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文化景观资源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苏州园林的虚拟影视场景重现和修复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从美学角度看,在虚拟现实环境中需着重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必须有可行的实现方式,这为古园林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苏州园林;虚拟影视;虚拟现实;重现;修复
一、引言
所谓虚拟影视中的现实,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许多国家已开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古代文物的收集、保存、虚拟旅游、复原、辅助考古与研究等各个方面。
苏州园林是苏州古城的精华所在,闻名遐迩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因此,为苏州园林设计能体现其特点的虚拟现实系统,既有助于全面理解园林的美学意境,也有助于虚拟维护和修复古代文化遗产的原貌。这既需要技术支持,又需对苏州园林美学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避免出现数字化媒体粗糙、乏味、僵硬的弱点。
二、虚拟影视与重现中的美学特色以及体现方式
陈从周先生的《说园》道,园林之所以吸引游客,让人百看不厌的原因除了风景秀美,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要有文化、有历史。在虚拟现实系统的艺术特色上也是如此。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虚拟互动中所必须体现的苏州园林本身的特色,这样才能避免只重技术而导致的艺术内涵的缺乏。
1.书法虚实的意境。
书法早在秦始皇时期即已进入园林,刘天华说,“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在自然之物难以直抒胸臆之时,以书法形式为依托的标题风景则弥补其局限的作用,并形成既有分隔又有联系的空间序列。如苏州拙政园,初到园门即见腰门匾额上书“拙政园”三字,表明园主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为政也”表明心志。进入园中,见“入胜”、“通幽”,既清楚预示着空间的高潮,又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自信与潇洒。“兰雪堂”、“秫香馆”、“天泉亭”、“荷风四面亭”等无不清晰道出景点的特点以及蕴涵园主出世飘逸的心态。
园林中的书法作品也是园林艺术的极大观赏点,就其所处的位置来说,有置于室内和室外的。前者悬挂于厅堂,通常为纸质或木质的,形式有匾额、对联、斗方、屏条、立轴等;后者往往刻于砖石之上或镶嵌于回廊墙壁之上,形式有碑刻、书条石等。以留园为例,留园中的书条石是一种条形的青石,似分段的长卷,其内容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大多是技艺精湛的书法作品,园中存有370多方书条石,《寒碧庄记》、《寒碧庄宴集序》、《晚翠峰记》等文章都是因镌刻于其上而得以流传至今,书条石中数量最多的当推名家法帖,使留园成为南派帖学的“集大成者”,书条石亦成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园林与书法结合的典型代表。
现有表现园林的虚拟现实的作品,由于一些技术上的瓶颈和片面追求真实再现,往往忽略了体现园林本身精髓的部分,没有考虑园林的细节意趣。书法是园林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虚拟现实系统中,不应将书法简单地陈列,而应发挥主动性,刻意加以引导,促使游览者对此发生兴趣。某些有典故的书法还应加上注释,这样才能将园林和书法有机地结合,才能使用户充分体验苏州园林的精神内核。
另外,可将园林的虚实关系有机地展示,由于技术上的瓶颈,很难直接展示苏扑旧林的曲折绵延之美。书法中的虚实用在展示的方式上,在集中展示一个区域的时候,周围的区域表现成模糊的质感,如雾气的感觉,或是远景虚化的感觉,这样既能解决技术问题,也能将园林的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表现出来。
2.昆曲如水的氛围。
明清以来的苏州园林,将表演与园林结合起来,已成为园中之胜景,拙政园忠王府、环秀山庄等园林,曾专门修建了精致的戏台以供演出。因此,苏州昆剧应在整体上归属于园林文化之列,表演风格上的自然本色,诗化追求上的清雅细腻,是园林特色的一部分。
园林艺术的神韵在于有水则活,神灵具备;无水则枯,意趣全失。如《红楼梦》里贾母所言,盐要隔着水声才好听,在以水为基本布局特点的园内看戏,特别能够体现昆曲“水磨腔”的特点。康熙年间的拙政园主曾“连十巨轲为歌台,围以锦绣”,将园林艺术中的昆曲和湖山之中的昆曲巧妙地衔接在一起。
由此可见,若在虚拟现实中没有注意到昆曲的元素的话,就弱化了苏外旧林的艺术内涵。在苏州园林的虚拟现实中,需要出现有水意和曲意的氛围,虽有难度,但也可做到。首先,在背景音乐的选取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空间,表现不同风格的音韵。在水边可以用昆曲来表现,而长廊中则可以选用琵琶、扬琴等弹奏背景音乐。音乐不必具体,只需有余音袅袅之感就已经足够,这样才能做到“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园冶》)的效果。
在菜园林的场景中,可增加昆曲欣赏的视频和说明,充分使用户感受到苏州园林与昆曲的融合,以陶冶情操和充分感受园林的韵律美。
在水的处理上,为追求生动的意趣,可以增设小动画,例如随机的蜻蜓点水、鲤鱼游动、跳跃等动画,也可加入滴水入池的画外音,给人造成空灵生动之感。
最后,在某些场景内,可以随机增加雨景的处理,例如水边和长廊边,可以考虑处理成雨景,或加入雨景的沙沙声,更体现出苏州园林轻灵婉约的江南风格。在水的一些景致中,应增夜景和笛声,让用户自由选择观赏,表现出日间游园所不能感受到的清幽之美。
3.植物象外的境界。
