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浩瀚匾园

浩瀚匾园

时间:2022-11-17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Z感受古文化脉络。

名人匾

最有价值的收藏品

书写匾额的一般为四类人:第一是军政要员(即官书),如康熙、乾隆、孙文;第二是文化名人,如作家,艺术家,史学家,像郭沫若(即名人书法);第三是书法家题写的,如颜真卿、黄鲁直、于右任、沈尹然(即名家书法);还有一种就是民间写手所为,他们既无官职,也无啥名气,只是当时当地算能写一手好字者,这种作品虽然题有下款,也是很难考证的。

民间能见到的匾额一般分为名家手笔的大堂匾和文人匾。在雕工方面,匾额的时代特征很明显,清代比较繁荣,其中康乾盛世的匾,做工精美,极尽奢华之能事;而明代的则比较简朴,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点在鉴别匾额真伪时相当重要。

匾额很重书者的名气,如果是大人物的,其价格就会翻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匾额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雕刻工艺,相对于石刻来说,更能如实表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所以匾额以收藏文官题写的为佳,尤以进士翰林题写的匾额最为珍贵。近代文人书画大家题写的匾额,其中“文玩匾”和“堂名匾”是最具收藏价值的。“文玩匾”一般是有志文人用以励志、自勉、雅兴而挂于书房;“堂名匾”则多为请名人题写,置于厅堂,用以光宗耀祖。

营建匾额

对安居的企盼

民居普遍注重匾额。他们或贫或富,或儒或商,或高墙大院,或衡茅小屋,凡民居多有匾额。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温饱问题实在是百姓的头等大事,衣食有余,成了人们值得庆幸之事。有的人家只有心中的祈盼仍觉不够踏实,求神保佑,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厌恶天灾兵祸,希望生活安定,社会繁荣,是一般百姓的心理。这些意识自然也反映到匾额之中,如“居之安”、“安且吉”、“安且真”、“昌吉第”、“光安第”、“承平第”等。

人以居为安,房以匾为荣,旧宅重建、新房落成,必然有亲朋好友择日送匾上梁,高悬正房,以求避邪求福,安居乐业。

武匾

我国自古重武

在瀚匾园内有一个区域专门是讲“武”的。在我国古代,对武非常重视,在推行科举制度的时候,除了文状元,也有武状元。我们一般还能够看到“文魁”和“武魁”。

宋朝以前,文武事实上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很多人都是文武双全的。成语“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军,可以去打仗,入朝为宰相,治理朝政。古代的丞相,就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

后来有个问题出现了,就是武将掌握兵权后,如果皇权实力不足,那么就有可能被武将造反篡位,像唐末的藩镇和五代十国的乱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教训,将武将的地位一贬再贬,将那些文臣地位上升,甚至让文臣去治军,所以北宋以后,武官造反的事就没有发生了,但是这样一来,社会的风气也开始重文轻武起来,国人的尚武风气逐渐消退。

三“馆”其下

刘光瑞和他的私人博物馆

“西安有碑林,重庆有匾园”,这是刘光瑞预想的一个效果。很明显,到达瀚匾园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这个预想实现了。仿佛一夜之间,城市里滋生出这样一处宝藏,让所有人为之惊叹。与此同时,在匾额博物馆的旁边还有线装书博物馆,以及即将建成的中医博物馆,可谓三“馆”齐下。

踏破铁鞋 集得3000多块匾

瀚匾园是重庆匾额博物馆的名字,这里展示着3000多块古代匾额,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在重庆这个地方还有这样的景象。它位于重庆渝中区李子坝,背靠大山,面朝嘉陵江。

这些匾额都是一个叫刘光瑞的人,同他的父亲刘少林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点滴收藏而来。他不是考古家,也不是文物贩子,而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用他业余的时间不光踏遍了巴山蜀水,还远及内蒙古、福建、广东、云南……可谓踏破铁鞋,连自驾的车都坏过好几次。

和众多驴行人不同的是,刘光瑞每走一个地方,他不去关注哪里有好的景点,哪里可以吃喝玩乐,而是打听哪里有匾。得知线索后,他会走进别人家中去掀看床脚、抬看门板、翻进猪圈探查挡板、钻进柴房倒腾待烧的木板……凡是一般木块能用的地方,他都会仔细去查阅。皇天不负有心人,也正是他的细心和执着,年复一年,积得了这批在全重庆乃至全中国都响当当的匾额。其中最早的一块匾为明朝时期匾额,而最大的匾额长度超过了3米。

这些匾中,有的简单朴素,除了题款什么都没有,有的密布雕花,有的满身都是蛀虫蛀的虫眼。有的匾刀砍斧戳、伤痕累累,是被用来做案板、办酒席所致;还有的匾被用来做门框、地板,甚至搁在猪圈里。匾额上的文字用各种字体书写,从两个字到四个字的都有,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其意思。仔细观看匾额,还能个看到细小的落款、印章、雕刻、漆画等。匾的材质有兰木、紫檀木、香樟木、白木、松木、等等材质。

