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时期,文章以南京民国名人故居为例,分析了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内不化”和“外化”设计思想,探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脉和建筑设计思想核心。
关键词:中西合璧建筑 民国 南京
一.墨菲对南京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形成的影响
1914年的初夏,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的亨利墨菲来到中国,他被中国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所折服,于是,这位年轻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墨菲逐渐确立了一种风格:将中国古典元素作为装饰,附加于符合西方现代功能的建筑表面,满足实用和文化融合的要求。
1927年,墨菲参与制订的《首都计划》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历时一年编制的首个对城市采用综合分区的现代城市规划,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他在此工作期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与西方先进技术的碰撞与融合。因此,至今南京街头的很多建筑由于受到墨菲的“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理论的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新民族形式”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我国著名的中国古典建筑专家潘西谷先生曾说过,“ 上海外滩建筑基本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而南京民国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外近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上探索,南京民国建筑日趋成熟,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样式,成为民国时期建筑设计方面的杰出产物。
二. 從民国时期的南京居民建筑看中西合璧建筑理念的相容性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中最为振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渗入,中西结合在各个方面都诞生了全新的文化形态。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各教派传教士相继闯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建筑设计思想,早期的西方建筑师曾利用建造教会大学校舍进行过几次失败的中国建筑新探索,他们只模仿了中式屋顶,但对于斗拱系统缺乏深层理解,只是直接将厚重的大屋顶架在西式房屋上,显得不伦不类。民国时期,上海开埠后,大量西方新材料新技术从上海引入南京,砖块,石材,玻璃,混凝土等新式材料也在民国时期进入国内逐步取代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木结构。
在西方,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常常源于矛盾对立的双方,他们常常通过批判和斗争中,从而诞生一种新的设计思想,但中国并不是这样,在中国,两种迥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可以相安无事的融合在一起,并且近代中国的设计从一开始便不排斥新技术。墨菲凭借自己深厚的建筑功底和认真的调查观察,尽力保持中国古建筑的原有风格,采用中式大屋顶,用混凝土模仿木斗拱和柱子,如在金陵女子大学的设计中,墨菲用混凝土仿制斗拱和柱式,造型保持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材料和结构采用了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融的新建筑形式诞生了。这种新兴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有学者将其称之为 “中国古典复兴建筑”。建筑师们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式的探索上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加上不同建筑的不同用途,尝试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般为砖混结构的中西混合建筑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江苏南京留存下来了大量民国时期名人故居府邸,其中有很多都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如:总统府,美龄宫,阎锡山故居,孔祥故居,马歇尔故居,杨广生故居,周佛海故居等,它们展示着南京在民国时期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位于南京浦口区的杨光生故居建于晚晴时期,是一处前店后宅中西合壁式建筑。临街店面为传统中式建筑,粗大的木质梁架,望砖小青瓦。建筑的整体仍为中国传统式,而在局部装饰及附属建筑的设计中,却采用西式手法与材料。如一楼地面为红白相间的水磨石地,二楼栏杆采用铁质带图案等。整个庭院,古朴典雅,宁静舒适。杨广生故居是中西结合建筑设计手法运用到民居建筑的典范。
当时中国的很多著名建筑师曾赴欧美留学,从西方学成归来的建筑设计师们,他们充分了解西方建筑功能的基础,掌握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方法,并且希望继续传承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传统特色,他们努力寻求将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与西方建筑结合起来的设计手法,我国形成了一种“外化而内不化”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其“内不化”的是中华民族古典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外化”的是其外在的新材质和新技术的实用功能,这是一种既不失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改变木质结构,小砖小瓦的建筑方式的新风格,表现了中国传统审美和实用的西化设计的完美结合。建筑大师童寯先生设计的位于宁海路5号的马歇尔故居是一栋具有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住宅。建筑坐北阴南,平面布局为L型。外观采用江南园林建筑的卷棚欧山式屋顶。室内设计相当现代化,没有苏州园林建筑内常见的红木家具等。 门窗也采用现代构图形式,楼前有大片绿地,院墙开有漏窗,可见其内栽种的绿植。这栋建筑物既反映了吸取中外建筑的成就,又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建筑史的发展兴盛期随之到来。中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第一代建筑师,包括童寯、吕彦直、庄永昌、葛宏夫等,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作品,使得中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中国相得益彰且相容共生,开启了中国近代民国建筑的宏伟篇章。
三. 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浅析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内不化”
中国地域辽阔,因不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但总体上,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较为统一,由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千年来受到了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
孔子曾强调“中庸之道”,因此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认为中和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中国古代建筑有强烈的“以中为尊”情节,主体建筑物,正门,大多放在中轴线上,左右安置次重点且两边保持对称。据史料记载,自西周以来不管是普通百姓家舍,还是皇族宫殿建筑,都充分提现了这种思想。墨菲在金陵女子学院的设计上运用了东西方向为中轴线,并且将主体建筑安置在中轴线上的设计手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审美观保持一致。
崇尚空灵的审美源于“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对于自然的和谐美,整体意境非常重视。古人在设计住宅时偏好自然,喜爱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兴建土木,修建房舍。建筑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透露一种意境,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东方式的空灵之美。就如同苏州古典园林给人们带来的,以其精心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自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优美意境。总统府等建筑在规划中便融入了苏州古典园林元素,保存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水与假山的结合,其内部园林如今仍以亲近自然,古典幽雅而著称。
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孔子的一个思想内容是“仁者爱人”。由此,中國设计理念重视的都是一种内在精神,更多的强调人的内心精神状态。中国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设计理念都大量遍布着精神伦理的约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工艺的设计理念,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和道德伦理。中国设计风格中社会性、家族性,集体性的因素占了很大部分,因此,中国建筑很少以单独取胜,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蒙古包,云南的一颗印,还是南京颐和路留下的民国建筑群,大多都表现为组合建筑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合院”住宅建筑形式。
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内不化”便是对中国各地传统建筑精髓的提炼和总结,是中国历史文脉的核心。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割裂设计现在与历史的联系会使中国的设计缺乏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使新的设计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要体现中国历史,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统一。
结语
正如鲁迅所提出的“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西文化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与综合化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孤立的存在,的确,任何艺术想要更进一步发展都不应该是片面的,闭关自守的。我们除了要把握国际上的新技术,了解国外的新鲜设计思潮,也要扎根于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才能赋予的艺术设计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杨小苑 丁波 杨新华.南京名人故居[M].南京出版社.2008年
[3]邹羽佳.南京民国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D].2011年
[4]何伟伟 杨奥.中国传统设计的“中庸”理念[J] 包装世界.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齐筠倩,出生年月:(1998.8),女,江苏南京,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推荐访问: 外化 中西合璧 中国 民国 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