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

时间:2022-11-16 13:5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駝4ivM?oi4u_x]4F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国家制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工业、交通、国防等建筑得到重点扶持,居民建筑发展相对滞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影响,建筑领域的思想禁锢较多,对传统和外来建筑经验的借鉴都面临较大障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有效发挥,如从1958年到1959年,仅用280天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人民大会堂建设。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家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都对建筑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环境下,建筑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大大提高,学习借鉴各种建筑思潮和理念的机会显著增多。尽管实行改革开放只有短短30多年时间,但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伟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式建筑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们居住、工作、娱乐、出行的条件明显改善。

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现代建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城市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在规划上缺乏科学论证,导致交通拥堵、城区内涝、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愈演愈烈;有的建筑一味强调高大或新奇,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有的建筑则一味推崇标准化、模式化,缺乏创意,致使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因此,中国建筑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台湾建筑和祖国大陆建筑的关系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在建筑上也不例外。早在汉代,就有部分祖国大陆的闽越人进入台湾,成为台湾平埔族和高山族的祖先,干阑式房屋等建筑形式开始被带到台湾。后来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随着祖国大陆向台湾的人口迁徙和交流日益频繁,祖国大陆对台湾在建筑上的影响越来越深。在古代,台湾移民主要来自福建,而福建居民的主体又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台湾传统建筑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般性特征,如在空间布局上强调群体组合、中轴对称,在建筑结构上采用穿斗式或抬梁式木构架,屋顶使用硬山和悬山等。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受福建传统建筑的影响犹为深刻,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许多台湾居民把聘请祖国大陆师傅(称“唐山师傅”)为自家建屋视为荣耀,不仅建筑形式完全模仿福建民居,甚至连建筑材料也大多是从闽南运来。从福建和台湾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如一明二暗式和一条龙式、单护厝式和单伸手式、三合天井式和三合院式、四合中庭式和四合院式、多护厝式和多护龙式、竹筒屋式和街屋式等)对比来看,都基本相同或相似。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台湾建筑出现了一些日本建筑的成分,如修建木板通铺、在住宅入口设玄关等,但台湾人民保留和复兴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努力从未停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各省居民大量进入岛内,带去了祖国大陆近代新旧并存、中西交汇的建筑风格。加上台湾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流日益密切,建筑领域的留学人员可以方便地接触西方建筑思想。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台湾经济得以恢复和快速发展,台湾建筑出现了新的一波大交汇大融合现象。各种建筑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以及台湾岛内本土的,纷纷发生碰撞和交融。这个时期,台湾建筑多元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一大批风格迥异的建筑作品相继问世。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台湾建筑一直有意识地尝试对古今元素、中外文化加以综合,追求自身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且事实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的侧重形式的综合,如1959年建成的台北南海学园科学馆,下部以西方风格的3层办公楼为基座,上部为类似天坛的会堂;1972年建成的台北孙中山纪念堂,保留了层顶、柱梁、斗栱、回廊、台基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却按照现代建筑的形式加以转换和组合。有的则侧重形式和内涵的综合,2005年建成的台北101大厦曾是世界第一摩天高楼(508米),其外型做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样子,象征台湾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向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山水心灯”的创意来自台湾民间放孔明灯祈福的习俗,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论,表达出祈求平安、回归自然的意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建筑文化若要继续在世界建筑之林占有重要位置,就必须具备鲜活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显然不可能来自西方,也不可能完全来自过去。它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和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文化成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真正的创新。鉴于祖国大陆和台湾在建筑史上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两岸同胞尤其是建筑界人士完全有责任也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创造,推动中国建筑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推荐访问: 中国建筑 文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