为买匾额和各色人打交道

刘光瑞最开始的兴趣是收集民间医药线装书籍。在收集古书的过程中,无意间碰到了匾额,被匾额上的文字和书法吸引了,就开始接触匾额并了解和收藏匾额。经过这几十年来的时光越收越多,与其堆在看不到的地方,还不如拿出来与世人分享,就逐渐把瀚匾园整成了现在这个规模。同时给世人惊醒:中国古匾已遭毁坏,匾文化岌岌可危。

由于匾遍布在各个地区,所以刘光瑞必须学会跟当地人打交道。农户看匾的木料粉了,不好当柴烧,就往柴房里搁着,让匾幸存了下来。得知他要买农户的匾,大家都觉得很怪,需要与对方去好好沟通。同时,刘光瑞不少和文物贩子打交道,有的文物贩子知道了匾的文物价值,故意抬高价格,但有一点好处是和他们交易省掉了他分散去各处寻匾的时间。

有一次,在拉匾回渝的途中,他还被交警逮过,因为车上装的东西比车身还大,其实匾占地方,重量还不算重,后来刘光瑞跟交警说是文物,费了好大力解释才放行。总之就是要跟各色人物打交道,不然这里的匾还真凑不了这么多。

床底或猪圈散落匾额的藏身之处

匾一般都是来自大户人家,破四旧后就流落民间了,现在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有门板、墙板、床板,有的妇女洗衣服时当洗衣板,甚至农村办酒席时拿来当杀猪的板子。很多匾额由于年代久远粉了,作柴火也不好烧,农村的杂物房里还能找到一些。有的匾额被厨房里的腊肉熏黑了,但是反而对匾额起到了保护作用,因为被熏的匾不易蛀虫。

在中国的一些农村还有送匾的风俗,其实现在的锦旗、奖牌等都是匾的演变,由于匾本身笨重,逐渐被更替。随着人们对古文化的追思,以后可能会恢复匾额的使用。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过去在城市和乡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其它因素,历史上的匾额属于首当其冲被损毁的文物,因为它是明挂的,所以目前在城市里很少看到老匾额。

刘光瑞告诉我们,能挂匾额的人通常都是比较有功勋的人家,所以,匾额有它自己的一套风俗。匾额都是由别人送出,表达的是对对方的某种价值肯定,比如贞洁牌坊就是对一个女性的褒扬。要做好一块匾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首先要有名人题字、然后是工匠做匾、艺人漆艺、最后还有个送匾的仪式,旧时送匾也像婚嫁一样要选个黄道吉日。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民间重视匾额文化已初现端倪。刘光瑞介绍,2000年以来,作为古都洛阳,市政府已累计拨款60余万元用于抢救征集,据说已收集到200块极富特色的匾额。澳门收藏家收藏的100块珍贵匾额、联、墓志铭曾在珠海展出引起广泛关注。上海的尔冬强在江浙一带推出了中国明清风格的木匾展……

对于这样一个博物馆的建立和维护,刘光瑞可以说是散尽家财。其实,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更多的是政府的扶持与资助。

残匾篇

残缺诠释的完整

在偌大一个瀚匾园博物馆内,其中有一席之位留给了一批特殊的匾额——残匾。那主人是怎么想的呢?刘光瑞告诉我们,正因为匾额的残缺才让这间博物馆更加完整。明清二代的匾额经过岁月的流失,一点点遗留到今天。这批残匾甚至更让我们深思,他们是如何残缺的?

匾额上面的刀痕、斑迹、蛀虫眼、缺口……它们是经过了怎样的历练才走到今日?大约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匾额体现的是文治天下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战争年代的岁月,这些残缺的部分多多少少因战争而变了原来的摸样。其次,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运动中,文物古迹惨遭厄运,匾额当然未能幸免,许多匾额都或毁或残了。再次,城市的拆迁与移民,都让建筑物上的匾额被拆毁甚至丢弃。

在保护古建筑文化意识觉醒了的今天,这些寄托着过去百姓生活希望的已残缺了的匾额,实实让我们叹息复叹息。留在匾额上的一字半句,当我们读不通的时候一定有一种痛惜之感,与此同时我们要深深思考,我们该如何尊重我们的文化?

残缺里有过无尽繁华,那是不应该被忘却的,更应该以古文化的厚重与繁荣而自豪,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残缺匾额,更加敬畏历史。

偌大一个匾额博物馆,三千多块匾额,三千多个词句,每个词句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关于缺失的文字,你能给出它正确的注解么?对于这样一个饱含古文化气息的地方,我们看懂了就是文化,读通了就是历史。

推荐访问: 浩瀚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