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建筑史学的教学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建筑史学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11-16 11: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建筑史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经验中创新观念,积极探索,完善知识框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PBL教学法,辅以“CDIO”框架,在中外建筑史的教学中建立“内融合——外贯通”的教学体系。最终让学生以史为鉴,在理解建筑历史的发展基础上能对当代设计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学改革;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0-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0.066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ography is guided by the question.

YAN Yi-bi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pplied technology, zhengzhou 451150, henan)

【Abstract】As a fundamental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of human settlements discipline, architectural histor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innovative ideas, improve knowledge framework in teaching experience,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self-learning oriented by problems, and establish " the integration from inside to outside "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aid of PBL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DIO" framework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 history teaching in order that students can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nd improve their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 PBL teaching method

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以及风景园林等一系列人居環境学科中,建筑史一直是作为专业基础的理论课承担着塑造学生历史观、美学观念及构成知识框架的重任。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学生要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更具应用性和创新性,这与建筑史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矛盾。那么,作为建筑学的教师,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性强的建筑史与学生日后的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 对于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建筑学把它自己的学科历史纳入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几年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几门学科的反复教学,在新的就业与升学要求下,总结出了几个问题:

1.1 教学观念有待创新

建筑史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工科学习体系中的“文科”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形成及演变、构造方式,认识到建筑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建筑史教学不能仅仅是老师在台上讲历史,学生在台下依靠大量死记硬背去储存知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建筑的历史中我们应能窥探建筑发展的当代和未来。学生在学习中外建筑史时,如何形成专业修养与审美,如何建立起客观的文化自信,这正是包括建筑史在内的理论课应该加以引导和进行讨论的内容,而这些也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们建筑设计作品的水平。

1.2 教学知识框架有待完善

建筑史学的课程包括《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两部分,很多学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中国与外国建筑史分为上下两学期授课,这种方式缺乏对于中外建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类比,学生在学习中也往往只是单纯记忆知识点,没有串联知识的意识。如何使学生的精力从枯燥的知识记忆中解放,真正形成脑海中的建筑历史大框架,进而了解建筑史的演变和发展至关重要。

1.3 缺乏教学引导与目标设定

对于一门理论记忆性课程而言,传统课堂讲授方法过于被动,容易使学生产生怠惰情绪。中外建筑史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建筑观与历史观,需要设定基于专业背景的教学目标,探索适合建筑学专业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建筑史学习的主动性。

2 建筑史学教学改革理论支持

2.1 借助“CDIO”教学法构建建筑史框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创了CDIO工程教学方法,集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工程师。在中外建筑史的知识框架整合建设中,可以借助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建筑史教学在本科学习及将来从事建筑生涯过程中的运作性。

2.2 引用“PBL教学法”设定教学引导与目标

由美国教授巴罗斯发明的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转变传统的讲授者角色, 以问题为导向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辅助者。学生也从传统的被灌输知识转变为课下主动扩展知识,课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教育的核心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手段。

3 教学改革具体应用及效果

3.1 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导

借助CDIO工程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观念和授课逻辑,在中外建筑史论课程的授课设置上,采取反转课堂等手法,强化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授课的第一阶段,从学生熟悉的社会与文化角度切入,让学生领会建筑史学习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启发与训练作用。教学第二步,引导学生设计中外建筑历史的整个大框架。以建筑历史知识与现代设计运作联系为目的,实现建筑史学习中的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四位一体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建筑师。

3.2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

判断一种教改方式的适用性,要看基于具体评估体系的教学效果反馈。在PBL教学模式指导下,在开课之初发布课程知识框架纲领,每个板块提出一个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必要的收集和整理资料。教师可以每4-6个学时设置一个学生课堂预讲、讨论环节,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交流沟通表达能力。例如课前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分期各有何特点?”学生在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并在课上进行初步讲解,再由老师引导学生不偏离于主题的开展小组讨论,及时对学生的见解给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老师提纲挈领查漏补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同化,把所学建筑史知识纳入自我的能力体系。学生作业也可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辩论会、小剧场、方案招标会等,加入教师讲评和学生互评,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也会更深刻和充分。

3.3 中外建筑史教学层级间的融合与贯通

在中外建筑史的教学中建立“内融合——外贯通”的教学体系。“内融合”是将中国与外国两个地理层面、古代到现代两个时间层面的建筑知识进行渗透与连接,始终将知识点放置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来进行对比和联系,不孤立地看待某个知识点,让学生把握历史演变的规律和个体案例的独特性。“外贯通”是将中外建筑史的知识放在更广阔的建筑专业知识领域及文化领域进行扩展延伸,始终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使学生能将建筑历史知识与建筑设计贯通起来,学有所用。如在中国建筑史课程的讲解中,应县木塔的金厢斗底槽“筒中筒”及其暗层类似“圈梁”的结构,可以联系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来拓展学生的联想能力,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现代价值。通过这样古代与现代的贯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筑历史知识的价值,并能在今后的建筑创作中进行传统建筑文化的表达。

3.3.1 横向对比

在地域上,某一类型建筑的中西方差异可能很大,也可能产生奇异的类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分析其中的规律、总结其中的异同。例如拱券在中西方建筑中的作用:西方建筑中拱券结构一直非常盛行,通过这种结构增大跨度,形成丰富的建筑立面表现与内部空间。而在中国,拱券结构也早已有之,却并没有大范围的使用,仅在陵墓建筑及大门建筑中使用较多。在讲授中国建筑史课程时可以将两个点相联系作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外国建筑史进行预习。

3.3.2 纵向联系

在时间上,比较同一性质的建筑发展演化进程并研究其原因。以宗教建筑为代表,欧洲的宗教建筑与政治统治的关系较紧密,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多神教的神庙建筑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教堂演变的历史,注重宗教建筑外部的造型宏大夸张与内部空间对精神的控制。而中国的宗教建筑最大比重是佛教建筑,从外国传入中国后,建筑曾受印度的影响以塔为中心,逐步过渡以佛殿为中心,并出现了重阁、经藏和钟楼,逐渐完成建筑的本土化。同一性质的建筑,由于其各自的纵向时间发展不同与文化差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引导学生纵向剖析不同建筑发展的差异性和走向。

3.4 考核形式

在中外建筑史整个考核体系中,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的综合配比。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每次布置的课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反转课堂实施程度等。期末考核采用开卷形式,通过十道左右的综合论述题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掌握与逻辑分析能力。史论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全过程,要注重中外建筑史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在后续课程的考核中继续关注学生的理论把握能力。

4 结论及建议

对于建筑史的教学而言,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使之与时俱进,最终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史为鉴, 落实当代,在历史的发展中窥见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考,并运用思维工具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从传统的被动接收知识向能力提升系统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建筑史学的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出既能秉承建筑历史文化精髓,又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献】

[1]白梅,魏丽丽,陈晓卫.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2009,(4).

[2]玄峰.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漫谈——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六[J].华中建筑,2009,(12).

[3]葛海霞.中国建筑史教学浅析[J].中国商界,2010,(8) .

[4]高燕.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5]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7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 史学 教学改革 题为 导向 思考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