我国自先秦美学便有了“比德”之说,即把自然美和人的道德情操联系起来,表现在苏州园林中便是将植物拟人化。在苏州园林中,传统的花木有松、竹、梅、玉兰、山茶、紫薇、芍药、牡丹、睡莲、荷花等,这些植物因不同的自然形态特点,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品德:松的坚贞不屈,竹的高风亮节,梅的清新雅致,兰的幽谷飘逸,荷的洁身自好等等。流连园林,是体验着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层次的意义,将实景化为应景,形象化为象征,构筑了园林形象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形成园林的意境美。
拙政园始终有栽植荷花的传统,其园名表达的是一种意欲远离仕途不问政事的想法。后人仍以此园寄情、托志,加进了更多的孤芳自赏的意趣与成分,亦自然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相联系。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遭贬建沧浪亭。园中广植翠竹表现了园主恬淡寡欲,不以功名为念的隐逸之心;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几棵松柏虽已千岁,依然虬枝铁干、苍劲葱
茏,让人不禁为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感叹。苏州园林中的植物已经人格化、精神化,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意象。所以,游人欣赏的是除了自然美外的“象外之至,象外之境”之意境美。
虚拟现实系统和影视场景均有数据量的限制,存在技术上的瓶颈,很难表现植物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姿态。但苏州园林与植物园有别,是以观赏为主,而非以种多斗奇,做到“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在植物的放置和种类上必须忠于原有园林的风格、甚至超越原有风格。例如拙政园多莲花、而网师园多松,那么在园林植物的分布上,可以比较统一出现这类植物,这既可以减少建模的数据量,又可表现出园林本身的文化特色,是一举两得。另外,在表现植物的分布时,可以运用近的植物制作精细,远的植物用面片表示的方式将其虚化,虚实交互,减少制作的数据量。最后,在表现植物的动态时候要做到巧妙传神,例如荷花摇曳、竹叶飘落、桃花飞舞,这些动画特效较容易实现,但能起到好的作用。
4.文人写意的意趣。
陈从周先生提到,“……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室楼台,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去来无踪,则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得之……”。可见,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面,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飘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使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文人意境是完全抽象的,非常难以表现,而交互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好方法。游览者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参与抚琴、吟诗、作画、钓鱼、读书、下棋等。这一切都是在虚拟交互中完成的,也可称作是整个系统中的精髓。在能够出现互动情景的部分,可以用提示符号来表示,参与者留下的痕迹可以留在场景之中,若虚拟现实系统由网络作为载体,也可以陈列展示部分参与者的作品,甚至交流,从而增添更多的乐趣,这是真实的旅游景点很难做到的,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技术和成本上要求较高。
三、技术体现艺术以及难点解决
首先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更有实中有虚的美感,在远景的处理上虚化,在近景的处理上较具体,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是可以借鉴的画理。园林的每个观赏点要深远、简洁而有层次。可节省很多系统资源。另外,园林的意境可较简洁,一些精细物件的展示可点击后进行详细观赏。将园林内各个需要精确展示的景观、画作、匾额、书法、物件等分两套模型建立,一套作为漫游时的整体效果调用,可简略,只做出大效果即可;另一套作为有机串联后的精确展示,用高真实度的模型和照片,以便用户在漫游时拾取和放大观赏。避免在同一个系统内数据量过大,也有利于分步骤地进行设计和制作。还可增加一些特效、配乐、解说,在不增加数据量的情况下更体现园林的美感。
虚拟艺术虽然是对自然的模仿,但不仅是再现,而应高于现实,在某些真实场景中缺损或完美的情景,在虚拟现实中应该有选择和有目的地提高,如建筑物的大小,若真实园林重建时有比例不恰当之处,应修正调整。例如,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拙政园东部亭子放大,既非阁又不像亭,都可在虚拟现实中修整;另外,在建立虚拟现实系统时,小至一树的造型,片石的移动,景观设计上应细致推敲,不可一味模仿。再如,灯也是园林一部分,其品类与悬挂皆有定格,大小形式各具特征,很多苏州园林装电灯破坏了园林风格,虚拟系统可将不协调的灯去掉。这样才能充分达到修复目的。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在园林相关影视艺术、造景、修复以及保护的结合,在国内外尚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但是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本文旨在研究苏州园林的虚拟现实展示系统中所应重点把握的美学特质,为传统的园林漫游的虚拟现实提出新的展示方式,同时也为古园林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计算机辅助的园林保护与开发方法。
[作者简介]施铸(1978),女,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动漫画设计专业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媒体设计,动漫画设计,三维虚拟互动与数码艺术研究。
推荐访问: 苏州园林 审美 介入 内涵 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