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宋明海南佛寺与佛教世俗化研究

宋明海南佛寺与佛教世俗化研究

时间:2022-11-17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5^ry主持,显示佛教兴衰与政治的关系。正统以后,明初佛教政策已失去约束力,王朝宗教政策实践常有阶段性的变动,除嘉靖外,修建寺院一直颇为活跃。6正统时琼州知府程莹重修天宁寺,赐进士出身、河南道监察御史琼山唐舟撰《重建天宁寺碑记》云:

正统八年岁在癸丑孟夏之初,琼郡太守罗田程公莹、节推宿迁乘公辂、知事宝圭黄公琦等暨诸僚属咸集于天宁寺。时太守公谕于众曰:寺之佛殿乃文昌县善士韩真佑捐资所营,第以规模湫隘,莫称伟观。矧兹邦为海外重镇,方伯连帅之所临莅,群黎百姓之所瞻仰,吾侪忝职斯土,可不为之一新乎?于是乃议鸠工、迁旧殿于后为观音阁,重建大雄宝殿于其旧址……秋八月戊申厥功告成……既而昭勇将军海南卫指挥凤阳陈公瑛等捐资置买田地,以为常住之资……外则土官主簿符忠得、耆老何存等供其具,合其志,董其事,与夫善士马闰通等则另列名于碑阴焉。2

琼州知府程莹率僚属重修天宁寺,目的之一是便于“群黎百姓之所瞻仰”,显然有通过佛寺传播教化之意。捐资者除官员,还有“土官主簿符忠得、耆老何存等”,说明佛教在海南得到了不同族群的响应。海南卫指挥陈公瑛等捐资置买田,为天宁寺保持长盛不衰提供了物质基础。

正德之前,海南一些在明初被毁的佛寺又得到重建,正德《琼台志》记载琼山道右观音堂在洪武间被归并天宁寺,永乐间指挥杨义委、杨岱宗又募建,仍祀观音。此时新建佛寺也零星出现,如定安观音堂由永乐四年(1406年)典史胡敬建,成化弘治间,知县韦全、义民张球又重修;文昌县观音堂为正统间知县汪缙、民邢斌建,成化间,知县宋经重修;该县万寿堂又称万寿寺,洪武中建于清澜城内,为祝厘所,景泰初,千户贾璿迁于城东;昌化观音堂在城内,洪武八年县丞王义建;乐会县观音堂为洪武间峒民王德钦改建,正德间知县严祚重建。3明初“土人”“土官”和“峒民”参与佛寺建设,说明土著已深受佛教的影响。观音堂的频繁出现,与此时珠江三角洲的观音信仰现象相吻合,4再次反映海岛与大陆在佛教传播上的同步。

嘉靖初,朝廷为了防倭再度申严海禁,海南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又因嘉靖帝崇道,佛教受到打压。但隆庆开海后,海南又出现修建佛寺的热潮,详见表四所示。从表四可知,明代后期,海南修建佛寺主要分布在琼山和万州,有研究表明,明代禁止私创新寺,故一些新建佛寺多以庵堂等名之。1表四的佛寺无论是官员还是乡绅民修建,多以庵堂名之,也印证了此说。庵堂规模小,分布广,适合民众祭拜,表四不时出现乡人、乡民、乡绅等字样也就不难理解。

明代海南普通民众对佛教的信仰,还表现在与官府毁寺的抗争中。正统年间,知府程莹对宋元一直存在的琼山弥陀堂“逐尼罢庵”,但乡人私下进行恢复,后又遭官毁才改为社学。

弥陀堂在城东二里,原宋弥陀道场荒址。元泰定二年宪佥撒迪见茅屋住尼妙性,乃为建堂。至顺三年,普明寺营缮都司达鲁花赤阿刺护世同乡老唐缔重修。国朝正统间,知府程莹逐尼罢庵,田给里户耕纳。景泰末,乡人私招尼归复。正德庚辰,汪

佥宪克章复毁,以堂为社学。新田又拨供府县二学。2

程莹毁庵与乡人重建明显有冲突,但官府最终毁庵改建社学。正德末,广东督学魏校正在推行毁“淫祠”运动,寺庙改社学,田产拨归社学,已成为一种模式。3海南官员先行一步毁寺建学,连普明寺也难逃一劫,“嘉靖五年,通判俞渊废普明寺,修建改为社学。”4海南毁寺改社学与大陆没有两样。表四显示,嘉隆时海南佛寺建立较少,直到万历才出现建寺热潮。

