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能源-能源产出大于需求
评价指标:所有能源需求通过建筑可再生能源或附近能源系统/电网提供。
(3)环境-对环境具有积极正面影响
评价指标:周边环境融入度、资源高效利用、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3 余能房评价模型
余能房是将舒适度、能源与环境3大主要领域积极融合于设计及建筑中的体现。
余能房评价模型用于评价建筑在上述3大领域的表现程度。建筑整体表现程度取决于建筑在所有领域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分为4级——1级为最高,4级为最低。
余能房细化要求包括3大领域下的9项指标,每项指标至少要达到4级。若建筑某项指标达到4级或以上,则被认为符合余能房该项指标要求。
余能房评价模型是评价建筑表现程度的有效工具。此外,建筑投入使用后,余能房评价模型还可用于对建筑进行监测、评价和改善。
4 余能房关键技术指标(住宅建筑)
4.1室内舒适度
4.1.1 采光
4.1.2 热环境
4.1.3 室内空气质量
4.2能源
(1)将能源需求降至最低。采用节能技术及设计方案(如建筑朝向、形状等)
(2)尽量采用来自建筑、现场或附近能源系统的可再生且无碳排放的能源来满足余下的能源需求
(3)如仍有少量能源需求尚未满足,则考虑采用高效转换的化石能源。
4.2.1 能源需求(包括供热、热水、通风、空调制冷、技术设备及照明用电)
4.2.2 可再生能源
4.2.3年度一次能源平衡[2]
4.3环境
4.3.1 环境负荷
4.3.2 新水消耗
4.3.3 可持续性
4.4其它指标
除上述量化指标外,余能房针对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设定了定性指标,如采光、热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噪声、能耗、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平衡、现场能效监测、环境负荷、新水消耗、生态影响、外部环境与可获得性、建筑运行管理等。
与量化指标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则侧重指导过程以实现量化指标或整体化方案(生物多样性、文化以及地域特色)。
5 余能房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3步节能,如今北京、天津已出台更严格的4步节能标准。与此同时,很多地方开始着手研究更高的建筑节能标准。被动房示范项目推动了被动房理念在中国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平衡协调能源、舒适度与环境的关系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余能房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
我们搜集到一些欧洲的余能房案例(附后)。迄今为止,欧洲的余能房示范项目多数集中在单层或多层建筑,如独栋别墅、幼儿园、小型办公楼等,暂时还未应用到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这或许与欧洲的建筑特点和当前的技术局限性有关。
考虑到余能房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其更适合于兼顾要求建筑节能与舒适度的中小型建筑,如办公楼、住宅、酒店、公司总部、幼儿园、度假村、疗养院、养老院等。
6 余能房项目案例
案例一:挪威未来余能房
(建成时间:2012年3月)
未来余能房采用了优化自然采光设计,大窗户保证了地面层所有房间都有充足采光。首层主房有四扇竖窗与四扇屋顶窗。四个方向采光使住户感受到白天的光线变化。
未来余能房能源方案遵循两项原则:将能耗降至最低,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
东南外墙上竖直安装的太阳能集热器保证热水和采暖需求;低排放的木炉和火炉采暖。在寒冷季节,高效加热器保证生活用热水需求;KNX系统监测管理建筑设备与功能,如遮光板、通风、照明及温度控制仪的运行情况。合理的运行控制可节能40-60%;热回收系统能回收80%余热;墙面与屋顶上大面积窗户充分利用日光和太阳能热;遮光板预防夏季过热与冬季热损失;LED照明;墙体、屋面以及地面高效保温。
窗户与气候控制技术保证了自然通风、舒适的室内温度以及优良的空气质量:屋顶窗和竖窗都是自动控制的。根据感应器监测到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等空气质量数据,屋顶窗自动开启或关闭。在冬季,机械通风将新鲜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由热交换器对其进行预热(余热回收系统)。
可持续的未来取决于过去经验与当前远景。未来余能房汲取了挪威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化解决方案。更多信息,请参见)。
推荐访问: 产出 索取 大于 建筑 余能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