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烂木头”中寻出的饮食与健康

“烂木头”中寻出的饮食与健康

时间:2022-11-17 12: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充满时尚元素的上海,在灯红酒绿的步行街上,我们寻访到了一方真正的古韵之地。虹许路休闲街的尽头,有幢白瓦黑墙的二层老房子,在众多西式咖啡馆的簇拥下,她显得十分酣然,透露出一阵江南水乡的气息。略显沧桑的外表是拂去繁华后,散发出的一抹清香淡雅的古风余韵。这里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匾额”的保护基地——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馆中收藏了宋元至民国以来1000多方匾额,其中明清翰林所题匾额共有264方,其中状元匾、宰相匾数量也颇为惊人。今天,我们不说那乾隆帝题的“圣旨”匾,也不讲孙中山的“至性过人”匾,只来品味两块清代官吏所题的匾,虽然他们的身份不比乾隆,他们所送的人更不见经传,但是这两方匾额却实实在在记录着历史的痕迹。

佛跳出墙匾挂上房

据翰林博物馆洪涛馆长介绍,他的馆中收藏有一块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的匾。此匾黑底金字,工艺精良,边镶有龙凤纹,长198厘米,宽58厘米,阳刻四个大字“达上青云”,韵味醇厚、用笔爽健,气息沉静,无矫揉造作习气,耐人寻味。洪馆长评价说:“此四字厚重密实,洒脱真率,线条带燥方润,结体开张大气,轻松舒展。”

其上款有字云:“钦命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五级记录十次周为”,下款是:“国学生谢发达立光绪二十七年仲秋月谷旦”。

这上款中所写“钦命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五级记录十次周为”中的“周”是何许人也?笔者注意到匾额上所记时间为光绪二十七年中秋月,于是便查阅了相关文献。据史料,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福建布政使乃是周莲。周莲生于1841年,卒于1919年,字子迪,贵州省贵筑县人。可能并不是每个人对他都很了解,但要说福建一道名菜,确是妇孺皆知,那就是福建名菜“佛跳墙”,这里还有一段不得不提及的典故。据史料载,清朝末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在家中设宴款待当时刚刚出任福建布政使的周莲。他知周莲善于辨味,对一般菜肴都已吃腻,就决定由自己的夫人掌厨,别出心裁地将鱼翅、鲍鱼、鸽蛋、羊肘、猪脚、鸡肉、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精心煨制成荤香的菜肴,取名叫“福寿全”,意指“吉祥如意、福寿双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十分喜爱,隔日便将自己的厨子郑春发带来参观。此后周莲调离福建,郑春发也离开布政使司衙门,自己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他继续研究、充实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更加香味浓郁。一天,几名秀才来菜馆饮酒品菜,堂官捧一坛菜肴到秀才桌前,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秀才闻香陶醉,吟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名便由此而来。

这则传说中所记的福建布政使周莲是否是匾额上所记之周莲?笔者又查阅了文献记录,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时任直隶按察使周莲由北平调往福建任布政使,如此看来,周莲的确当时是在福建任布政使,至于有没有吃过佛跳墙这道菜,有没有带厨子郑春发去参观学习这还有待考究,但时间上毕竟吻合起来了。这块“达上青云”匾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直到1901年,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周莲在任,并且在那一年的中秋节留下了自己的手迹。

克罗齐曾说过:“历史是个小姑娘,任我们打扮。”文字中的历史是人记载下来的,或是杜撰尤为可知,然而匾额中的历史却是无法杜撰的。古时送匾是一件大事,为求郑重吉利,定要择吉日送上,其间礼数细致,不得马虎,有送匾、迎匾、挂匾、酬谢等一系列程序。一般而言,匾额挂于正中,以左为贵,以内为尊,一匾一梁,相得一方。达,便是到达之意,青云,做高官显爵解。此“达上青云”匾暗喻仕途顺利、加官进爵。虽然我们再也无法看到周莲当时品尝此菜时的陶醉,然而这方匾额却将一个一百多年的故事拉近到了我们眼前。他的字,他的名,仅仅通过一块匾额,在百年之后都实实在在地呈现到了我们眼前,而且还牵出了一道至今为世人所翘盼的名菜。