三、宋明海南佛教的世俗化

唐末岭南佛教在禅宗影响下逐步世俗化,時高州刺史房千里说:“南人率不信释氏……间有一二僧,喜拥妇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为师郎。”5广州司马刘恂则云:“南中小郡多无缁流。每宣德音,须假作僧道陪位……崖州自来无僧家,临事差摄宣。”6唐末官员所言岭南不信佛,反映的恰是佛教世俗化,官府“每宣德音”也须佛僧陪伴。所谓“师郎”,又称“火宅僧”,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说,“广中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7火宅僧与俗众差别不大,百姓也愿将女儿许配他们,说明民间对僧俗没有严格的区分。

宋代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洋贸易在王朝财政中所占比重加大,岭南因地处沿海,商业经济获得大发展,僧人经商致富而娶妻的现象不断增多。宋人庄绰记载:

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尝有富家嫁女,大会宾客。有一北人在坐,久之,迎婿始来,喧呼王郎至矣。视之乃一僧也。客大惊骇,因为诗曰:“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如贫下之家女,年十四五即使自营嫁妆,办而后嫁。其所喜者,父母即从而归之,初无一钱之费也。8

广东僧人在市井做买卖,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致富后又“例有家室”,较唐代“间有一二僧”不可同日而语。“富家”和“贫下之家”之女嫁僧,反映佛教世俗化已相当深入。元明时,海南僧人仍有娶妻现象,元末“撒廸至治、泰定间,以从潜邸及廉访两至琼,最喜修造丛林。见海南僧皆有家,意甚不怿……至今习俗犹然,近日法司枷号示众”。9可见,岭南僧人娶妻自唐代至明初一直延续不断。

宋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在地域上相当普遍,且越来越平民化,朱熹曾说:“佛氏乃为逋逃渊薮。今看何等人,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入其门。最无状,是见妇人便与之对谈”。3这一情形在岭南的表现就僧俗角色转换的随意性频繁,南宋庆元间,“闻二广州军,凡为僧者,岂真出家之人?盖游手之徒,遍走二广,夤缘州郡,求售为帖,号曰沙弥,即擅自披剃为僧,或即营求住持寺院。不数年间,常住财物,掩为己有,席卷而去,则奔走它乡,复为齐民。”1可见,宋代岭南民众以出家为谋利手段,寺院已成为求取财物的场所。

宋代海南佛寺的普及与佛教世俗化肯定有关联,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琼州和昌化成为海洋贸易的集散地和中转站。2宋代赵汝适说:“海南土产,诸蕃皆有之,顾有优劣耳。笺沉等香,味清且长,琼出诸蕃之右,虽占城、真腊亦居其次;黄蜡则迥不及三佛齐,较之三屿抑又劣焉。其余物货多与诸蕃同,惟槟榔、吉贝独盛,泉商兴贩,大率仰此。”以泉州商人为主的海商成为此海域货物转运的中坚力量,不少人因此而留居海南,“闽商值风飘荡,赀货陷没,多入黎地耕种。”3应该说,宋代海南佛寺多分布在北部琼州府和东部万安军,与海洋移民不无关联。至少自元代开始,佛寺已经与海洋贸易发生关联,如乐会县观音庙“在县治西南,明洪武间建,再改建北门濠侧,后建县之中街,榜曰兴乐寺”,该寺又位于真武庙附近,合祀观音、真武,“二像皆铜铸,古甚。元末时有番舶载至港口,即不能前,舟人以筶卜之,乃知神意欲留兹土,乡人遂舁至庙而祀之。”4宋元海南与占城来往密切,不少占城人也因此定居,万历《儋州志》天集《民俗志·番俗》记载:番人“本占城人,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番浦。不与土人杂居。”明后期隆庆开海,僧人也参与海洋贸易,如濒临大海的万州“三教庵在龙滚渡北里许,僧心圆建,知州刘秉中捐俸买船给僧载货,以资香火,后为射利者霸去,曾光祖断还。”5刘、曾均在崇祯间任职万州。可见,三教庵在官方支持下从事合法的海洋贸易。

