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历史文化名楼十谈

历史文化名楼十谈

时间:2022-11-17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iuӎ5ӎ{iN:߭?4uߎN55i78~u:]55n54}n:mmݻi_:_<i{_|um7^uiowߝx_:_u_vky计划草图》。直到1989年10月,历时四年、重修后的滕王阁竣工。重建后的滕王阁是一座大型仿宋式古建筑,主体建筑共9层,重檐歇山式大屋顶,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且保有唐阁“层台耸翠,上出重宵,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从此结束了长达68年之久、游南昌不见滕王阁的遗憾历史。

蓬莱阁

蓬莱阁古建筑群由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三清殿、吕祖殿、弥陀寺等六组建筑单元和附属建筑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建筑群所在的丹崖山上,唐贞观年间便建有龙王庙和弥陀寺,宋嘉祜年间建起蓬莱阁,明,清两代历经数次大规模的增建与修缮,到清同治年间主体格局与规模即与今日相仿。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966年经两次修缮,文革时期再次受到严重破坏;1986年、2001年又先后进行两次大修。

蓬莱阁是历代文人汇萃之地,碑刻匾额琳琅满目。其中包括北宋文学家苏轼《海市诗》和《书吴道子画后》卧碑、明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碑刻、清书法家翁方纲手书《海市诗》石碑、清书法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等古代文化瑰宝。1982年,蓬莱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崖山拔海而起,分外雄峻。高踞山巅的蓬莱阁,更有凌空而起的气势。这里山丹海碧,蓝天如洗,本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再加上特殊的地理、气候,在惊涛拍岸之上常有雾霭漫漫,烟云缭绕。流丹滴翠的蓬莱阁犹如隐现在云霄中的琼楼玉宇,仿佛这里真的就是蓬莱仙境,让人不由发出这样的赞叹:“直上蓬莱阁,人间第一楼。”

天一阁

天一阁创始人范钦,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去官归里。

范钦喜爱读书与藏书,宦迹所到之处均留心收集典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间,范钦在宅东建天一阁,藏书七万余卷。书楼是六开间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统为一间,中间用书橱分隔。楼下不藏书。为防止失火和藏书被子孙瓜分,范钦制订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一系列严格规矩。

清朝初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中进士。他在天一阁前增构池亭,购买书籍,使天一阁藏书更丰。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诏修《四库全书》,向各地采访遗书。范钦八世孙懋柱,进呈最多,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平定回疆》、《平定金川图》各一册,并仿照天一阁建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来藏《四库全书》。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后人节省祀田收入之余,对藏书楼进行了一次大修。

从鸦片战争期间至民国初年,宁波天一阁先后历经多次劫难,藏书从七万多卷减少到一万四五千卷,仅存五分之一。

1933年九月,天一阁东墙被大风吹倒,范氏族人无力修复。宁波地方人士共同发起组织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向全国募捐。此次修整,迁宁波府学“尊经阁”于阁后假山,并在尊经阁西面造“千晋斋”,储藏马廉先生捐赠的晋砖。宁波解放后,政府于1951年拨款400多万,整修天一阁。

到1970年代中期,天一阁藏书已近30万卷,空间显得局促。为了保存这批珍贵古籍,宁波市政府于1981年建成天一阁第二代藏书楼——北书库。随着古籍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2008~2010年,宁波市政府又斥巨资在天一阁北侧新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天一阁新书库。

“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历经风雨的天一阁,几经时代变迁,从未停止过其藏书的使命。

鹳雀楼

鹳雀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角外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557~571年)年间,由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创建,原为一座军事建筑。唐宋两代,鹳雀楼成为府之巨观和登高胜地,雄踞中州。元初毁于战火,楼基犹存。明清时期,黄河水患日剧,台基泯灭。鹳雀楼从始建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北周到元初存世长达七百年之久。

鹳雀楼的外观形制,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明确的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李益、王之涣、畅当均是唐代诗坛骄子。李益诗“鹳雀楼西百尺樯,汀州云树共茫茫”;王之涣诗“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畅当诗“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这些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名句描述了鹳雀楼雄踞大河,高大壮观的景象和登临一览黄河磅礴气势的浩然之情。

关于鹳雀楼的形制规模,方志“图考”中绘有鹳雀楼图,位于蒲州城外黄河岸畔,楼与蒲州古城西南角楼为邻,远处是山峦逶迤的中条山,近处是滔滔黄河水,绿柳环抱,楼体平面方形,楼身四檐三层,三层四周设平座回廊;整个楼身上下收刹甚大,楼顶为十字歇山式;坐落在片石垒砌的台基上。鹳雀楼的高度,从“”考”大势来分析,由于是木构楼阁,参照蒲州地区现存之万荣飞云楼和秋风楼,其高度应在20~30米之间。古建专家指出,方志为清版,这时历史上的鹳雀楼早已不存在,故图中明清手法甚多,如廊柱甚矮、翼角翘高,楼顶十字歇山式,且置鸱吻和垂兽,这些都是隋唐时期建筑规制上所没有的,但平面方形,外观四檐三层,与文献所述和隋唐建筑形体基本吻合,因此成为重建鹳雀楼设计工作的依据。新建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