酒介眉寿匾载春秋

无独有偶,在翰林匾额博物馆,笔者还发现一块与饮食养生有关的匾。匾上题“春酒介眉”四个大字,此匾长219厘米,宽74厘米,厚4.5厘米,由六块横木拼接而成,边框红色,匾面披灰朱漆,匾文及上下款阳刻镀金。此匾上款为:“钦命提督江西全省学政江西□察御史加二级纪录二次姚世荣。”(两枚印章)下款为:“太学生李父顶带乡宾李春移立皇清雍正十年仲秋月谷旦。”原来是江西学政姚世荣雍正十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所立。

“春酒介眉”四字来源于《诗经》,《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郑笺》:“介,助也。” “介”从“夹”的意思引申为“辅助”。林义光《诗经通解》认为,以“介”通“”,意思是祈求。“眉寿”乃老人之转称,意为长寿。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古人用稻子做春酒,来助养老人。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轼也在《洞庭春色》中写诗云“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由此可见,“春酒介眉”匾实际上是指给老人献酒祝寿之意,清楚地点明了酒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其实,根据古书记载,春酒又称水醪也。由于此酒冬季酿造,至春成熟而故名。最早的“春酒”是饮用酒醪的,故有春醪之酒名。我国的黄酒就是从“春酒”演变而来,但仍保留了冬季酿造的发酵规律,保证黄酒质量,乃春酒之精华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以春取酒名的甚多,东汉时曹操时期曾有“九酝春酒法”。

古人脑海中的酒文化,历经两千多年,至今延续不断。中国有句古话“药酒一杯介春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除了春酒以外,酒还和中药走到了一起。祖国传统医学笃信“酒为百药之长”,酒具有“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等作用。传统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适量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之功效。中华酒文化中的药酒,将酒与中医药融为一体,堪称中老年人健身防病、活血化瘀的保健佳品。历代文献记载中都有适合老年人延年益寿的药酒方。宋代《寿亲养老新书》中载的枸杞子方,以其明目驻颜、强筋健骨的功效为药酒中的佳酿,此方用枸杞子、生地黄、火麻仁等以酒浸泡后服用,益肝肾,抗衰老,缓解老年便秘之痛。明代《景岳全书》中所载“地黄醴”,将熟地、沉香、枸杞子等浸于酒中,有助于缓解中老年人由肾精不足、阴血亏虚所引发的腰腿酸软、视力昏花等症状。

“春酒介眉”所展示的是古人在当时医学条件下,顺应自然,用稻米酿酒以求长寿的古老思想。这块不起眼的匾额上,给我们当代人展现的不是那几根烂木头,而是古人的养生之道,它承载着的是几千年来的文明与经验。

酒原本用来养生,祈求健康长寿。“春酒介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古人的思想是淳朴的,稻米是食物,那稻米所做的酒也就用来延年。没有发达的科技,古人只能凭借数千次的体验才能得出“春酒介眉”这样的结论。然而当代人有了先进的科学,却不断地造出“灵芝宝”和“脑白金”这样的健康垃圾,而古人的养生之道却仅仅就是一杯春酒。面对这“春酒介眉”匾,我们不禁感到汗颜。说不定姚世荣在题写此匾额时也正当酒酣之际,随性而成。这些我们都无法考究了,可这“春酒介眉”匾背后所告诉我们的养生思想,却是我们当代人要好好领会的。

遗产保护 任重道远

每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牵绕了一段历史,每段历史的肩上都寄托了一个沉重的思想。匾额的价值已远远大于那几块木板,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礼仪之邦待人接物的文化内涵,它寄托着先古祖先的养生哲学,它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

每每伫立在这锈迹斑驳的匾额面前,洪涛馆长总感到一丝欣喜,几许忧愁。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拂去身上的尘土。一块块匾额,给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时光的斑斑痕迹记载了它经历的岁月。文明承担在这木头肩上未免显得沉重,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开发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确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推荐访问: 木头 饮食 寻出 健康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