听爸爸的叫唤,他可能会落崖摔死。”当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候,孩子必须服从。但是有多少时候,孩子是因为不服从性命攸关的命令而受罚的呢?很少,也许从来没有,他通常都会被搂得紧紧的:“我的心肝,谢天谢地,你没事!”孩子总是为小事受到责罚。
有的地方不需要服从也照样可以管得很好,当我对孩子说:“把书拿出来,念一课英文。”如果他不喜欢英文,他可以拒绝。他的不服从只表明他个人的愿望,并没有打扰或妨碍他人。但是如果我说:“园子中间的那块地刚播完种,我们不要踩它。”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服从,就像他们要服从德瑞克所说的“未经我允许不准玩我的球”一样,服从应是“施”与“受”双方面的。偶尔,夏山全校大会通过的法律有学生不遵守,其他学生就会采取行动。但是,大体上说,夏山没有任何权威与服从,每个学生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范围之内,皆可随心所欲,这是一个任何团体都可以做到的标准。
如果让孩子自由发展,家中就不会有权威,就是说,家中将没有大声命令:“我说的,给我做去!”但事实上权威仍然存在,不过那可称为保护、照料与成人的责任。这样的权威有时要求服从,但有时也要去服从。因此,我可以对我女儿说:“你不能把烂泥和水桶带到客厅来。”同样,她也可以说:“出去,爸爸,我现在不要你在我的房间。”我当然会一声不响地服从她。
有位妈妈写信给我,要我教导她的女儿服从她,而我却在教那孩子服从自己。这个妈妈只看到不服从的一面,而我却看到她“总是会”服从。五分钟前她进来和我讨论狗和狗的训练方法,我说:“快走开,我忙着写书。”她乖乖地走了。母亲发现她很不服从,我却发现她非常听话。
服从应该是社交上的礼貌。大人没有权利逼迫孩子服从,服从一定要出于孩子自愿,而不可加以强迫。
纪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军队的纪律目的在于追求高度的战斗效率,所有的纪律都是要个人服从某种主张。在纪律严明的国家,生命是卑贱的。
但是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纪律。比如,在一个乐队里,第一小提琴手服从乐队的指挥,他和指挥一样,也关心和希望音乐会演奏成功。通常,一听见命令就立正的小兵并不关心军队的效率,军队都是以恐惧来统治的,士兵知道如果不服从便会受罚。如果有好老师,学校的纪律可与乐队相比,但是不幸的是这种纪律通常都和军队一样。家庭也一样,快乐的家庭像乐队一样享有分工的乐趣与气氛,痛苦的家庭就像以恨和严格纪律管理的营房。
家庭中的严格管理相当于家长把自我憎恨投射在孩子身上。他们一生都在追求至善,可悲的是他们自己没有做到,所以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更有甚者是他不能爱,他把乐趣看成魔鬼。可以说,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顺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为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不会有满意的性生活。
父母希望孩子做到他们自己达不到的标准,但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孩子得到的比他们更多。没有自由生活过的父母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活得痛快,这种家长对将来永远有莫大的恐惧,以为只有严格训练才能拯救他的子女,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假定外界有一个主持善良与真理的上帝,纪律不过是宗教的一支。
夏山与别的学校主要的不同是,我们对孩子的天性有信心。我们相信如果汤米要做医生,他会主动读书以通过入学考试;而一个严格的学校则认为,不逼打或强迫汤米按规定时间学习的话,他一辈子也成不了医生。
家庭的严格教育比学校的严格教育更难以改正。在夏山,如果一个孩子是害群之马,整个集体会表示不认同,因为集体的认同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于是孩子很快会学乖,因此也不需要纪律了。在家里,因为掺杂了很多感情因素,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一个忙着煮饭累坏了的母亲,利用“不认同”来处理孩子的淘气,种菜累了的父亲发现他的菜园被孩子捣乱过时也一样。但我要强调的是,如果让孩子一生来下就自由发展,常见的对纪律的要求就不会产生。
被严格教育的孩子,会以惹父母生气来表示他对权威的憎恨。绝大多数孩子的淘气都是不当训练的证明。如果家庭里有爱,一般来说,孩子会接受父母的指导;如果家庭中只有恨,孩子就会变得有破坏性、无礼和不诚实。
在夏山,我们以平等对待孩子。大致来说,我们尊敬一个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就像尊敬成人一样。但我们同时也知道孩子不同于成人。如果比尔叔叔不喜欢吃胡萝卜,我们就不会要求他把盘子里的吃光,也不会要求做爸爸的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如果我们一直改正孩子的行为,会让他们觉得自卑,会伤害他们与生俱来的自尊心。许多事情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天晓得如果汤米真的不洗手就坐下来吃饭,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错误纪律下长大的孩子,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中。他们不敢面对自己,变成无关紧要的习惯和礼仪的奴隶,毫不迟疑地接受许多愚蠢的习俗,因为严格纪律的本质就是惧怕责难。
