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以及优雅的礼节,和难得的安宁祥和。
那次开斋节之后,我无数次地去到那里,回民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循着每一丝每一缕,我都能畅快抵达。如果你还去过其他清真寺(或曰礼拜寺),你会发现,牛街礼拜寺的布局,有其独特之处,牛街是条南北街,寺位于街的东侧,而中国的清真寺,一律朝向西方,也就是圣地麦加的方向,那么也就意味着,这座寺,它的礼拜大殿是顶着这条街建设的,殿门则冲里开,人要从街上入寺进殿,就得先绕到大殿另一端。而一般的清真寺,则是大门、殿门依次排列,正对街面。当年寺与街方位择定的缘由,由于太过渺远,如今已难确言。但由此便形成了牛街礼拜寺“珍珠卷帘水倒流”的独特布局。
这句话其实来自牛街世代口传心授的一首歌谣——《牛街礼拜寺记略歌》,有似竹枝词:
开天古教有亘恒,达天俊路渡群生。
克己复礼先净体,五时朝拜念真经。
上楼看月目观西,南北出入是古规。
百兽青松如大典,四道天罗赛河渠。
玉石桥梁石出头,珍珠卷帘水倒流。
钟不求声棋不抚,年迈老人喜不忧。
一出五门一道墙,一股清泉分两旁。
一对石碑凿千古,一对宝库厅内藏。
月台之上三座亭,明三暗五到七层。
殿左殿右十八柏,南北讲堂衬大厅。
万岁牌顶悬圣旨,两边相配半驾銮。
寺内寺外八眼井,八道红门不上栓,遵守古制站连班。
要想读懂这古老的歌谣,就要从头说起了。这“开天古教”常常被回民书写在清真寺的匾额上,我家乡一座清真古寺里,挂有“清真有本千秋远,正教无双万古传”的对联,便是对这四个字的最好诠释。而“达天俊路”则正来自牛街礼拜寺望月楼上的康熙御匾,意为“通往天堂的俊美道路”,亦配有一副对联:欲溯大原举足莫从他路去,思归至道收心须入此门来。“克己复礼”自不必说,这是与儒家思想的共通。回民秉承这样的精神追求,每日沐浴净身,五次礼拜,诵念古兰经文,以此崇拜真主,修养身心。
“上楼看月目观西”,先登上望月楼,在西方的天空上寻觅新月,寻到则以此作为斋月的开始,不同于太阳历的公历和阴阳结合的农历,伊斯兰教历是太阴历,全然以月亮为依凭,于是它的夜晚排在白天之前,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一天便开始了。“南北出入”说的应是寺门两侧的掖门,一南一北,进出有规,循环有序。屋脊上的云纹无眼兽,看似随意实则有序的青松翠柏,都是遵照典制来的,“四道天罗”应指的是大殿的四层屋宇,雨水顺筒瓦屋顶倾泻而下,如同天上的河渠。接下来,玉石桥梁则为望月楼前的汉白玉拱桥,象征着通往天堂的路径。而“珍珠卷帘水倒流”,则正指上文所讲礼拜寺的特殊布局。
“钟不求声棋不抚”,这就更有意味,指的是大照壁上著名的“四无图”石刻,在照壁正下方,上绘云、树、钟、如意、棋盘、香炉、石泉流水等,整幅图高80厘米,宽36厘米,寓意深长。人们对这幅图最多的解释是“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有棋无人下,炉在无香烧”,讲的是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不张扬夸饰、不赌博嬉戏的生命姿态;还有一种说法,取“钟、意、棋、香”的谐音,意为“忠义齐襄”,古朴含蓄,引人深思。“年迈老人喜不忧”,看似平常一句话,实则暗含人生大智慧,与上句不求声、不抚棋相连,说的乃是散淡无忧的圆熟人生。
推荐访问: 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