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古城西北角,临近长江。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京师(今南京)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人选《古文观止》。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地基“平砥”。“平砥”完工后,他突然决定停建。并在《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朝廷需要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阅江楼的停建给后人留下了长达600余年的悬念。直至2001年,由南京市政府及下关区斥资2亿元建成并对外开放,结束了闽江楼“有记无楼”的历史。

大观楼

大观公园,又称大观楼,在昆明老城区西南,地处滇池北面草海之滨,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故称“近华浦”。

在近华浦北面,明初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曾开辟花园,称西园。明代末年,沐氏西园荒芜,近华浦一带“萑苇满泽”。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国襄等在此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种花植柳,相继建涌月亭、澄碧堂、观稼堂、大观楼等亭台楼阁,修筑沿湖港湾和湖中岛屿,近华浦成为昆明的湖山游览胜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原来二层重修为三层。清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帝为大观楼题“拔浪千层”匾额。成丰七年(1857年)大观楼毁于兵燹。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年),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后又遭大水,近华浦部分建筑倾圮。光绪九年(1883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令观音寺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1919年,唐继尧将大观楼辟为公园。

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请三迤名士赵藩楷书长联刊刻,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滇池四周的风光,下联历数云南数千年历史及作者的感慨,长联200多年来脍炙人口: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的东面、南面,民国年间相继建有李园、庾庄、鲁园、丁园、陈园等一批私家花园别墅,多属中西合璧的园林,以后都纳入公园游览区。

1998年,为迎接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观楼全面整治修建,近华浦西面新征197亩沼泽地,开辟西园景区。筑堤架桥,沿堤植柳,湖畔芦苇,池中莲荷,芳草溪流。园中开发游艺娱乐区,成为现代园林风格的新景区。

天心阁

长沙具有我国南方典型的丘陵地貌,古代的长沙城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唐时,龙伏山还处于长沙城近郊的荒野之中,随着佛道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类大小寺庙在长沙相继出现。由于龙伏山具备祥瑞与近郊的两个有利条件,成了建立寺庙的绝佳之地。龙伏山顶在长沙土城墙扩展到此处之前,便建起了天星阁,开始祭祀天神。

长沙古城墙的格局至宋代已完全确定,龙伏山脊被铲平为城墙顶面,东侧削坡为壁,天星阁便被移建至西侧山坡之上。明初,长沙以砖石改造土筑古城墙,龙伏山西面又削坡为壁,至此,天星阁又被移建至城墙之上(今天心阁北侧)。后来,又在古城墙东南折角上建有文昌阁(今天心阁处),专祀文昌帝君(乾隆十年增祀魁星),天星阁仍祀天神。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天星阁废,文昌阁更名为天心阁,阁内续祀文昌帝君与魁星二神像。

文昌阁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更名为天心阁后,天心阁与文昌阁便产生了一种互替关系,即天心阁之名替代了文昌阁之名,而文昌阁之阁替代了天心阁之阁。天心阁从定位于现址到今,已有230多年。在此之前,它有两个前身:一个是位于浏城桥到现天心阁之间的古城墙之上的天星阁;另一个是现天心阁位置上的原文昌阁。所以说,天心阁的历史,有两条纵向的脉络,即一条是天星阁的历史渊源,另一条是文昌阁的历史渊源。

西安钟鼓楼

西安钟鼓楼是我国传统钟鼓楼文化的典型代表,还是我国现存形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授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坐落在西安市中心,见证着我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体系的变迁。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位于西安城内东西南北四大街的交汇之处。钟楼下部为砖石结构的四方形基座,基座四周各有高约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基座表面用青砖砌成,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采用歇山式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由斗拱支撑,顶尖部为真金铂包裹木质内芯的“金顶”。总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是典型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

西安鼓楼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下方同样为砖石结构的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1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鼓楼分上下两层,主体建筑结构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式,上下两层面阔各七间,进深三间,四周环有走廊。以前在第三层檐下,南北各悬一块牌匾。南面匾文为“文武盛地”,北面匾文为“声闻于天”。两块牌匾均毁于“文革”时期。现存牌匾为2005年复制。

除了告知时间,保证居民生活规律进行以外,钟鼓楼在商业管理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西安城内虽然没有严格的市坊界限,但居民的作息和贸易经营仍然以钟鼓授时为标准。可以说,对西安而言,当时的钟鼓楼所发报的时间便是当时西安人的“北京”时间,整个城市的每日运作都以此为中心而展开。

在西安钟鼓楼报时制度消失近一百年之后的2007年,西安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制度又得以恢复。

(西安钟鼓楼博物馆供稿)

(责任编辑:孙秀丽)

推荐访问: 历史文化 名楼十谈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