孩子不怕同伴间的责难,却怕成人的处罚,因为成人强大而令人敬畏,常是一个令人害怕的父亲或母亲的象征,因此,孩子的恐惧就油然而生。四十多年来,我看到各种被宠坏的顽劣、粗鲁和充满恨意的孩子来到夏山,他们都渐渐变成快乐、合群、诚实、和气的孩子。
人类的将来掌握在新一代父母的手中,如果他们仍以武断的权威毁灭孩子的生命活力,犯罪、战争和痛苦就会继续下去;如果他们一再重蹈父母一辈严格训练的覆辙,就会失去孩子的爱。因为没有人会真正爱自己怕的人。
精神疾病是父母严厉教育的结果,我们不能用恨、处罚和压制来制造善良的人性,唯一的方法就是爱。
三、让孩子做他自己
弗洛伊德说,每一种精神病都是因性被压抑而引起的,因此我说:“我要办一所没有性压抑的学校。”弗洛伊德说,潜意识远比意识更重要而且更有力量,因此我说:“我们学校里,没有禁忌、处罚和说教。我们让每个孩子依他内心的冲动生活。”
慢慢地我发觉,多数的弗洛伊德派学者不知道或不相信应该给孩子自由,他们竟然把自己与放纵混为一谈。他们接触到的是一些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发展的孩子,这些孩子也不会自然地尊重别人的自由。我相信弗洛伊德派学者的儿童心理理论,是建立在对这些受束缚的孩子的观察之上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发现,许多婴儿有肛门性欲感,但是我在自由发展的婴儿中却没有发现。弗洛伊德派学者发现儿童有反社会的攻击性,在自由发展的儿童中也没有。
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工作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经过许多年我才发现和了解:是自由非治疗帮助了夏山的问题儿童。我发现我的工作是不干涉孩子,认可一切他们自己不认可的东西——那就是强加在他身上的道德感,也就是对他自己的仇恨。
所有心理学派都承认潜意识的假说。它是我们不自觉的愿望,是爱和恨埋藏的地方。我们的性格是意识行为与潜意识行为的混合体。
闯入住宅行窃的青年知道他想要钱或东西,但不知道他用这种不被社会接受的方法来赚钱的内在动机在哪里,那个动机是隐性的。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教育和处罚永远医治不了他的缘故,责骂不过是耳边风,处罚也只能让他的身体有所感觉。这些教诲和处罚从来不能深入触及控制他行为的潜意识动机。因此,宗教的说教不能渗入孩子的潜意识。但如果有天晚上,助理牧师和他一起出去行窃,这个行动就会解除造成孩子反社会行为的自我憎恨,助理牧师给予孩子的认同感会使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好几个小窃贼都因为我和他们一起去偷邻居的鸡或学校抽屉里的钱而被医好了,行动可以触及潜意识,语言却不能。这也是为什么爱与赞许经常能解决孩子问题的原因。我并不是说爱会治好严重的幽闭恐惧症或虐待狂,但是通常爱会治好绝大多数的少年盗窃犯,以及有说谎习惯和破坏性的孩子。我已经用行动证明,给予自由及消灭道德纪律能治好许多将来一生可能会长驻监狱的孩子。
真正的自由对于夏山这类的团体,就像精神分析对于个人一样。它释放了内在的郁积,犹如一阵清风吹过心怀而驱散对人和对己的仇恨。
替年轻人争取自由一定要做得彻底,我们一定要立场分明而不能中立,要么权威要么自由,要么选择纪律要么选择自治。骑墙是不行的,今天年轻人的处境需要我们用行动来支持。
要孩子做一个灵魂自由、对工作感兴趣、对友谊有乐趣、对爱情感到快乐的人,或者让他成为一个痛苦的、矛盾的、恨自己和社会的人,这大权操控在家长和老师手中。
怎样获得幸福?我的答案是:消除权威。让孩子做他自己,不要教导他,不要教训他,不要勉强他上进,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这也许不是你喜欢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采用我的答案,应该自己找出更好的答案。(转载自《夏山学校》[英]A.S.尼尔著,王克难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Alexander S. Neill),夏山学校的创始人,是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自1921年创办以来,这所实验性质的小学及初中寄宿学校赢得了人们极高的赞誉,被称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在夏山学校,尼尔突破传统观念,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践行“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的教育理念。而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尼尔如实直书了其办学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总结。
据统计,《夏山学校》于1960年出版后,在全球掀起持续不断的“夏山热潮”,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儿童纷纷前往夏山就读。《夏山学校》仅在美国,10年就销售超过200万册,并被600多所大学指定为教育必读书。目前,《夏山学校》已经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专家奉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教育经典。