宋代佛教在海南的传播还可能与谪宦有关,时被贬海南仕宦多有参禅论道行为,6晋国公丁谓在崖州“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7宰相李光居琼曾作“生死如循环,我师佛老庄”自慰。8谪官与寺院往来颇多,苏轼曾为琼州开元寺题额,9还为琼州三山庵泉题名惠通泉。10李纲谪居海南,曾造访天宁寺,作《渡海至琼管天宁寺咏阇提花》诗三首,元代王仕熙为万州东山岭佛寺作《灵照堂》诗。11谪宦的这些活动也扩大了佛教对民众的影响。宋元海南民众信佛还与传说佛教有消弭灾害等功能有关,正德《琼台志》卷27《寺观》记载,老佛庙位于琼山东门内大街,奉祀普庵,“姓余,名印肃,宋宜春人。六岁梦僧点心,长果悟道,庵隐南岭,后全身入塔。”元初海口两座普庵堂均在明初被毁,弘治间,乡人喜获普庵铜像,遂在原址复建其庙,故名老佛。正德十一年春,乡绅唐胄作《老佛庙记》云:

琼郡城東地荒窊多疫,胜国至元间,尝庙师于水关上禳之。国初城展,庙祀屡废,人仍灾疫,弘治间尤特甚。余先君榕庵尝建议移郡仓、开东河以镇之。未几,乡老杨君祥获师铜像于原住持者张氏之后,皆著“永镇东关”四言,左袖折纪造铸人氏。白诸郡,复迎庙于东分司之傍,人果大安……乃募缘买地移造于表政之通衢……庙成,杨君求余文刻碑,以永其传。12

老佛庙自元代开始,就有禳灾的传说。明弘治间,因灾疫流行,普庵又被当作抗灾的救星。时普庵铜像被发现,更增加了人们重建的信念。老佛庙重建后,“人果大安”,这就将佛教与免除灾疫联系起来,对吸引民众信佛有引导作用,对稳定社会也有好处。

明代以来,民间丧葬喜用佛事,“祭用俗礼,丧作佛事”。1所谓佛事即延僧设斋诵经,超度亡灵,这在海南乡村社会表现较为突出:

(七月)十五日,村落庙堂作盂兰会荐亡。或集二三百人,各洁服清斋,手炉朝拜,有佑父母者,有负冤枉者。先三日会斋坛,相率以出,沿村乡道路随行随拜,念致心皈命礼。是日,回附斋场团拜,会主预架叫桥,高二三丈,袤一二十丈,桥门装束牛头马面,阎罗鬼像,释僧先执锡杖过桥,导众拜者随之逾桥,一步一拜,各有所呼。至斋坛,各于祀先祖处,焚疏意纸衣,毕散。2

盂兰会是佛教重要节日,世俗称中元节,届时城乡以庙堂设斋醮,焚楮衣,追荐亡者,因此而产生以此为业的市井僧。3海南乡村盂兰会的斋坛设各种道具,数百人结队沿村乡道路游行祭拜,这种壮观的场面无疑会吸引民众的眼光。每年“佛诞日”,又称“浴佛节”,也少不了女性的参与,正德《琼台志》卷7《风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氏,习荆楚岁事,以五香和蜜水浴释答太子佛,谓龙华会。善妇集尼庵饮浴水,余分檀越未至者。”与此可见大批女信众参与的热情。佛寺设斋坛等行为也印证了宋代以后“世俗生活成为佛教关注的重要内容”。4

明代民间信仰呈多元性、兼容性的特征,佛教为了争取发展空间,逐渐与其他民间信仰融合,越来越世俗化,表四的崖州三昧庵供观音、天后、马王诸像;金粟庵祭祀金粟、如来、观音等即是例证。万历《儋州志》记述当地习俗多以佛为主兼及诸神:

儋俗尚佛,相袭为佛日会,有上帝会、白衣会、天妃会、邓天君会、羊元帅会。大村大会,小村小会,各以其类相赛,不可胜数。每会中,轮年会首一人,营办交迎,装饰五彩鸾舆不下数十百。神驾既迎,每至村即大飨酒席,会中之人相聚,酒食连月,豆肉生熟皆有,额甚费。会首贫则鬻产以为之,甚者鬻子,至不敢避。乡无老壮,时时以佛为事,每村立一庙或二三庙,最为严整。子弟自幼但知随父兄从事于佛,虽有明秀之资,亦格于习俗而不知有学。5

方志编者明确说,儋州所有民间信仰都以“尚佛”名义举行。为了拜佛,每个村庄都建有寺庙,百姓不论贫富皆被裹挟其中,会首为筹款办会甚至出卖儿女。可见,尚佛已成为大小村落民众狂欢的重要节日。这表明佛教在海南已成为民俗一部分,并逐渐与民间诸神信仰融合。