夏山学校以“快乐、诚恳、均衡与合群”为校训,将“自由、民主与爱”奉为学校宗旨,快乐应然也实然地成为夏山学校生活目的。衡量成功的标准,即为“愉快的工作”和“积极的生活”。在这所拥有52名学生的学校里,学生自治大会是夏山民主氛围最直接的体现和创新,有关学生团体活动,譬如拟定校规、安排活动或是对于犯过者的惩戒,都要经由每周六的自治大会表决处理;生动活泼的周二讨论会上,尼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期待每个学生通过这种建设性的方式发展自己;夏山学校的课程安排设置、组织与管理,以知性和感性并重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修课程;渗透着鼓励、启发和引导的课堂片段,寓教于乐,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融洽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欢快而和谐的学校氛围,不禁使人对夏山学校平添几许喜爱之意。黑柳彻子笔下描绘的让人心向往之的巴学园,更是将夏山学校理念和实践阐释得淋漓尽致。
寥寥篇幅,辅以具体案例,尼尔在书中阐释了以下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游戏、舞蹈与音乐、爱与赞许、真诚与宽容、自卑感与幻想、恐惧与伤害、责任与义务、衣着与饮食等学生成长中须给予重视的问题;书的最后篇幅,尼尔采用问题与答案的形式(Q&A)呈现出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无不展现尼尔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情怀。
尼尔告诉我们:教育者自身素养对于教育对象有着深远影响,要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而变化,要尊重个性的差异……这些启示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熟读精思。教师和家长如何帮助儿童全面发展情感与智育、协调自由与约束,如何正视儿童的反叛与挑战,如何处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尼尔的夏山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份份惊喜!跟随尼尔的笔触,置身于夏山学校,这个“因材施教的典范”,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民主环境,不难产生这种共鸣:不去苛责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目睹教育希望的种子发芽、成长、茁壮,就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就像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发展依赖客观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我们没有必要对夏山学校进行全盘复制、模仿,那样既不理智也不现实.但是,尼尔的办学精神——“对生命的的尊重,给予孩子们真正的爱,在自由自在的兴趣环境中学习”是值得教育者铭记于心、实践于行的。
(推荐人:孙益)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Alexander S. Neill,1883-1973),英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誉满全球的夏山学校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一个教师的日记》《问题儿童》《问题父母》《问题教师》《夏山学校》等。其主张“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并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
孙益,女,湖南岳阳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外国教育史、西方大学史,讲授的课程有“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名著研读”“欧美高等教育史”等,出版著作有《西欧的知识传统与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一本书读懂西方家教智慧》《探索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等,发表的文章有《大学与近代西方职业阶层的兴起——以医学和法律为视角》《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导读》《21世纪以来美国教育史学科新进展》《欧洲中世纪大学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等。
推荐访问: 我们应该 如何对待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