佛教世俗化还表现在仕宦与民众皆愿意向佛寺施田,元代陈道旭向辑瑞庵施田;元文宗对普明寺“赐钞万锭,市永业地”。明代向寺院捐施的人不断增多,前文所述景泰初,文昌指挥曹英施田于万寿堂;正统时海南卫指挥陈公瑛等向天宁寺捐资买田。表四的举人张希尧、推官罗其伦、主簿曹绅、教谕林本佳及乡民唐昌、肖珍以及平光祚、陈葵、苏可诰三位庠生捐施田地。万历三十三年海南大地震后,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倡捐琼山地藏宫,万历四十三年琼州知府谢继科不仅建金粟庵,而且还通过购买、划拨、捐施等形式置办45坵田产。6佛寺得到官府与信众捐修、布施,是寺院与王朝整合、与当地社区整合的证明,7无疑也刺激了佛教信仰的普及。而仕宦为寺庙题写匾额,又强化了寺庙的正统性,琼山天宁寺匾额均出自教谕赵谦之手,永乐年间,琼州知府王修为天宁寺山门题“海南第一禅林”额,万历时王弘诲作《重修天宁寺记碑》。8士人为佛寺咏诗在方志中俯拾即是,无形中对海南佛寺起到了宣传作用。仕宦借佛教世俗化来推行教化,既可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又能收移风易俗之效果。

明代女性向寺庙施舍财物以女尼善慧为代表,与元代女尼善长不同。善慧自愿出家,并用“城中富贵家善女人”施舍,放债收息。正德时琼州府学教授庄文玄为她立传:

善慧,俗姓钟,为海南卫队长铎之女,绝欲出于天性,早丧父,稍长,喜诵佛家言,即蔬食,欲求为佛家弟子。若母张与兄璲不能夺其志,听筑室以崇奉三宝诸佛。城中富贵家善女人闻善慧名者,多来视,来则必遗金帛以资膏茗……积久,效俗人事质当,日增月益,抚其椟贯有将朽者。一旦忽悟曰:“佛以空为教,而其说恶贪,吾积此将焉攸用?”故早岁遂能新江东祠。至正德丁丑,见城北天宁寺玄妙观诸殿宇倾圯殊甚……召工抡材,先圆通殿、次大雄殿、次四天王殿、次普庵堂、次观大门、次通明阁等宇,其诸佛像皆金妆雕绘而一新之。经始于是年七月,落成于明年九月,费金凡三百两……他若饰三清五岳神像,修真武宫檐宇,舍城东比丘尼常住田及新其佛像诸事,亦可附见。1

善慧筑室崇奉三宝诸佛,得到“城中富贵家善女人”的帮助,显示女性信众颇多。她不仅出资修缮天宁寺诸多殿堂,还参与修缮江东祠、真武宫及三清五岳神像,与儋州尚佛民俗很相像,表明明中叶以后海南佛道界限模糊。而“舍城东比丘尼常住田”则意味着海南女尼有一定数量。从表四还可看出,万历中陈知州妻向万州龙池庵施田1顷,崇祯间指挥李开永妻王氏捐资创建琼州莲花庵。又如安定慈华庵即为明梁莫氏、胡氏舍地所建。2不同阶层的女性向佛寺捐施财产,也显示了海南佛教的传播具有普遍性。

佛寺是佛教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佛教何时传入海南,至今尚无定论。但唐代海南官衙所在地的州城内已有寺庙,表明佛教已在海南官宦间流行,此与佛教在岭南内陆传播情形一致。3佛寺由州衙所在地向乡村扩散则在宋代,且寺庙修建者涉及了各色人员,元代海南借皇帝南下的缘故,大兴土木,建立了称雄于岭南的皇家寺庙,由此吸引了大量信众。明代随着王朝佛教政策调整,佛寺在海南的建设虽有波折,但总趋势是越来越普及,一方面在仕宦与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遍布城乡的佛寺,另一方面围绕佛寺开展的社会活动已成为民俗文化组成部分,乡村社会各种宗教活动多被冠以佛教名义开展。宋代以来,海南佛教持续发展与海洋开发不无关系,王朝注重海上贸易,引发了闽粤大陆人口因海洋贸易而定居海南不断增多,再加上唐宋贬谪官员在海南与佛寺往来互动,海南佛寺在宋元、元明鼎革之后屡废屡兴,但总体却呈持续发展势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广东内陆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差不多也是这个路子。4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世俗化是官绅民共同合作的结果,海南佛寺建设说明,海岛与内陆开发并行,佛教在海南世俗化的过程也表明了王朝对佛教传播的干预导向,反映了宋代以来在汉蕃海商互联互通的时势下,我国对海洋开发的愈益重视。5

推荐访问: 佛教 佛寺 海南 世俗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